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領域內的正義問題,實質是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只有理順這一關系才能使社會財富的分配走向更加合理化,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制度環境,從而實現和諧社會構建。
一、目前學界對于公平與效率的觀點
公平與效率是衡量一個社會基本運行制度優劣的重要尺度。在我國目前學界主要存在這樣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應該將效率放在首要位置。其理論依據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不適當地追求公平,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另外一種認為應該將公平放在首要位置。這種觀點認為效率是一個經濟問題,市場會自我調整從而實現效率最大化,而公平則是一個社會問題,市場往往并不能自發地實現公平原則,公平必須由政府通過制度建設來實現。強調效率優先會忽視一些顯失公平的社會問題,著眼于公平卻可以保證效率和社會福利的可持續性增長。[2]第三種認為,公平與效率這兩個目標同等重要,二者必須兼顧,沒有先后之分,應該以最小的效率損失來得到最大的社會公平,或者以最小的不公平來換取最大的效率。為此,就必須既限制市場又不限制過度,既實行收入均等化措施又不過分平均。[3]
應該承認,一方面上述三種對效率與公平問題的理解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適應了時代發展的不同需要。但另一方面,由于對公平與效率基本概念的籠統描述,甚至可能遮蔽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本身所暴露出問題的復雜性。
二、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再解讀
分配領域中的公平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結果公平。起點公平主要強調在市場競爭中,人們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每一個人享有的權利是相同的;機會公平是指每一個人在機會的獲得上是平等的,即在機會的獲得上不應該具有限制條件;結果公平主要是說努力程度和效益回報成正比。我們再來看效率,效率是反映人的活動及其結果之間關系的范疇,指的是“投入和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比例,即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活動中,用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有效產出是有效率的,反之就是無效率的。” [4]
認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觀點,其 “兼顧公平”正確理解應該是:在保證機會公平的前提下,兼顧起點和結果的公平,而并非連機會公平也“兼顧”了。在經濟生活中為了“少投入、多產出”,對民眾收入結果的公平自然考慮較少(起點公平也是如此)。而這只是權益之計,并不代表分配的正義性,更不代表我們放棄機會公平,恰恰相反,機會公平是最應該被我們重視的。對于“公平優先”的觀點的提出,也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的。這是因為,一方面,改革開放成績巨大,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明顯提高;而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平衡的因素,突出表現在城鄉差別大,農民收入水平低,山區貧困人口多,以及城市失業率偏高,貧富差距大。第三種觀點認為公平與效率要同時兼顧,沒有主次之分,但要在付出二者成本最小的狀況下尋求最大的公平與效率的綜合收益。這也有一定道理,但終究還是將二者對立起來:認為效率要提高,公平必然要損害;公平要有保證,效率就要下降。
三、分配正義的原則
人是具有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的存在物,分配不公及其帶來的貧富分化使得人們對現有分配方式的哲學反思不可或缺。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現實,筆者認為要實現分配正義應該把握以下原則:
一是機會公平原則。在體育競賽中,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遵守同樣的比賽規則,總有人最先到達終點,并不能保證所有人同時到達。雖然出現了比賽結果的不公平,但大家都認可這樣的結果,這是因為人們認同這樣的比賽規則,做到了起碼的機會公平。但如果沒有機會公平,競爭結果的認同便無從談起,結果公平更沒有絲毫保證。目前我國低收入者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勞動力資產的就業機會不足、且價格嚴重低估,只有使他們得到充分就業機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分配。社會主義社會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要使每一個社會主義的公民都能夠真正得到平等發展的機會。
二是應得原則。應得原則的表述應該是:使每一個社會成員按其付出的勞動和做出的貢獻來獲取經濟收入和物質財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由此我們看出,應得原則是承認差異的,不是所有的公平都體現為結果平等。正如有學者所言:“無論從倫理學的角度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著眼,可以斷言,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財產分配的均等并不意味著公平,或者說,不應當把分配均等當做公平的同義詞。”[5]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的“應得”分配正義原則不僅有助于激發廣大民眾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性,確保社會經濟財富能不斷涌現的動力機制,而且有助于實現體面勞動,有利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是補償原則。市場經濟在創造高效率的同時,也會造成收入差距過大,甚至貧富懸殊,這時就要利用稅收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等調節手段進行矯正,使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保持在較為合理且大家認同的限度內,這個限度被羅爾斯描述為“差別原則”: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6]補償原則就是來解決“起點和結果公平”問題,不能因為地域、家庭、機遇、天賦等因素成為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境遇差的原因,生活品質的差異盡可能的用個人的努力程度來衡量。實現途徑有:一方面對富人實行累進所得稅制,并征收遺產稅。另一方面實行社會福利政策,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對低收入者補助或資助來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化。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劉文海.重新確立“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價值取向[J].改革內參,2005,(27):2—7
[3] 劉國光.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J].中國經貿導刊,2005,(8)
[4] 王桂艷.歷史唯物地看待公平與效率的關系[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4)
[5] 厲以寧.《經濟學的倫理問題》[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6] 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李慶偉:男,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