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小說中普遍存在一種世外高人型的神仙或類神仙形象,如《水滸傳》中的智真長老、羅真人,《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癩頭和尚、警幻仙姑等等。這些形象有些并沒有出現在主干情節之中,但作為一類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情節結構,內容思想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一、神仙形象來源
《三國演義》中的神仙形象素材來源豐富,總的來說分為兩大類:根據史志改造和作者的想象虛構。根據史志改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把原有人物作更為夸大的描寫,使史志中人物原本具有的功能進一步擴大。如小說二十九回中的于吉,在歷史上對于吉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是《太平經》的作者,又稱干吉、干室,這個說法出自《后漢書#8226;襄楷傳》。另一種說法認為他是三國時的道士,《三國志#8226;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瑯邪于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三國演義》的作者顯然是綜合了這兩種說法,并吸取了《搜神記》中孫策令于吉降雨的故事,綜合塑造了于吉的形象。又如在第六十八回、六十九回中出現的左慈,除在《后漢書#8226;左慈傳》中有詳細記載外,在《方輿勝覽》、《天下名勝志》、《江南通志》等多處都有敘述,民間亦有關于左慈的軼事典故。又如在小說八十一回中出現的李意,其原型是葛洪《神仙傳》中的李意其,演義中的故事也基本上是來自《神仙傳》所載。
另一方面,虛構人物作為小說基本手法,在《三國演義》中也是經常用到的,神仙人物亦是如此。在第一回中就出現的授予張角三卷天書的南華老仙就完全是作者虛構的。在中國的神仙譜系中沒有“南華老仙”這一名號。再者,演義六十二回中的紫虛上人在史料上同樣沒有任何記載。
二、神仙形象塑造特征
1、詳略適中的外形描寫
《三國演義》對人物外形的描寫是非常多的,尤其在作者主要凸顯的人物身上更是多次多處的進行外形描寫。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小說中幾乎對所有的神仙人物都有外形描寫。全書第一回的第一個人物外形描寫就是南華老仙,書中說他“碧眼童顏,手執藜杖”,簡單兩句就把一個仙風道骨的仙人形象勾勒出來。描寫于吉“身披鶴氅,手攜藜杖”,描寫左慈“眇一目,跛一足,頭戴白藤冠,身穿青懶衣”,描寫李意“鶴發童顏,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狀”。對神仙外形的并不詳盡的描寫,既可以很好的突出他們的類型化特征及他們的不同個性又可以使讀者保持對神仙形象的一種神秘感和崇敬情緒,便于后續情節的展開。
2、普遍具有體恤民生的特征品質
體恤民生本應是封建統治者應有的情感品質,而在本書中神仙類人物普遍具有此項特征,這也是書中的神仙形象全部為正面形象的主要支撐點。南華老仙短暫出場授予張角天書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張角“代天宣化,普救世人”;于吉“普施符水,救人萬病”,受到當地人民的敬仰;左慈看到牧羊小童驚哭,便把所有的羊變活送還小童;在馬援廟里,當地山神奉馬援將軍之命為蜀軍眾多中毒將士指了一條生路;南斗北斗二神僅吃了一位少年的一點酒和鹿脯就為其填壽八十年。
三、神仙形象的作用和意蘊
1、連接情節或反映主要人物性格
神仙類的人物或出現在主要情節中,通過其來開展敘事或和主要人物發生聯系,用烘云托月式的手法來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南華老仙的出場是后面全部情節的總源頭,由他間接引起的黃巾軍起義直接導致了后面的漢室衰微,群雄割據;諸葛亮南征因為馬援廟山神的指引才能繼續進行;紫虛上人的言語也為后面劉備入川這一關鍵情節埋下了伏筆。比起串聯情節更為重要的是烘托人物。于吉巨大的影響力讓孫策感到十分不安,使他急于殺掉于吉,這反映他的心胸并不廣闊,不能容忍任何人的影響力趕上甚至超越自己。在左慈初見曹操時,攝取其果肉,曹操并沒有發怒,而是賜其座并款待酒肉,伺機觀察,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穩重機敏的性格。當左慈讓曹操讓位于劉備時,曹操竟說左慈是劉備的細作,可見其多疑。
2、強化全書的宿命論思想
《三國演義》全書都充滿了宿命論思想,從因果循環到讖緯言論,從累驗預言到認天歸命。塑造神仙思想的另一大作用是強化宿命論思想。書中神仙所表現出來的預測無一不十分精準,令人瞠目。這樣的預測如果出于普通人口中未免顯得十分牽強,而出于他們的口中,卻顯得十分自然妥當。這種借口傳音的方式可以使讀者更能從心理感受上接受唯心主義宿命觀。
3、反映出作者仁愛愛民的思想
《三國演義》描繪的主要人物都是大英雄式的人物,要盡力突出他們的功績,就不能過多描寫最廣大人民的感受,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作者即使僅用少量的筆墨描寫劉備對百姓的仁愛,仍被魯迅先生批評“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所以作者采用用神仙形象表達其次要思想的方法,那就是仁愛愛民的思想。
4、反映出作者崇道大于崇佛的思想傾向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這個時期是佛教非常普及的時代,元朝更是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而《三國演義》所寫的時代為東漢末至西晉初,這個時期也是佛教進入中國后有一定發展的階段。如果作者是個崇佛之人,可以順理成章的植入一些高僧大德形象,而作者卻著力塑造了眾多的具有濃厚道家色彩神通廣大的神仙形象,而佛家只有普凈大師一個人物形象,而且作者還把表達思想等任務都放到了道家神仙形象身上,由此可見,作者的崇道傾向遠大于崇佛傾向。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華書局,2005年版.
[2]王鴻蘆.《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毛宗崗.《毛宗崗評三國演義》.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年版.
[4]曾良.《明清小說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5]張錦池.《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華藝出版社,1993年版.
[6]陳其欣.《名家解讀<三國演義>》.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飛:河北大學文學院09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