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多學科一樣,化學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化學是一門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現代科學,它不僅是由一系列概念、法則和定理組成的具有較強準確性和邏輯行的理論體系,更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應用科學。所以,學好化學不但要求學生具有接受知識的學習能力,還應具有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然而這些能力培養與提高的主要場所便是課堂,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有限的時間變換成無限的知識和能力成為了眾多教育者的研究熱點。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的語言必須簡明規范、合乎邏輯、生動流暢,能有效的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的傳授知識。“幽默是教育家的最主要,也是第一助手。”前蘇聯教育家米#8226;斯特洛夫的這句話同樣強調了課堂教育中良好語言修養,幽默的表達方式對于教與學的重大意義。不難理解,教師態度和藹可親自然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有效拉近師生距離,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語言基本功,講課風趣幽默、繪聲繪色,便能挖掘學生潛能,開拓學生視野,達到拋磚引玉,啟發教育的良好目的。無疑,這樣的課堂嚴肅而不失活潑,嚴謹又不失有趣,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趣味橫生,知識易于掌握,從而吸引學生自主做到專心聽講,認真學習。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很多教育者認為,如果沒有書籍,人類的精神生活亦“萬古如長夜”,這便強調了讀書自學的重要意義。作為教師,書本乃是其課堂所述絕大多數觀點的主要出處,長期的、日積月累的閱讀,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教師的思維方式及授課方法。而對于學生,課前讀書預習意為自學,課后讀書復習意為“溫故而知新”。書籍,真可謂是老祖宗所有發明中甚為了不起的事情之一。
蔡林森說:“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師嘴里講出來就不值錢了,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正如俗語所講,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著名數學家G#8226;波利亞也指出:“盡量通過問題的選擇、提法和安排來激發讀者,喚起他處理各種各樣的研究對象。”強調了理論聯系實際,有效發問,重實踐在教育教學中所發揮的強大能量。
古語云:“授之以魚,三餐之需;授之以漁,終生之用。”所以,教師需要傳授學生的絕非簡單的概念或者定律,更需重視的是對學生學習思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讓他們自己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教師的任務重在引導和啟發,啟發學生從舊知識中引申發展新知識,從實例中總結規律,尋找理論支撐。這就需要教師不但要提前備課,設計好課堂問題,還要學會在課堂上隨機應變,運用發散式、開拓式、疏導式的提問,使學生受到啟迪,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思維,心悅誠服的接收教師指導。同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得出結論并不是問題的終點,也非教學的結束,此時還需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舉一反三,授之以漁,把問題推廣到另一個新的高度。鼓勵學生進行知識拓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習興趣,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打造有效學習的重要基礎。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允許同學暢所欲言,持不同觀點,要盡可能少的把自己擺在教師的位置,更多的以朋友身份去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不要有絲毫的歧視和冷淡,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加以尊重和贊美,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和熱情。教師要盡量抓住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耐心輔導,積極肯定,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以便學生把心安在學習上,全力以赴,積極進取。另外,俗話說得好“教無定法,最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化學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階段處于抽象邏輯思維水平的重要發展階段,對于高中生而言,其發展更是至關重要,因此認真分析和捉住這些特點,因材施教構成了教師工作的出發點和重心。普遍認為初中二年級是青少年認知和思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它即可能成為學生成績分化的認知基礎,又可能成為引起學生思想道德變化的認知機制;高中一年級的認知和智力表現和學習成績變化的可塑性還是比較大的,道德認識和思想變化還是起伏不定的;而高二、高三的學生則相對比較穩定,通常認為此時期為認知發展的成熟期,所以抓住成熟前后的各種認知、思維能力的提高是相當重要的。教師要善做伯樂,并非全在于千里馬的發現,更在于對于普通一族潛能的開發與利用,倘若我們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不僅會對化學教育產生重大影響,乃至整個教育事業都會被注入新的能量。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科特點,抓住學生個性,培養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注意其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發掘和踐行新方法,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實現無窮知識和能力的傳授與培養,為化學教育貢獻應用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保華、張婕,高等教育地方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沈德立,素質教育中高效學習的心里機制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10
[3] 王麗,人世間最美麗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4] 林崇德,教育為的是學生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
[5] 劉祥和,一生的教育,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1
[6] 萌芽教學編寫組,外國學生素質教育,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8
(劉曉萍:中學一級教師,第十二中學高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