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助手和后備軍,對推進學習型團組織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在作為共青團工作重要陣地的高校中建設學習型團組織,也是迫在眉睫。
“從長遠來看,你的組織唯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就是比對手更好更快地學習”這是美國學者彼得#8226;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的。在這本書中,描述了企業通過建設學習型組織,排除了威脅組織效率和事業成功的“學習障礙”。事實上,這種以系統思考為基礎,進行班級自我評估與反思,改變心智模式,在團隊學習中實現自我超越的方法,對改變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不完備的現狀,有著顯著的成效。
一、當前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的現狀
1、團組織建設不健全
由于網絡的流行和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把教室、圖書館作為課余時間的第一選擇,他們更愿意留在宿舍,沉浸在手機、電腦、mp4等數碼產品之中,這對班團的管理提出了嚴峻考驗。
2、部分學生團員意識淡薄
大學生絕大部分是團員,曾經熟記的共青團的宗旨、團歌、團員要求也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模糊。他們唯有在交團費時,才想起,自己還是一名共青團員,集體榮譽感、責任感淡薄,難以時刻以共青團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難以在同學中、在社會中保持一名共青團員的先進性和始終牢記自己肩負的使命。
3、團干部素質參差不齊
隨著各高校的擴招,團干部隊伍相對減少,為了保證團干部的比例,不少學校選擇讓任課老師兼職團干部,或者是招收新生團干部指導團員的學習生活。他們中的很大部分,缺少系統的團知識、業務的培訓,不熟悉團的基本事務,難以出色勝任團干部的角色
4、團組織制度不健全
絕大部分高校都有豐富的團組織活動,但是這些活動的宣傳、組織力度不夠,導致了很多活動都是形同虛設,更有團員因疲于參加各種形式主義的團組織活動,對團的活動產生了厭倦、抵觸情緒。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團組織的制度還不夠健全。
5、團組織生活陣地不完善
團組織生活陣地,是共青團員學習、提高的好地方;是豐富業余生活的關鍵地;是增加團組織凝聚力的有利依靠。但由于部分團支部的經費不夠,不能定期策劃豐富的團生活,再加上有些團生活的形式,仍然停留在過去開主題班會的故有形式上,缺乏新意,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能很好調動團員的積極性。
二、學習型組織的含義與實質
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營造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橫向網絡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彼得#8226;圣吉教授指出,未來組織所應具備的最根本的品質是學習,通過學習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學習型組織的真諦在于:學習一方面是為了保證企業生存,使企業組織具備不斷改進的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學習更是為了實現個人與工作的真正融合, 使人們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義。學習型組織的實質是以人為本,是人文主義思想在精神方面的升華,提倡工作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生活精神化。其次,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借助“五項修煉”。創建學習型組織,首先要改善心智模式,轉變自己的觀念;然后要塑造組織和團隊的共同愿景,讓大家有共同的目標;接下來是要進行團隊學習,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進而是個人的自我超越,惟有個人不斷提高,才能實現團隊和組織的飛躍;最后是要能夠系統思考,不局限于局部,要從整體和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分析、解決問題。
三、利用“五項修煉”,加強高校學習型團組織的一些思考
1.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的眼睛去看團組織
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對團組織的觀察角度。有不同心智模式的兩個團員,去看待自己共青團員的身份,會給出不同的描述,因為他們看到了不同的細節,并且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心智模式的問題不在于其正確與否,問題的出現是在心智模式變為隱形的時候,即當它們存在于我們的意識水平之下的時候。隨著我們的社會的發展,我們團組織的進步,很多沒有意識到心智模式的團員,無法定期檢查它;由于得不到檢查,這些舊的、腐朽的心智模式也就無法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跟不上團組織建設的步伐,導致我們團組織建設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倒退的情況。
利用心智模式修煉改善團組織的精髓在于反思實踐,關鍵在于團干部思維模式的轉變。很多團員在進入大學以后,會遇到兩種極端的輔導員、團干部:一種是一個學年也見不到幾次,他們只顧著團組織生活的表面形式,不去真正考慮團員的需要;另一種就是過于重視,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學生團員身上,他們對優秀的共青團員有著自己的定義,希望用相同的模子造同樣理想的團員,往往疏忽了團員自身的意愿。在高校團組織中,掌握著最關鍵的心智模式的往往是團干部,所有,改善高校團組織,他們首當其沖。傳統的團組織中,團干部為主體,各團員時刻按照團干部的意愿做事的模式,必須要改變。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團干部為主導,團員為主體相結合的方式。一個人的智慧總是很有限,很容易用一種少數人的意愿思考問題,甚至走上極端。
團干部的主導作用應該表現在:(1)團員的調配,使用得當。對于不同的團組織生活,應該合理分配、使用團員;(2)以自身的閱歷,為團組織提出好方法,出好注意,當好參謀;(3)及時糾正團員的偏差,為團員排除干擾,幫助團員解決在團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2.將構建共同的和諧團組織作為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特別是有內在深度的愿景,能夠激發團員的熱望與抱負。由此,團組織生活,就成為了他們在追求共同愿望的過程,而團組織建設則具體表現了這樣的一個目標——構建和諧團組織。這樣的愿景能夠振奮精神,煥發生氣,擴張激情,從而提升團組織的活力。與此同時,共同愿景可以改善團員與團組織的關系。團組織不在是由少數團干部掌握的的團組織,而成為了所有團員共同的團組織,這勢必很自然地給團員們帶來勇氣。這種勇氣幫助團員們在共同構建和諧團組織的過程中,勇于承擔必要的任務,勇于承擔風險,勇于探索。
反之,沒有了共同愿景就沒有學習型組織。沒有真心渴望的目標,團員們就沒有方向,維持在現狀的心態就會壓倒一切,大大削弱了團員們的動力。這個愿景能夠幫助建立支配一切的總目標。這種目標的崇高與莊嚴,會帶動新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方式。共同愿景還像方向舵,當學習實踐過程產生偏離、問題和壓力時,它會糾正航向。學習實踐很艱難,甚至有時候會很痛苦,但當我們有了共同的愿景的時候,就能敞開心懷,暴露自己的思想方法,放棄深層成見,認識個人和組織的缺點。所有這些磨難,與我們所共同追求和創造的重要目標和未來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3.組織團員展開團隊學習
在當今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單憑少數幾個人的智慧是不行的。團隊學習,是一種團隊技能。在這一點上,正如一組能力很強的人在一起,不一定能組成一支學習型團隊,就像一組才華出眾的運動員,不一定能組成一支偉大的運動隊一樣。
團員的團隊學習既包括思想上的進步,也包括學習上的進步。以思想上的進步為例,目前一些團員在競選團干部時,出現了不良競爭他們為了拉自己的選票拉幫結派,詆毀競爭對手,專門挖掘對手的缺點,看不到對手的優點。我們要激勵團員們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提出“不讓一個團員掉隊”的口號,積極引導他們良性競爭,看到對方的有點,努力提升自己。
在團組織內部,團隊學習有三個關鍵方面。第一,對復雜問題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明晰的理解。團組織必須學會挖掘個人的思想潛力,以超越個人的心智。第二,需要有創新的、協調的行動。每個團員都要保持對其他團員的清晰意識,行動中相互依賴,互相互補。
團隊學習是一種集體修煉,盡管它包含個人技能和理解能力,也不排除思想觀念的沖突。在偉大的團隊中,沖突能變成富有成效的創新力。將沖突轉化成創新力,需要深度會談和商討的實踐藝術。在深度會談中,對復雜和微妙的問題,要有自由的、創造性的探討,要懸掛或臨時忘記自己的觀點,相互深度“聆聽”。
4.實現團組織個體的自我超越
個人的學習不能保證組織學習,但是,沒有個人的學習就不會有組織的學習。個體的自我超越要以能力和技巧為基礎,卻不能局限于此;個體的自我超越需要精神的成長,卻不局限在精神的拓展上。自我超越旨在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一件創造性的藝術作品;并不是以被動反應的觀點去生活,而是從主動創造的視角去生活。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習型團組織的建設,既要營造良好的團組織氣氛,形成促進團組織的發展和進步的外因,又要發揮每個團員應有的作用,進行自我的突破與超越,強化發展和進步的內因,將兩者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才有利于團組織的自我超越。
團員個體要實現一下幾個方面的超越:(1)讓每團員充分認識到個人力量的無限,采取教育措施使個體認識到自身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夠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2)幫助弱勢群體實現超越;(3)采取措施保障團員個體的超越。要制定措施,設定目標,不斷超越。
5.系統思考,見樹又見林。
在團組織遇到困難的時候,無論是我們的團干部,還是團員都要能辯證地看待問題。既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疏忽,往往會造成功虧一簣的惡果。
系統的思考,還要求我們的團員在建設學習型團組織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自我檢討,從各個角度觀察團組織活動的進行,保障團隊學習的順利進行。
四、結束語
大學生共青團員作為中國共產黨后備軍,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學習型團組織的建設推進了發揚團員先進性,提高了團員的自身素質,對引導團員健康成長、順利成才有著重要意義。利用“五項修煉”建設的學習型團組織必將為共青團的茁壯成長,為中國共產黨補充新鮮血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聲雄,如何創建學習型組織,[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活力和信心兼備的領先奔跑者,[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3]彼得#8226;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M],中信出版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9.12
[4]張維雄、范蕓,學習型組織“金”典故事,[M],上海三聯書店,2004
[5]洪榮昭,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劉大星,共同愿景:創建學習型組織培訓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芭芭拉#8226;艾倫,創建學新型組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曹勝彬:上海電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