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鄧恩詩歌中奇思妙喻的哲學內涵
■ 李紅梅
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1572~1631),生于倫敦,就學于牛津、劍橋大學,曾任圣保羅大教堂教長。他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曾寫過許多宗教散文、沉思錄和祈禱詞。由于鄧恩在玄學派詩歌創作中的獨特地位,人們將他視為玄學派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特點在于意象奇特,富有創造力。他運用口語化的語言,多變的韻律和節奏來表達他新穎,深刻的思想感情。運用大量的“奇喻”使他的詩歌別具一格,充滿了哲學辯論與說理。
約翰·鄧恩的意象新穎別致,從不使用陳舊過時的意象來構思他的詩句。古往今來眾多的詩人常常把戀人比作夜鶯、玫瑰花,這是為了追求形似與神似,然而在鄧恩贈給妻子的《別離辭:節哀》中,他用“圓規”的意象來表達戀人之間堅貞的愛情,從而使該意象成為玄學派詩人最著名的“奇思妙喻”。用圓規的雙腳來比喻一對永不分離的情人,是十分新奇而大膽的,同時也表明鄧恩對圓規運動的本質理解。他在詩中寫道:“就還算兩個吧,兩個卻這樣\\和一副兩腳圓規情況相同\\你的靈魂是定腳,并不\\移動,另一腳一移,它也動\\雖然它一直是坐在中心\\可是另一個去天涯海角\\它就側了身,傾聽八垠\\那一個一回家,它馬上挺腰\\你對我就會這樣子,我一生\\像著另外那一腳……”
在詩中,詩人將戀人中的女方比作圓規的圓心腳,“這只腳雖然在中心坐定”,將男方比作圍繞圓心轉動的圓周腳,后者始終傾斜著身子圍繞前者持續“轉圈”。“你堅定,我的圓圈才會準,”這表明愛情的持久需要男女雙方共同的努力,女方對愛情堅貞不渝,男方也同樣矢志不渝地愛著對方,即使他們將會分離,他們的愛情也會像“圓規”的兩只腳,始終緊緊鉚在一起,所以他們不必為離別而憂傷。鄧恩采用的“圓規”意象,將戀人比作構成一個圓規中的兩條腿,雖然表面看起來似乎毫不相關的兩個事物,在多恩富有哲理的揭示和對比中顯露出更深層次的相同之處,本質上卻非常符合自然辯證法的規律,讓讀者覺得“玄”,正是鄧恩想要達到的目的。因此他選擇了走一條迥異于常人的創新之路,給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詩壇刮來一股清新的詩風。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普遍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而且共處于一個矛盾統一體之中,正是由于矛盾統一的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世界才得以永恒發展。所以鄧恩將“圓規”比作男女之間的愛情,這種比喻堪稱妙極,圓規的兩腳是由一個固定軸固定的,這就象征了夫妻之間的結合點,共同點。當要畫圓時,必須有一腳固定住,另一腳圍著固定的一只旋轉。這就表明了夫妻的一方都是以另一方為中心而動的。二者的密切相連完成了一個完美的圓。鄧恩認為世俗的生活是用“圓規”逐步畫出的一個從點到點的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完美無缺的圓。人的一生總會經歷生離死別,從出生、離別到死亡以及來世的輪回,這就是一個完完整整、生生不息的圓,是一個由“圓規”畫出的所有人類的矛盾的統一體。在鄧恩的筆下,“圓規”的奇喻意象不僅僅純粹地象征人類的堅貞的愛情,也同樣揭示了人類生命的周而復始。
在傳統的審美觀中,用以贊頌美好事物的東西本身也應該是完美的。歌頌愛情時,人們會賦予鳥兒人的靈性,“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鳥兒的堅貞,樹枝的纏綿仿佛是最好的愛情宣言,似乎這樣的比喻才是實實在在而又合情合理的。相比之下,鄧恩對于愛情與婚姻的另一奇喻“跳蚤”則顯得那么突兀,那么讓人覺得離奇怪異。誰也無法將讓人見人厭的“吸血跳蚤”與人類視之神圣不可侵犯的愛情及婚姻聯系在一起,這又是鄧恩再一次將矛盾的統一的原理運用在他大膽而又合理的奇喻中。《跳蚤》一詩這樣寫道:“看這個小跳蚤\\你就明白你對的否定是多么渺小\\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們的血液在它體內融合在一起\\你知道這不能向人提及\\這種罪惡和恥辱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級\\然而它在求愛前盡情享樂……”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神圣的愛情比喻為跳蚤,戀愛雙方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這樣跳蚤的身體就成為情侶秘密舉行婚禮的場所,而跳蚤肚子的膨脹象征著孕育著新生命的女子,這就說明了戀人們在沒有正式結婚之前便已享受了肉體之愛,而這種行為是世俗所不容的,是“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級”的“罪惡和恥辱”。所以詩中的情侶不敢將他們的關系公諸于世,而看似卑微的跳蚤卻遠比他們要勇敢,它“在求愛前盡情享樂”,而且敢于將自己“膨脹”的身體展露在人們面前,即使它最終慘死在“染上紫色血液”的指甲之下。但很可惜的是,最后女方用指甲掐死了跳蚤,也就破壞了矛盾統一體的平衡,矢志不渝的愛情也就隨之煙飛灰滅了,愛情被否定,一個矛盾解體了,另一個矛盾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正是自然辯證法在人類世界的集中體現。
鄧恩意象群經過巧妙的構思而富于哲理,是一組流動的思維,其筆下意象的排列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性。意象與意象雖然是間斷的,甚至是無關聯的,但他們的聯想意義卻彼此間有著邏輯上的聯系。愈是奇妙的意象,愈是留下巨大的聯想空間,以便讀者在賞析時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補充和擴展,并得出哲理性的啟迪。“太陽”給人們的感覺往往是溫暖與光明,對于某些民族來說,太陽是他們的圖騰,是他們能生生不息的源泉,太陽神就是他們崇拜的至高無上的主神。在中外詩歌中太陽大多是以褒義的意象出現的。而鄧恩卻是一反常理,獨辟蹊徑。在他的詩歌《日出》中寫道:“愛管閑事的老傻瓜,不守本分/為什么要干這個/穿過窗戶和帳子照射我們/難道情人的季節要跟你轉/壞脾氣的冬烘老家伙去責備/遲到的學生和懶惰的徒弟吧/告訴獵戶們國王快上馬了/號召螞蟻趕緊去覓食吧/愛情可不懂季節或氣候/不知月、日、鐘頭,那都是時間的破爛。”
這首詩對太陽加以強烈的指責,因為它干涉了詩人和他的情人的美夢。對于那些徜徉在愛情甜蜜中的戀人們來說,“太陽”是不需要的,是“愛管閑事的老傻瓜”,因為真正的愛情可以跨越時空,“月、日、鐘頭,那都是時間的破爛”。對于正在熱戀中的伴侶們而言,彼此就是全部世界,其他任何東西是多余的,而打擾他們快樂的“太陽”,當然要遭到他們的斥責,責怪它“不守本分”,所以鄧恩的這種奇思是有一定道理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矛盾的雙方有時可以相互轉化,鄧恩的有關“太陽”的奇喻并沒有違背自然辯證法的原理,恰恰相反,“多事”的“太陽”正是自然辯證法的客觀規律在人類生活中的有效體現。
總之,鄧恩詩歌中的奇喻并非以外觀的類似為基礎,而是以物體的功能和本質性感受而得來的相像為基礎的。
鄧恩奇特的構思,夸張的形象以及詼諧的憤怒正是建立在對于人與自然客觀規律的遵循之上,才會展現經久不衰的魅力。
李紅梅,1969年出生,北京平谷人,現為華北科技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從網絡穿越小說論
網絡小說文本的變化
■李玉萍
網絡穿越小說是當下最為流行的類型化的網絡小說。由于故事題材的包容性、獨特的時空身份錯位帶來的戲劇張力、沉浸式的審美快感、充滿青春氣息的審美趣味等原因逐漸成為網絡小說最主要的類型之一。網絡穿越小說具有鮮明的網絡藝術特性,而這樣的網絡藝術特性使穿越小說擁有了全新的創作理念、生成方式、呈現方式和傳播模式,使傳統的小說文本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文學的層面上呈現出新的意義與價值。
網絡文學創作的平民性、匿名性與自由性使傳統的精英書寫轉化為大眾書寫,文學真正地走向民間。穿越小說的創作理念因此呈現出自娛娛人的特性,文學的創作成為真正的超功利性創作。在網絡的環境中,文學寫作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交往方式。網絡世界的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平等與自由。以匿名的身份穿行于這個虛擬空間的網民們,也因此獲得了在網絡世界中一展自己文學才華的機會,創作沒有了門檻與權威的壓力,“人人都可以是作家”在這一意義上得到實現。傳統文化空間中的精英書寫因此轉化為大眾書寫,文學拋卻了現實社會經典文學話語系統所賦予的宏大敘事、使命感、責任感等沉重枷鎖,重新回歸民間,呈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也表現出了新的特質。
網絡穿越小說基本上都采用網絡連載的形式首先在諸如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瀟湘書院等文學網站上發表。從創作理念上而言,穿越小說的作者們更加具有寫作自主與超越功利的特質,他們的小說創作更重視的是自己青春夢想的勾勒與闡釋,是自娛娛人、悅人悅己而非謀生的迫不得已。20世紀的通俗小說創作者,大部分都是以筆謀生,往往還抱著不能實現自己文學理想,逼于生活的無奈,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屈辱,創作至少一開始為他們自己所不齒的通俗類小說。這種情況在20世紀的兩次很多學界人士頗不以為然的武俠小說連載熱潮中表現的更為突出。即使是后來成為大家的金庸、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的起因還是為了增加所服務報刊的發行量。而網絡穿越小說的作者們,根本沒有20世紀困擾通俗小說作者們的“雅俗之辯”的尷尬與煩惱,也沒有因此而產生的鄙夷不屑與奮力抗爭的沖突,更少見生活無著落的無奈與惶恐,他們生長在改革開放下中國走向富足繁榮的和平環境中,絕大部分都有自己自力更生的現實職業身份,他們更加關注的是自己寫的小說好不好看,能不能抒發出自己對世界、人生、理想、愛情、幸福的看法與期望,能不能最美的釋放自己對于夢想追逐的激情與歡悅。至于能不能討讀者們喜歡、能不能成為成功的小說寫手、能不能獲取商業利益絕非排在首位考慮的問題。即使是有這樣的期望,他們所在意的也是自己作品能否得到讀者共鳴的尋求知己的渴望,自己能力能否得到別人肯定的忐忑以及悅人悅己還順便獲取名聲與金錢的快感與小小的自鳴得意。很知名的網絡寫手小佚,在《瀟然夢之無游天下錄》的開坑(開坑通常是指一個小說作者要在網絡上開始寫作新的故事)宣言就很有代表性:
瀟然夢本就是個童話式的故事,續集只是余興之作,當然更會將YY、夢幻愛情和個人英雄主義進行到底。追求平凡現實的看官請勿進,進了也勿砸磚,謝謝!
從這段宣言就可以管中窺豹,看到網絡小說作者們的創作理念與態度。他們以虛構的名字,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以慵懶游戲的姿態,激揚文字,勾勒幻夢般的畫卷,穿越古今未來,超越生死界限,以無限的可能性,在生死悲歡中奮斗成長,叱咤風云,笑傲江湖,歷劫傳奇,追尋滿含個人情懷的夢想與成功。
當今世界的發展為每一個社會個體提供了以前難以想象的獨立生存空間,與此同時,也使現代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獨”狀態。在消弭了所有現實身份局限的網絡空間中,網民們獲得了一定的安全感。通過網絡小說的閱讀、互動與寫作的這種方式,網民們可以結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談玄論道,追逐心靈相交的歡樂,一定程度上驅除了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每一篇網絡原創小說的創作與發帖連載的過程中,都會有關心或喜歡這篇作品的網民們聚集成一個群體,群體內部的網民們彼此昵稱“親們”,他們在群內自由地討論作品,發表感想,給作者建議,坦誠相對、彼此交流溝通,有些慢慢會將這種關系延伸到現實的空間之中,成為現實空間的好友。文學的寫作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交往方式。
網絡藝術的交互性特質帶來了網絡穿越小說的交互式的生成方式,傳統小說的線性書寫轉向了結點式書寫。穿越小說往往是以作者為主、作者與讀者共同努力創作而成的心血結晶,不同于傳統的作者獨立完成作品,是一種集體的文本生成方式。這樣的生成方式是由網絡的“交互性”特征促成的。穿越小說就是作者與讀者以“對話”的形式釋放青春激情與夢想而共同編織完成的作品。在網絡穿越小說的創作中,有很多小說就是應讀者要求而量身寫作的,比如會有人在網上發帖,開列出自己的條件——想看什么類型的故事,主人公應該是什么類型,故事大致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等等,然后請求有能力的網友寫給自己看。
當然穿越類作品主要還是隨性寫作放在文學網站上的創作中的小說,受到讀者的追捧,在每天的連載之后,都會有大量的讀者跟帖,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猜測情節的發展方向,表達自己對于故事發展方向的意愿,為故事或人物創作詩歌、散文甚至為小說人物在網上創建人物吧、成立粉絲團等等,這些都不僅會直接或間接幫助和影響作者的創作,而且使小說的創作處于開放狀態,永不完結。
例如小佚的穿越新作《少年丞相世外客》中所引用的原創詩文《黃沙之戀》 《恍然千年》《千年之后》《陳情表》《恨別離——記韓氏子默》等等都是喜愛這個故事的網友所創作并被作者引用成為小說的一部分。波波的《綰青絲——風華篇》中,云崢這一人物形象由于他的完美和不幸吸引并擁有了大量的粉絲,粉絲們自稱“云迷”,為他建立云崢吧,在云崢吧評論這個人物,評論他的人生、個性、情感與傳奇,不甘于他的不幸結局者則為他重寫新的故事與傳奇。
更有甚者,沉迷于故事中的讀者甚至作者在故事進行過程中或完結后,出于對故事某個人物或某段情節的喜愛,便從不同角度去充實原來的故事或以自己杜撰的情節去表述自己對于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也有作者或讀者在寫完小說或看完小說以后,意猶未盡,于是在故事發展的某個情節轉折處重新更改人物結局,讓原來的故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這些成功的帖子或作品,一般稱之謂“番外”,成為原文小說的組成部分。
《夢回大清》的故事主要是以女主茗薇的視角展開的,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作者金子又書寫了以書中其他人物如十三阿哥胤祥、八阿哥胤禛、四福晉、四阿哥胤禛親隨秦全兒的視角看待和感受小說故事發生發展的篇章,即《十三爺篇》 《八爺篇·心跳》 《四福晉篇·心跳》《秦全兒篇·從此是精靈》,完全是相同的故事情節但卻是不同人物視角的詮釋,使故事的發生和發展更為立體化,情節推進更加綿密完滿,人物心理刻畫更為細膩豐富,小說情節更加飽滿。
小佚的《瀟然夢之無游天下錄》甚至應“衛迷”(喜歡男配衛聆風的網友粉絲)的要求,用心寫作了長達十章的番外,更改了正文中的情節,重新展開故事發展的另一個可能性方向,這篇長長的番外被冠名《衛迷手冊》,成為紙質版小說《瀟然夢之無游天下錄》的內容。這種創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故事的發展可以出現多種可能性并行的情況,而且“假如……那么……就好了”的讀者愿望就可以通過作者或讀者的努力完滿實現,最終皆大歡喜。
這種“番外”的寫作手法已經成為網絡小說最常見的書寫模式。由此可見,交互式的文本生成方式豐富和擴充了文學作品的內容與樣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消解了作者與讀者、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壁壘分明的傳統身份界限,文學的主體性向主體間性發展。所謂多媒體就是利用多種媒介將文字、聲音、圖像、圖片、動畫、錄像、數碼攝影、影視剪輯等集于一體的信息處理技術。網絡藝術是一種多媒體藝術,由此而產生的文本的媒體間性使網絡穿越小說發展出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使文學的傳統文字呈現方式得到豐富與延伸。
網絡穿越小說的最初文本都是在網絡上以發帖的形式連載的。通過網絡多媒體技術,小說的創作者在將小說文字上傳到網絡時,還將符合文字內容意境的音樂、圖像甚至自制視頻一并傳到網絡上,成為網絡小說文本的一部分。比如穿越回古代的小說,在打開小說內容頁面時,往往會有符合小說內容意境的音樂出現(以中國民樂為主,如琴曲、簫曲、二胡曲、琵琶曲等等),音樂的風格也往往與內容很貼切,悲劇是哀婉纏綿的曲調,喜劇則往往是歡快活潑的風格,歷史性的長篇敘事往往會輔以大氣磅礴又不失典雅的背景曲目。讀者在閱讀文字內容時,有這些音樂的襯托甚至導引,會更快地沉浸到小說的敘事內容中,得到審美的快感。有很多經典穿越小說,往往在連載的時候,就已經有跟帖的閱讀者難耐激情,為小說人物、故事繪圖、制作視頻上傳到正在連載小說的頁面,也成為小說閱讀的一部分。比如《瀟然夢》《綰青絲》《神仙也有江湖》等等都有小說人物的各類圖像,如Q版畫像、手繪工筆畫、真人扮演插圖(往往取材于氣質相近的影視明星的劇照)等等。也有音樂、圖像、劇情皆有的視頻,比如《瀟然夢》的一個公認經典的由網友制作的視頻,就采用了《仙劍奇俠傳外傳之問情篇》中的背景音樂,還有痕跡畫廊很唯美的繪畫作品按照小說人物、故事等等剪接而成。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后再欣賞這些視頻作品,會有心領神會、意猶未盡之感,甚至會有創造更符合自己理解與想象力的作品沖動。
文學自打從原始藝術的音樂、舞蹈中分離出來以后,就成為“語言的藝術”。隨著文字的誕生,文學轉向了書寫文本,并隨著印刷媒體的工業化而一躍成為藝術的主導門類。符號化的文字指物功能日益弱化,文學也逐漸脫離了感官視聽形象。而網絡小說的多媒體呈現方式讓文學重新回到了“多媒并用”的構成形態中,成為以語言為主,有機融合了其他媒體的綜合藝術,使文學的傳統文字呈現方式得到豐富與延伸,也是對“文學是語言藝術”這一文學觀念的消解和超越。網絡藝術即時互動的傳播特性帶來了網絡穿越小說的由網絡電子文本到紙質媒體文本的新的傳播模式,傳統文學傳播模式被解構,呈現出多元化的傳播樣態。
傳統文學的傳播樣式一般都是單向度的線性傳播,從文學作品開始,通過各類出版機構編輯策劃,最終到達讀者手中。這種單向線性的傳播體系,使作者、作品、出版機構、讀者等傳播要素之間存在難以克服的傳播鴻溝。不同時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般讀者、評論者對于作品的反饋與把握。
網絡穿越小說的傳播與此大相徑庭。它一般首先在文學網站上連載,依據即時閱讀、即時評論帶來的點擊率大小、口碑好壞等指標,在網站的相關欄目中形成排行榜。排在榜單靠前位置的作品經歷一定的時間考驗會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體。這樣久經考驗的作品往往會被專業出版策劃機構如彩虹堂、悅讀紀等看中,最終以他們為中介,電子作品走向紙質媒體,被傳統的出版機構出版。比如《尋找前世之旅》 《法老的寵妃》《獨步天下》《瀟然夢》等經典穿越作品都是第二屆騰訊原創文學大賽的月度冠軍作品,由悅讀紀策劃并聯絡出版社推出紙質小說,圖書的銷量也早就突破10萬冊,擁有了很高的市場回報。這樣的傳播模式成為當下圖書市場互利共贏的一種新型出版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小說的即時互動的傳播特性使作品的傳播、欣賞與批評都在交互、交叉和動態體系中存在和發展。這樣的特性改變了傳統文學出版的評價指標,執掌權力話語的傳統編輯評審的觀點替換為基于大眾即時閱讀、即時評論的作品點擊量多少與排名高低,出現了由網絡電子文本到傳統紙質文本的新的傳播模式,單向線性的傳統傳播模式轉向了多向非線性的蛛網傳播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傳播樣態。
李玉萍,女,1975年生于河南??h,現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教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08級在讀博士生。
《平凡的世界》中的凄美愛情
■ 趙林昌
“人生得缺斯為美”,古往今來的愛情亦然。從翩翩化蝶的梁祝,到喋血悲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無不透出一種殘缺的美,悲涼的美。在路遙《平凡的世界》史詩般壯闊的長卷中,“愛情”這個詞兒,雖然充滿了瑰麗的芬芳,但卻是凝重與低沉的。作家以特有的敏銳與激情,真實而富有特色地描寫了黃土高原城鄉交叉地帶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使得他們的個性和命運在感情的漩渦中凸顯出來。那些帶著泥土氣息和變革時代悲情基調的美麗愛情篇章,超越了傳統和世俗框定的范疇,帶有作家極強的理想主義色彩。
路遙給于愛情的潑墨是熱烈而純凈的,既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紅色傳承,也不同于開放初期西方情調的情愛。作家把愛情傾注了一種理想主義的因素,比后來的《山楂樹之戀》更有深厚的現實土壤。
田曉霞出身干部家庭,從小像個男孩子,性格開朗大方,是黃原師專的高材生,畢業分配到省報當記者,但她能夠突破“門當戶對”世俗,大膽追尋自己的理想愛情。而孫少平,出身于普通的農民家庭,是個連“丙”菜都吃不起的窮困學生,他當過民辦教師、打過工,歷經坎坷,最后成為大牙灣煤礦的“掏碳工”。在他的心中,田曉霞一直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她是他的思想導師和生活引路人。她怕畢業后的孫少平沉淪為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曾戲謔他說:“滿嘴說得都是吃,肩膀上搭著個褡褳,在石圪節街上瞅著買個便宜豬娃,為幾根柴禾或者一顆雞蛋,和鄰居打得頭破血流,牙也不刷,書都扯著糊了糧食囤。”但孫少平的回答非常精彩:“……我現在特別想到一個更艱苦的地方去……我不是為了揚名天下或挖金子發財……我心里和身上攢著一種勁,希望自己扛著很重的東西,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不斷頭地走啊走……幾年前,我沒有這么些怪想法,但是我就是這樣想的”。 這話,與其說是回答,不如說是宣言,注定孫少平的愛情會化蛹成蝶。
“不必見怪,不必見外”,這是兩個人愛情的真實寫照。田曉霞領著孫少平的哥哥少安去找少平,燭光映照下浮現在眼前的是孫少平因過度的體力勞動留下的瘢痂縱橫的脊背,以及地鋪上破爛不堪的被絮。田曉霞早有心理準備,將少平的生活想象得極為艱苦,但情況竟比想象的色彩更加“苦難”,他給孫少平送去了一床格子床單和綠底白花的新被,并留下了:“不必見怪”!因為事先未經溝通,曉霞就自作主張,把愛的宣言隱約表明了出來。老朋友、好朋友,相識相知,本來就可以省略其中的繁文縟節,因此無須見怪;“不必見外”,自然是精神默契的朋友之間的身份認同,由相知而相親,等于認同雙方超越了普通朋友的初級階段,而達到了“高山流水”、“心有靈犀”的境界。這段情節是走向“杜梨樹下的約定”這一高潮之前的必要鋪墊。
“杜梨樹下的約定”,是他們愛情明朗化的標志,是友情向愛情轉化的突破性遞變。在古塔山的杜梨樹下,田曉霞借前蘇聯小說《熱妮婭·魯勉采娃》傳達自己追求幸福、生死相約的特殊情意:“兩年以后,就在今天,這同一個時刻,不管我們那時在何地,也不管我們各自干什么,我們一定要趕到這地方來再一次相見……”。杜梨樹是他們愛情的見證,在小說中貫穿著兩人愛情的主要情節,成為兩人愛情中精神依托、人格自尊和情感純潔的真實寫照。即使在田曉霞壯美地犧牲之后,孫少平仍然受田曉霞精神的感召,為了生死相約而趕赴杜梨樹下。杜梨樹下的約定,既是兩人愛情發展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現,又是對愛情悲劇結局的一種暗示,更是為愛情的浪漫和詩意所特設的一道風景。正是田曉霞這個外貌與內在品行都完美無缺女性犧牲這一無法預料的結局,才成就本書的一個高潮,才達到作品震撼人心的目的。這一種愛情,這一種約定,才是世上永恒的感情,人間最為美麗的絕唱。
“正月里凍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魚兒水上飄,水呀上飄來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這支心酸的信天游在書中一共出現了3次。第一次是潤葉和少安一起散步時聽到的,當時他們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中,心情無限的美好。第二次是潤葉突然聽說少安結婚,一個人坐在河邊,看著怒放的馬蘭花想到的,想到兩個人一塊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卻不能廝守終生,白頭到老,“兩行淚水再一次從她的眼睛里涌出來了”。第三次是潤葉自己結婚時想到的,在少安已結婚、在家人“逼迫”的情況下,自己不得已和李向前結婚,心中充滿了悲哀與心酸。這歌聲是對那已被埋葬的愛情夢想的祭奠,令人哀傷心碎!
釀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現實原因。少安父親孫玉厚與潤葉的父親田福堂解放前都是貧農,且兩家關系以前是比較密切的。少安與潤葉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日后相愛成為必然。長大后,兩人由于經濟狀況的不同,成長道路也有所不同。潤葉的家庭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她的父親成了村里的支部書記,潤葉也就有了經濟條件去讀書,最后在城里參加了工作,當了一名教師,成了“公家人”。當潤葉的父親知道了田潤葉仍然喜歡少安時,他覺得丟不起臉,便極力反對。這種門當戶對的封建等級觀念在田福堂以及大多數人的腦子里是根深蒂固,難以改變?!耙粋€在城市,一個在農村,這種城鄉文化經濟的懸殊決定了田潤葉的浪漫必然會被孫少安的現實所擊碎。這一對青年男女,最終迫于輿論和壓力而沒能走到一起,這也是當時社會下濃重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注定的結局,他們的愛情成悲歌是必然?!逼涠侵饔^原因。少安和潤葉從小青梅竹馬,愛情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悄悄生長:“少安趕快低頭看潤葉交到他手里的那封信,才發現這不是田福軍給公社領導寫的那封! 他莫名其妙地把信從信封里抽出來,看見一張紙上只寫著兩句話——少安哥:我愿意一輩子和你好。”少安頭暈目炫,在路上幸福地淌下眼淚,但這幸福的眼淚很快就退潮了,一個農民怎么能和一個公家的教師結合?少安因襲了太多的傳統負荷,他內心深處的傳統小農意識及門當戶對的觀念,是他們愛情悲劇的致命因素。孫少安娶了媳婦后,田潤葉還沉浸在痛苦中,當家里給她介紹對象的時候,她開始極力反對,但最終在現實面前為了她二爸,甘愿成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這一切,都源于她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孫少安、田潤葉之間的愛情固然純潔美好,但兩人地位過于懸殊,如同童話中的牧羊小子和公主的故事。如果安排兩人幸福地結合,作品的現實主義底線可能被突破,作品的藝術性也會大打折扣。孫少安、田潤葉的愛情悲劇,無疑是平凡的世界里最平凡、最心酸、最無奈的一個。
小說里金波與那位不知道姓名的藏族姑娘的愛情,雖然著墨不多,卻放射著凄美的異彩。金波是個俊逸的小伙子,具有濃厚的文藝細胞和天賦,一支笛子更是吹得纏纏綿綿。他高中畢業后當了文藝兵,在青海大草原上,他發現在他的聲音之后,又有個聲音。雖然看不到她,聽不懂她的語言,但他肯定的是,她是個歌很美、長的也很美的牧羊姑娘。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曲子,牽動著他和姑娘的心,金波在他剛唱完后便聽到對方的下一句,接著又往下唱,互遞歌聲。自此以后,他們便這樣互對情歌?!霸谀沁b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的張望……”金波愈來愈渴望見一見這位素未謀面的紅顏知己,終于有一天,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沖破隔閡,找到了心儀的姑娘。她果然如他想的那樣。盡管他們不懂對方的語言,但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隔閡,他們互相擁抱了。這一幕終于讓指導員發現了。部隊規矩:不準戀愛。結果金波被譴回了原籍。多年后,在孫少平的鼓勵下,金波終于重新踏上西行列車,去尋找自己的真愛,但是已人去樓空,只有珍藏的一只搪瓷茶缸成為這段凄美愛情的唯一見證。
悲劇是路遙小說的常態。所謂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它是崇高的詩,也是冷峻而壯麗的美!作者通過對孫少平與田曉霞、孫少安與田潤葉、金波與不知姓名的藏族姑娘三對悲劇式愛情的描寫,揭示了人性的美和社會變革中的許多無奈與困惑,發人深思……同時也為我國當代文學愛情旋律中增添了一組凄美的愛情贊歌。
趙林昌,男,現年35 歲,曾在國內報刊發表文學評論及專業論文十余篇。現供職于中國石化中原工程建設總公司。
《十月圍城》的唯美闡釋
■ 李 明
作為《十月圍城》的欣賞者,在歷史和藝術之間,我們進行了審美的熏染和理性的思考?!妒聡恰返闹黝}在開篇已經昭然于天下,即民主——革命。為了民主,就要革命,但革命就得有犧牲。圍繞這一主題,影片在情節的處理上,線索復雜,但雜而不亂,影片縱向以事件發生的線性時間為序,線索單一清晰,看似很簡單;但是在每段時間的橫斷面上,影片又采用了多人一事,交叉剪輯,運用平行蒙太奇的多線索敘事結構,增加了敘事的縱深度和復雜性,從而使人物塑造和故事講述都做到了井然有序 。就主題闡釋而言,表層的主題是宏大的——一群人保護一個精神領袖,為拯救民族而努力;保護孫文是間接實現的終極目標,而自我救贖、自我完滿才是最直接最真實的訴求。這是一個集體英雄主義的刻畫,是在歷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抉擇與價值取向,是在間接的還原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原貌,是人性美的真實再現,是中華民族美德的集體結晶。
典型環境我們一目了然,個體生命要對抗數以萬計的敵人,為了完成使命,不怕犧牲,不怕流血。在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并不是我們平常看到的大義凜然、慷慨激昂,而是有情有義,有張有弛。李玉堂是所有人物刻畫中最出彩的,也是整個影片的關節點和事件見證人,在這個人物身上,導演賦予了他多重含義,他具有雙重身份、雙重性格。他即是一個資產階級商人,又是一個封建家長;他支持武裝革命,又怕兒子參與。他的雙重身份和雙重性格在革命的進程中即背負著家仇,又肩負著國恨。在他身上折射了個人奮斗與黑暗時代的悲劇,同時又體現了資產階級的人文情懷。他是保衛孫中山先生的組織者和實際召集人。他的身上賦予了資產階級的全部美德,這是他能成功的召集和尚、家丁、流浪漢、武女完成任務的人格魅力的展現。作為一個個體,他又集結于多個矛盾的中心點上:父子之間,朋友之間,家國之間等等,正是這些矛盾之維引發的內心掙扎,讓李玉堂的形象立體化、復雜化和多樣化,在所有人物當中有鶴立雞群之感,身陷其中又能泰然處之。在這些營救者的心里,他們幾乎不知道何為革命,為什么要保護孫中山,他們的實際目的其實就是為李玉堂而來,為這個重情重義、有血有肉的家長分憂解難。影片前半段幾乎全是文戲,編劇不惜筆墨,為每位主角設計了曲折動人的過去,在情節上,張力十足,每個人物栩栩如生,同時穿插了大量細節以表現人物的性格,換言之,整部影片前半部分都是在講述普通人的小歷史,各自不同的生活軌跡,各有各的心理歷程。在李玉堂的感召下,完成慷慨而悲壯的歷史使命,他們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歷史陣痛中最深沉的節拍,當市井細民一一死去,銀幕上都會打出其姓名、生卒年月與籍貫,盡管這些人物純屬虛構(唯一在歷史上實有其人的陳少白反而活了下來),但導演化虛為實,重構家庭歷史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在這里,影片借助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展現了另一種樸素的,平民的歷史言說,向凌駕于自己之上的宏大敘述發起了挑戰。這正是《十月圍城》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地方。這樣的敘事同時也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情節跌宕有致具有更強的緊迫感和逼真性。
影片最大的看點在于對閻孝國的典型刻畫,這個形象區別于已往任何反面人物的刻畫,讓我們真真正正的完成了一次“審丑”,審丑價值可謂是別出心裁。他是反面人物的化身,也是歷史悲劇的見證人和締造者。這個出身封建王朝的奴隸,受的卻是開放教育,他既忠誠封建朝廷,又尊師重教。他既反感于封建王權的黑暗,又不相信革命的力量。最終他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劊子手,在矛盾中毀滅了自己。他死于愚忠,又為愚忠而生,我們既看到了他抱刀如抱書的謙恭的孺子形象,瞬間又看到他利刃出鞘的血腥模樣。他死于革命與反革命的斗爭,從個人使命的角度看,他并沒有失敗,因為他完成了封建王朝賦予自己的使命,這是他悲劇的必然結果。
我們知道辛亥革命是歷史大事件,宏大而有定格的歷史事實,給我們的影視作品提供了敘事素材,同時也限定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理性認知。我們一提到辛亥革命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它的歷史定位——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妒聡恰氛暳诉@個歷史事實,敢于從革命失敗的原因為內驅力,成功選取了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的家庭為敘事主體。
《十月圍城》成功的選擇了報商李玉堂一家,他作為這群草根民眾的中心人物,不僅承擔著推動情節發展的敘事功能;而且作為一個重要的線索人物,他的存在得以將各路人馬串聯起來,能夠形成一種合力,正是他作為大家長的人格魅力和價值取向的直接見證。陳少白視他為革命的知己,無話不談的摯友;兒子視他為慈祥而嚴厲的父親、革命的同盟軍;王復明視他為慷慨的東家,正直有人格魅力的大人物;武女方紅視他為正義的代表、精神的化身;劉郁白視他為終身的知己、唯一深交的對手;阿四視他為再生的父母、惟命是從的主人;就連沈重陽也認為他是自己妻女可以依靠的有責任心的男人。正是李玉堂的人格魅力和資產階級修養才促成了這次保衛行動的成功。也正是因為李玉堂的人格魅力和資產階級軟弱導致了辛亥革命的失敗,他們依靠的是部分人,而不是人民群眾,他們相信個人的奮斗,而使自己最終陷入了孤軍奮戰。
細節最終決定著影片的價值,在《十月圍城》這部中,細節的巧妙處理是其意義彰顯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妨從視覺的藝術,聽覺的真實這兩個方面加以關注。死亡和打斗是《十月圍城》重點呈現的兩大敘事元素?!妒聡恰分卸嗵幊霈F個體死亡的場景,讓我們看到的都是悲劇美,在彰顯生命價值的同時,又在人格尊嚴上勾勒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他們的出身,無論他們的職業,無論他們的追求,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綻放出最絢爛的理性光輝。這里沒有對與錯的糾結,有的是真實的描寫和逼真的刻畫。我們看李重光——一個17歲男孩的顫抖,在顫動中釋然的微笑;李玉堂抱著兒子失手的傷心欲絕,這一刻,他懂了革命的全部真諦;劉郁白殉難時看到愛人的幻覺,這一刻,他完成了生命的解脫;沈重陽受到致命一擊前對一家三口共享天倫之樂的想象,這一畫面積蓄了他承諾種種;阿四死時脖子上圍著阿純的圍巾,他始終都相信愛的力量。我們聆聽到時鐘沉重的滴答聲;應和著砍殺聲、喊殺聲、腳步聲……孫文的演講、在時間與空間演繹著心理模式與情感方式的諸多變化,以及對生命尊嚴的悲劇性選擇的敬畏與英勇的獻身精神的敬仰。
影片留給我們的是思考,有對歷史過程的拷問,也有對影視藝術發展的探索,最為突出的無疑是當代消費社會的娛樂精神的外化。首先是大牌明星的演繹,符合大眾的審美口味。梁家輝、黎明、李嘉欣、 謝霆鋒、胡軍等一線明星的加盟,李宇春既唱主題曲又扮演武女,籃球明星巴特爾的客串,都使《十月圍城》看起來星光熠熠。其次是武打劇情的設計,在生與死的較量中,不是正義戰勝邪惡,而處處體現著為革命獻身的崇高精神?!妒聡恰返拇蚨泛芫?,六個主要人物在死亡之前都有大量的動作戲呈現,整體而言還是側重冷兵器時代的搏擊表演性。運動場景變化多,內外景交叉,運動感和表演性很強,同時還以人物為中心,進行細節刻畫,伴隨聲音和聲響,畫面逼真,動作唯美,視覺和聽覺效果無與倫比。
《十月圍城》的終極人物是孫文,他在影片中鏡頭不多,影片最后一個鏡頭是孫文含淚離港的特寫,這個長鏡頭,本來就有畫蛇添足之嫌,但終極人物必須留給我們的終極信仰?!氨瘎∧耸侨松畜@心動魄的事,悲劇是人的偉大痛苦和偉大人物的死亡”。讓我們在藝術的視域中我們領略幾許。
[責任編輯毅劍]
李明,黑河學院國際交流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