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創新能力;表演;設問;質疑;操
作;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B)—0039—01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為此,我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角色表演,凸現體驗性
歷史知識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的過去性,而角色表演的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特點與學生認知之間的矛盾,而且更易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潛能。歷史教學中,有許多內容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體驗到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而且往往還會從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如我在教學“鴻門宴”、“文成公主入藏”等內容時,就嘗試讓學生自己根據歷史事實編劇情,選角色,進行表演。學生們反復推敲每句“臺詞”,認真體會每個人物當時的性格特點與心理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欲望。學生自編自演,不但使“靜”的歷史知識“動”起來,而且又可以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還能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同時,其協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二、精心設問,突出開放性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激活思維的動力。”尤其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它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廣闊,更靈活,更深刻。如學習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內容后,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當時朝廷的大臣,你是支持遷都到洛陽,還是希望留在平成呢?”并鼓勵學生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環境,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發表見解。學生有的 “支持遷都”,有的“想留下來”,并講出了各自的理由。對于他們的不同觀點,我不是作簡單的評價,而是在對他們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的精神給予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繼續探討,讓他們在交流中體味和感悟當時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孝文帝所遇到的阻力和克服阻力所表現出來的堅定決心。通過深入探討,學生最終明白,改革是一種進步,但也會遇到阻力,而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堅強不屈的毅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
三、引導質疑,誘發敏捷性
古人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啟發和誘導學生大膽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鼓勵學生敢于對已有的結論提出質疑,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如學習了漢到三國的歷史后,有學生就問:“從東漢王朝的統一到三國的鼎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組織他們模擬國際大專辯論會的形式進行課堂辯論,讓他們在觀點的交鋒與碰撞中尋求答案。通過激烈辯論和我的引導,他們最終明白,就歷史事實來看,三國鼎立中蘊涵著統一和進步的因素,其將迎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重新出現。
實踐證明:只要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發問,勇于辯論,課堂內就會不斷產生探究創新的火花,同時,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批判性也會有很大提高。
四、動手操作,注重實踐性
俗話說:“智慧出在指甲尖上。”這說明動手操作是最易于激活學生思維和想象力的一種活動。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給學生留有親自動手的時間和機會 ,他們就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如教學“活字印刷”內容時,我就讓學生自己練習制作泥活字,自己練習排版,并嘗試自己印刷。這就給學生創造了進行創新思維及其活動的條件,他們就會穿越時空隧道,親身經歷、感受和體驗活字印刷的過程,從而也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這種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他們從中感受到創造發明的樂趣。
五、創設氛圍,顯示精神性
德國心理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鼓舞、激勵和喚醒。”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創設較為濃厚的歷史氛圍至關重要,學生可以通過特定的氛圍融入歷史,感悟歷史。如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觀看電影《上甘嶺》,然后又播放了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精彩段落,學生則被情感交融的朗讀和催人淚下的場景所感染,他們從中不但感受到了“最可愛的人”的偉大精神,而且他們的心靈也受到了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