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對控股股東比控股股東更關心公司整體的發展和命運,而控股股東又遠比職業經理人更關心公司整體的發展和命運!
驚心動魄的國美控制權之爭仍是沒完沒了的架勢,國美電器創始人、控股股東黃光裕讓陳曉下課的意志似乎從未松懈!
有人認為,這場爭奪戰是在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中進行的,是在公司法框架下,采取股權對決方式,讓大多數股東說了算的、符合公司治理基本規則的一個結果,并為這場讓中小股東也參與公司決策的爭奪戰叫好。
實際上,職業經理人和絕對控股股東、控股股東對企業命運的關切根本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的。
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企業做不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頂多也就是職場信譽受了點損害;然而控股股東因為投入了太多,企業經營的好壞直接關系他們家業的破敗與否甚至身家性命,他們沒有理由不比職業經理人更關心企業的發展和命運。
從規則和概率的角度來講,顯然,絕對控股股東比控股股東更關心公司整體的發展和命運,而控股股東又遠比職業經理人更關心公司整體的發展和命運!
而大多數小股東,不具備干預公司經營的知識和能力,在股票可以自由兌現的市場里,他們甚至也可能不具有干預公司經營的意愿,他們成為公司的股東,本身就是基于對這個公司已經擁有相對控制權的人的信任,如果這種信任不再存在,他們大可選擇用腳投票,一走了之。
在國美控制權之爭中,與其說中小股東選擇了陳曉,不如說他們在失去黃的焦慮中選擇了維持現狀。
對國美電器來說,長期內,在不受控股股東有效監控的條件下,聽憑一個職業經理人和一個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財務投資者主導和操縱企業,對國美的發展肯定是相當不利、風險極大的。
另外,作為一個由控股股東提名、受其委托的職業經理人去謀奪控股股東的企業控制權,在商業倫理E表現極其惡劣,這將嚴重損害企業老板和職業經理人的互信,毒化職業經理人的職場生存環境。
從長期來講,企業一定得處于控股股東的有效監控之下,才能具備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才能避免被職業經理人及投機者“賣掉”的可能性!
經過西方企業經營實踐千錘百煉、揭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情況下企業治理關系的委托代理理論,描述得簡單而清晰:企業所有人為經營委托人,經理人為經營代理人。前者以企業利潤為最高目標,對企業命運承擔最終責任,因而是企業發展理所當然的最終決策者,后者是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也就是說,一般來說其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是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行為準則的。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環境里,只有當委托代理機制設計得恰到好處,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才可能成為大概率事件。
具體到國美來說,未來它一定得有控股股東(或著眼于企業長遠存續與發展的控股股東集體)有效監控的機制安排,或者由他們提出的代理人有效監控,或者產生其他能實際有效監控國美的、并能從長遠角度考慮國美經營的控股股東,這才是國美企業長期平穩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