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銀行理財產:品病達數百種,其中不乏收益率好的產品,但是也存在著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的理財產品
“跑不贏劉翔,但要跑過CPI”,很多對理財一竅不通的市民正是在這句話的刺激下,紛紛拿出自己的血汗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試圖跑贏上漲的CPI。這之中,選對了銀行理解產品的市民皆大歡喜,而選錯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民則是蒙受虧損。
銀行理財產品問題多
近年來,不管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紛紛廣推自己的理財產品。現在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銀行理財產品高達數百種。其中不乏收益率好的產品,但是也存在著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的理財產品。
先看一個銀行理財巨額虧損的悲劇:今年10月,王先生在某銀行網點辦理儲蓄業務,他的理財顧問小李告訴他該銀行新推出一種理財產品,收益率可達到25%。王先生簽字購買了100萬元。幾個月后,王先生購買的裂解產品到了贖回期,他查賬后發現,由于前十個月的虧損,自己賬戶上蒸發了15萬元,虧損了15%。
普益財富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多家銀行的76款理財產品到期未能兌現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未兌現預期收益產品最多的是中國銀行,共有16款產品,均為結構型產品,分別與指數、匯率、黃金、基金掛鉤,產品為匯聚寶、中銀進取和博弈系列。中國農業銀行有4款“金鑰匙匯利豐”產品也未兌現預期收益。此外,在76款理財產品中有10款產品最終以零收益告終,出現虧損的兩款銀行理財產品分別來自平安銀行與招商銀行。
具體而言,招商銀行的“金葵花”增強基金優選系列之“金選雙贏”理財計劃,虧損高達19.26%,這款產品屬于證券投資類產品,理財期限為兩年,預期最高收益設定為50%。另一款平安銀行發行的安盈0808基金優選人民幣理則計劃,虧損10.48%,預期最高收益率為25%。
另外,有5家外資銀行發行的產品未達預期收益,其中恒生銀行5只,荷蘭銀行4只,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各3只,澳新銀行1只。恒生銀行的5只產品,均為結構型產品,且掛鉤對象為股票,期限為1~2年的理財產品。其中可自動贖回股票掛鉤保本投資產品(0TZR97),人民幣產品理財期限為1年,預期最高收益為13.5%,最終得到的實際到期收益僅為0.56%。
除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未達預期收益和虧損情況,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也不合理。如國內某銀行在其推出的一款信托投資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說明書標明“該產品擬投資的資產組合預期年化收益率約3.42%,扣除該銀行理財銷售費、托管費等贊用,產品到期后,若所投資的資產按時收回全額資金,則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為3.00%,超過3.00%的收益部分作為該銀行的投資管理費。值得關注的是,這款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該銀行對產品的本金和收益不提供承諾。
這種“虧了投資者扛、賺大了歸銀行”的產品設計,遭到了投資者的質疑。投資者趙小姐說:“這不就意味著如果產品虧損了我要自己負責,但是如果產品收益特別好銀行就要拿走我的部分收益嗎?這樣的規定我難以接受。說明書里又是理財銷售費、托管費,又是投資管理費的,這么多種費用,讓我很迷惑。”目前,理財產品上設定“超出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為銀行的投資管理費”條款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很多。
此外,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還有不少。第一,虛為理財產品,實為保險產品。市民在銀行營業廳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有時會有一些工作人員向其推薦所謂的“理財收益率高”“利息高”的產品,讓投資者誤以為是理財產品。而實際上,這些工作人員在銀行內實則是在代理保險產品。他們正是以一些與理財產品和存款業務打擦邊的字眼和信息來誘導投資者。而投資者買下這款產品之后急需用錢時才會茫然的發現,這只是一紙保險單。
第二,高收益產品沒有風險提示。我們時常看到在一些銀行產品的宣傳單上寫著高達10%、20%,甚至30%的高預期收益率,但在宣傳單上我們看不到其風險提示,看似毫無風險的樣子。因而有許多投資者就糊里糊涂地被銷售人員鼓動,購買了所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可是,到期后才發現,收益根本達不到銷售人員介紹產品時所說的水平。
第三,市場預期收益率銀行缺乏科學依據。很多投資者在申購某些帶有欺騙色彩的理財產品時會發現,銀行理財經理往往強調,產品可以保本,最高可獲得多少的投資收益,而風險方面則只簡單提及存在利率、匯率、市場等風險。如果要求重點介紹風險時,才會表示,由于資本市場的波動,實際上難以把握該產品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大。因此,所謂的市場預期收益都是銀行自己定的。那么,投資者該如何進行判斷?一旦有銀行撒了謊,損失只能由投資者承擔。而這一點上,銀行發售的結拇勝產品上尤為突出。
銀行理財產品選擇技巧
面對如此良莠不齊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需要謹慎選擇。從大的方面講,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先擦亮眼睛,不要輕易迷信銀行高收益理財產品。銀行在銷售產品時,對風險會有“選擇性忽略”,且在后期的理財過程中,銀行利用信息上的不對稱,也總是對投資者“報喜不報憂”。所以很多都不保本,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具體來說,投資者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人手。
第一,弄清楚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客戶一般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和存入定期存款一樣,是從購買當天計算起息,所以不少客戶按照自己掐算的日子來銀行取款卻無貨而歸。有的客戶認為這是欺騙,實則不然。銀行埋財產品說明書中寫的很清楚,何時為起息日何時到期日。
建議大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候,一定看清楚說明書中募集日和起息日,需要提醒一點是理財產品到賬日,是在到期日再加三個工作日,注意如果在三個工作日期間,有周六日在其之中,還需要再多加兩個工作日,這樣所計算的到賬日期即為正確的日期。
舉例說明:假設30天理財產品,募集日為7月3日至7月5日、客戶可以在這幾日購買理財產品,起息日至到期日為7月6日至8月5日,到賬日為到期日十三個工作日,因8月7日。8日為六日公休且,款項正確的到賬日為8月10日。
第二,銀行理財產品起點金額要明白。目前,很多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在發行銀行理財產品時候,不同的金額設置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一樣。例如有的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寫道:5至20萬收益率2.4%;20至50萬收益率2.6%;50至100萬收益率2.8%;100萬以上3%。如果您要購買這樣理財產品可根據自身的資金能力,盡可能達到高一檔的預期收益率,即使您所買入201萬也是享受收益率2.6%,也讓您所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達到收益最大化。
第三,理財產品的時限要分清。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品種很多,有日日型、周滾動型、還有約定日期常規理財產品,如果資金在很短的期限使用,做日日型靈通快線最佳;如果您的資金閑置期限能夠在常規理財中選擇到適合的理財產品,做常規理財更好;如果您的資金是每周固定滾動使用,那么就適合選擇周滾動型;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滾動到賬日,如果是法定節假日會自動順延下一周到賬,客戶需要關注好到期日,以免耽誤您的資金使用。
第四,產品投資風險要明白。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有低風險,有高凈值,有打新股,也有海外QDII多種多樣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看清自身是否具備心理、資金方面所能承擔風險的能力。如果不愿意冒險,還是選擇“穩得利”之類的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選擇這種理財產品穩妥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