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矩中,物聯網得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到快速的發展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是指把所用物品利用射頻識別(RFID)和條碼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2009年8月溫總理到無錫視察以來,物聯網成為國內最熱議的話題之一,“十二五”規劃中,物聯網得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到快速的發展。
北京發展物聯網優勢明顯
北京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核心技術研發、傳感器、網絡控制、云計算和行業應用以及產業聯盟協同創新方面擁有較好基礎。擁有一批傳感器研發與芯片設計方面的領軍機構,如中科院微電子所、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同方微電子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在網絡傳輸環節,支持物聯網進行海量地址互聯和云計算的IPv6網絡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神州數碼和清華賽爾網絡的下一代互聯網傳輸設備及系統網絡、大唐電信的TD-SCDMA無線通信系統、閃聯信息技術工程中心的智能家庭網絡系統以及中星微電子、天地互連等公司的視頻監控芯片及系統等均可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在數據計算與處理領域,有聯想集團、曙光信息公司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四方繼保、和利時等公司的自動控制、智能電網解決方案,百度。搜狐、新浪等的框計算、云計算及互聯網服務平臺等。另外,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天地互連、中國網通、大用軟件公司、搜狐、清華賽爾網絡、航天信息股份等公司成功將視頻監控、智能交通、RFID追溯食品管理等項目應用于北京奧運會服務,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并逐步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可見,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業和領域之中,將整體提升產業發展動力,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為傳統行業注入新鮮活力,物聯網將提供全新的社會公共服務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市應抓住物聯網發展契機,加快產業規劃,將物聯網作為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手段。北京在物聯網發展上,具有豐富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具有較為廣泛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在城市應急管理、智能交通、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更顯優勢。北京應進一步加強核心技術研究,促進上下游銜接,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我國物聯網發展仍顯薄弱
物聯網產業鏈在我國乃至世界均處于起步階段。物聯網是由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正式提出的,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給物聯網帶來更多的想象。按照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概念形成到規模產業化發展大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有研究機構預計,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目前,國內的廠商只是實現了部分小范圍的應用,物聯網產業尚處于發展導入期。
全球物聯網技術標準體系尚未形成。物聯網技術融合性強、產業鏈復雜、應用領域廣泛,其關鍵的應用技術有RFID技術、傳感技術、納米技術和智能嵌入技術,目前來看,世界范圍內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出臺,制約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技術標準的缺失將大大制約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規?;瘧?,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將成為發展物聯網產業的首要的先決條件。
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缺失。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物聯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驅動力。目前,我國在通信和系統設備領域都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但是物聯網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仍然較低,特別是在芯片IC領域,目前國內無線傳感網絡的射頻IC和傳感器IC幾乎100%都是國外產品,在RFID底層專利上也受制于人。中國專利多以實用新型為主,發明型專利數量較少。而國外企業與組織在中國申請的專利,發明專利授權量遠高于國內。
物聯網商業模式缺乏,大規模商用還顯遙遠。從架構上講,物聯網分為感知、網絡,應用三個層面,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可以提供多種技術選擇。雖然物聯網市場前景廣闊,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沒有出現穩定和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另外,還存在著關鍵設備的制造成本高、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使得物聯網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顯遙遠。
從戰略上抓住北京物聯網發展機遇
鑒于我市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我們認為,北京應從戰略上抓住物聯網發展的重大機遇,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策先行、技術主導;需求驅動、應用至上”的原則,大力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為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我市物聯網發展戰略。認真調研,合理規劃,加強整體布局與頂層設計,確定我市物聯網發展目標和戰略步驟,以及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積極營造環境。形成政府引導,產業鏈相關企業、行業用戶積極參與,共同推動物聯網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關注標準,大力度支持物聯網關鍵領域技術研發。目前國際成立了物聯網標準研究組,我國成為四大發起國和主導國之一,北京要發揮在基礎研發領域的技術優勢,支持本地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相關標準的制定,找準發展定位,突破關鍵技術。積極鼓勵相關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在芯片設計、無線通信,物聯網與TD
SCDMA技術結合,IPv6、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等關鍵技術領域尋找切入點,逐步形成核心產業。
三是培育市場,搶占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目前北京已成立了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力圖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中心,一些科研機構和部分企業也開始進行市場研究和產品轉型。要搶抓機遇,積極引導,持續培育,確針對性扶持物聯網技術和專利的研發,積極探索產學研聯盟新模式,加速推進我市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引導各類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物聯網產業,引導物聯網企業快速反應,研發出更多更好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搶占制高點。
四是大膽創新,扎實推進重點應用領域的重大專項。北京已啟動首批物聯網示范工程,涉及10個領域22個項目。建、義進一步有計劃,分步驟、有持續性地實施“感知北京”行動計劃,做深、做透、做實重大專項,選擇市場成熟度高、技術相對成熟、應用前景廣闊、有代表性的重點領域,加大政府扶持和推動力度,逐步形成規模化應用,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實施戰略轉型,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傾斜,促進物聯網產業鏈整合,形成聚集效應,增強產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發展改革委)
鏈接:北京物聯網大事記
2010年1月,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就物聯網產業發展到中關村調研。他強調,要整合首都信息化基礎資源,發展與現有信息系統兼容的物聯網技術,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推動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和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9年11月,由40多家企業和機構組建了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計劃未來3年推動建設10-12項標志性示范應用工程,培育810家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集成應用解決方案,獲得國家或行業標準5項以上,使中關村成為中國物聯網產業中心。
2009年12月在工信部,北京市經信委等部門聯合主辦的“2009信息城市高層論壇”上,提出北京將啟動物聯網五年規劃,著力打造世界級城市。初步目標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北京市物聯網產業規劃基本成型,產業鏈和產業群初步形成。預計到2012年,建成首個物聯網應用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物聯網信息交換平臺、傳感信息網絡平臺、超級計算中心和云計算中心等共性基礎支撐平臺。
2010年2月5日,市經信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發布“感知北京”首批示范工程項目,囊括了城市應急,智能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社區和家庭等10大領域,共22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