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或“被枯竭”后,無非有三個結果:一是就地消亡,就像美國的很多鬼城;二是整體遷移,像映西的銅川縣城;三是轉型發展,這是我們最愿意看到的結果。南窖承生,關鍵就在于轉型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曾一度繁榮的資源型城市,于資源枯竭之后,在困境中掙扎的案例不勝枚舉。
北京房山區南窖鄉,煤炭開采曾一度是區域經濟的主導。雖然資源并末枯竭,但生態涵養發展的功能定位,南窖的煤炭開采也因不合大勢而“被枯竭”。
“被枯竭”的南窖伺去何從?事實上,資源枯竭或“被枯竭”后,無非確三個結果:一是就地消亡,就像美國的很多鬼城;二是整體遷移,像陜西的銅川縣城;三是轉型發展,這是我們最愿意看到的結果。南窖重生,關鍵就在于轉型。
南窖鄉經過五年的探索,在替代產業中尋找到了轉型出路。得益于此,昔日煤域以綠色新山鄉重新煥發生機。
浴火重生
北京全市小煤礦關閉始于2005年,彼時的南窖鄉同樣處于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決定了南窖必須“因地制宜,因坡制宜、因溝制宜”,尋找到一條煤炭開采之后的復興之路。
南窖鄉黨委書記孫建華告訴記者,仔細分析之下,除煤炭資源外,平均海拔為754.9米的南窖鄉,其實還有諸多自然優勢:林木總面積達4057.8公頃,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自然環境優美獨特;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12℃、降水量約650-700毫米,有各種果樹30余萬株,物產極其豐富;此外,由于此前過度依賴單一的煤炭開采,民風民俗和歷史遺跡得以完好保存。
和諸多資源轉型區域一樣,農業和旅游被自然而然地推到了發展的前臺。結合豐富的農業物產資源,“農游結合”成為南窖產業轉型的路徑選擇。幾年下來,南窖已初步形成了以99桃王、京棗39、黃嘴杏和良鄉板栗等為代表,八大特色種植基地匯聚成的特色農業產業群。特別是花港村大作山的文章,山頂種桃,山腰栽茶、山洞育蘑菇、山溝種板栗,林下養柴雞,利用山洞廢棄菌棒和雞糞便,加工后形成有機肥培育山上的大桃;利用山坡中草藥茶根喂養山下的柴雞,增加雞蛋藥用價值,形成了高山立體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為在全區、全市推廣發展高山立體現代農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形成于明朝初期的南窖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就有文化之鄉的美譽。特別是水峪村作為全鄉發展民俗旅游業的龍頭,依托著明清時期保存至今的100多套、600余問古民居和已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認證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的128盤古石碾,以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成功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國慶群眾聯歡演出的古中幡,為南窖鄉發展民俗旅游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民俗旅游也因此被南窖鄉視為推動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朝陽產業,并借助“農游結合”成功塑造了三張“名片”。即:生態休閑度假游,打造生態名片{田園觀光采摘游,打造綠色名片;民俗文化體驗游,打造文化名片。
在奧運之年的2008年,南窖鄉的工業發展再次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能力展示舞臺。利用房山區域內豐富的煤矸石廢棄資源,北京市第一個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也是全市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新能源煤矸石加工廠在南窖鄉建成投產。這一項目年可處理煤矸石25萬噸,生產瀝青混凝土基料20萬噸,實現年收入1200萬元。
“煤矸石加工廠不僅盤活利用了原鄉辦水泥廠的閑置場地,而且這個生態循環項目,還可有效地減少煤矸石對大氣和水源的污染,又可騰退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態環境建設,可謂一舉多得。”孫建華說。
與此同時,中窖村的板栗加工廠、山泉水廠,生物質燃料加工廠等一系列綠色環保的新項目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孕育而生。
一個集特色種植、綠色養殖,環保企業、民俗旅游業等多維一體的溝域經濟發展模式,讓這片山村再次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規劃世界城市后花園
礦井及周邊建筑可改作采礦記憶館,向過去的工業遺產致敬;原來送煤的滑道,可以改作滑梯,讓游客快速抵達由裝煤區改建的雕塑花園,廢棄的礦井將改建成酒窖和世界上第一個地下礦井廳……經芬蘭薩米寧規劃公司的專家巧妙“設計”,昔日的“煤炭之多”搖身一變成了“燕山綠谷、豐饒之角”,這也是全市7條溝域規劃國際招標之后,真正由國際企業中標,并率先于全市其他溝域發布的規劃方案。
“’燕山綠谷、豐饒之角’概括了南窖鄉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饒多樣的物產。”孫建華介紹說,“‘角’與‘窖’諧音,南窖是北京一角,形狀似角,盛產花果。希臘神話里的‘豐饒之角’(Hom ofPlenty)盛滿香花蔬果,跟中國神話中的聚寶盆相似,能自動充滿,永遠取之不竭,是全球皆知的、富饒的象征。這個歷史典故用于南窖,不僅形象鮮明,更能讓各國游客初步接觸后便可記住南窖和南窖特產。”
根據規劃,總面積40平方公里的南窖溝域,將打破原來以村為單位的行政管理界限,規劃以八大景區,N個景點為支撐的三大功能分區:農耕文化體驗區,觀光采摘區和戶外運動區。
未來的南窖溝域內部將采用公共交通系統,用以生物氣體為動力的迷你巴士連通各村、當地的景點和綜合停車場。在停車場、迷你巴士站和各景點附近都設有山地自行車租賃點,通過網絡對租賃實現統一管理,游客可在一處租借,而在另一處歸還,實現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間的自由轉換和靈活組合。
此外,考慮到水、能源和廢棄物管理的可持續發展,雨水和污水經過處理后,將用來灌溉農作物。經過廢棄物管理中心處理后的垃圾,將用作發電、生成生物氣體和熱水供應。
“這個規劃,從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傳統文化、產業定位四個方面,充分挖掘了南窖溝域經濟的文化價值,統籌了溝域內各種資源,兼顧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還有很強的國際化理念。”房山區副區長馬麗英如此評價。
規劃的亮點更讓人無限向往:如水峪古道將改作步行商業街,兩側建筑經過整修,單側設零售店鋪,餐館和咖啡館,另一側擺放座椅,便于游客休息。響譽中外的水峪女子中幡隊,將在一座輕型結構、自由開合的訓練館內為的蝣客盡情表演。夜晚,在整個街道的彩燈渲染之下,將成為“寧靜山村的不夜城”,并以此再現600年古商道的繁華喧囂……
1911年建成的用于高空運煤的“房山高線”是我國第一條以蒸汽機械為動力的空中索道纜車,在中國乃至亞洲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依托這段歷史,將在此建造一套纜車和滑道系統,實現南窖與周口店景區的雙向連接……
即將開建的南勝公路,也為規劃的公布實施送上了“賀禮”。目前,連接108國道的紅南公路,從北部進入南窖山谷,如同一條死胡同,是進出南窖的惟一公路,而南勝公路建成后,將從南部通過穿山隧道,把南窖紅新路和燕山周勝路連接起來,打通制約南窖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真正實現這個房山中部山區的南北貫通。
“南窖鄉9公里長的溝域將建成‘生態旅游目的地、農耕文化體驗地、戶外運動集結地、總部經濟后花園’。”對于南窖鄉的未來,孫建華早已成功在雄:就是規劃建成北京這座世界城市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