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和期盼中,改革開放以來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成功召開。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會上分別作了重要講話,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成就,深刻分析了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緊密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貫徹實施,圍繞“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進行了戰略動員和全面部署。胡錦濤總書記向全體代表發出號召: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縱觀當今世界,強國必先強教。高等教育成為各國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法寶。教育興則人才興,人才強則國家強。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學歷從業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新形勢下機遇與挑戰同在。當前最大的挑戰是,高等教育發展越來越讓位于經濟發展及其他利益,大學固有的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等日益被擠占。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教育振興,全民有責。目前,我國正在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高等教育的重心也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提高質量成為新時期的主題。顯然,優化教育結構和效益,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有特色大學的步伐,培養創新人才,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成為當今我國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焦點。高等教育如何才能令人民滿意,顯然非一篇短文所能盡言,但述其思路是可能的。依筆者所見,在“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指導下,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理順發展思路。
一方面要“恪盡職守”,提高服務質量。質量是反映實體滿足明確或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總和,其高低、好壞直接影響到生產者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形象。“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這意味著我們的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工作基礎全面夯實,發揮自身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功能,切實提高教育質量,使人們真正感受到由此受益。對于當前的中國高等教育來說,最重要的是除去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通過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提升服務質量。
一是要秉承“為了學生一切”的宗旨,關心每一名在校生尤其是遇到各種困難的學生,使其健康成長。
二是要真正依靠教師,實現教授治校,切實為教師基本生存條件改善和持續發展服務。沒有教師的積極性,就很難有學生的發展;沒有學人治學,就很難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沒有名師,就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三是要強化社會服務意識,“融入地方,加強校地合作”,從而使“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落到操作層面。其實,高等教育服務于地方、服務于人民的途徑很多,因此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囿于觀念、畫地為牢。例如:高校可以通過開放圖書館為突破口,有效實現開放辦學;可結合學校專業特點向社會提供有償或免費服務,而不是簡單地搞一些原始的和低技術含量的社會服務。
另一方面要保有自身品格。大學精神根植于長期的文化積淀——其中充滿著自由、理性和正義的光芒。保有自身品格意味著高等教育對于社會流俗并非簡單迎合和一味退讓,而是堅持大學精神,以使命感和精神風范引領社會,引導公眾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大學作為人類文明的理想寄托和精神家園,大學精神一經形成,就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從而使人們形成某種特有的精神氣質。一所成功的大學應當也能夠充分展示大學的自由精神、開放精神、民主精神、創新精神和理想精神。高等教育如果放棄了對人類理想的高度關注,其燈塔及精神坐標意義也就不復存在。
如何讓優秀的大學精神發揚光大?答案是明確的,即我們的大學應該明確職能,率先垂范,盡更大的社會責任——在搞好教學科研的基礎上,努力踐行自由、開放、民主、創新和理想主義等大學精神,在服務社會方面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路徑也是清晰的,即向國外優秀大學學習,挖掘優良的傳統,不斷總結、積累科學發展的經驗,最終形成辦學特色,彰顯大學精神。這樣,我國不但能夠發揮高等教育的應有作用,而且能夠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的高等教育要令人民滿意,不僅要根據教育規律辦學,全面履行社會責任,保持科學發展,還要“潔身自好”,努力完善自己,守住高等教育的精神底線。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