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時期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號角。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的重要講話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繪就了未來1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新藍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大力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是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發出的動員令,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一項重要任務。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實施《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二期工程”為契機,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內涵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高職教育發展方向
正確的辦學定位是辦好高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當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成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一項核心任務。協調教育改革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系,充分發揮教育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積極作用,是實現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將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層次屬于高等教育、培養類型屬于技能型,也就是說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堅持高職教育辦學定位,既不能做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盲目追求升格;也不能做中職的簡單提升,停留在中職水平,而要適應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發展戰略的需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提供技術服務和高技能培訓,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內涵建設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和永恒的主題。《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并把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辦學模式改革試點作為重點列入教育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作出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和加強建設為主線的重要部署。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不斷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新提升,在辦學體制機制上有新突破,結構布局更加合理,社會服務能力日益增強,實現內涵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在未來十年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職院校。
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幾方面密切聯系、相互支撐,是有機的統一體。沒有一定的規模,辦學效益就不會高,就難以滿足社會對大量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合理的教育結構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礎,沒有合理的結構,再大的規模也難以產生高效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更談不上高質量。經過10多年的發展,高職院校基本上完成了院校合并、新校區建設,在校生均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初步實現了規模擴張。但是,規模與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專業結構、人才培養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仍然存在著不適應的方面。
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形勢,高職院校必須轉變辦學方式,盡快從規模擴張型發展轉向內涵發展,加快由注重規模擴大向更加注重質量提高的轉變。要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制訂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加快“雙師”素質教師和“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一批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評價,將就業水平、企業滿意度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三、強化校企合作,走集團化發展之路
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增強辦學活力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強高等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建立“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高職教育集團,發揮他們各自在產業規劃、經費籌措、先進技術應用、兼職教師聘任(聘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吸納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增強辦學活力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職院校要堅持職業教育為行業、企業、區域經濟服務的辦學理念,遵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共擔、互惠雙贏”的原則,開設的專業都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準則,把供需鏈條與企業緊緊連接在一起,將行業的有關專業辦成品牌專業,培養行業企業發展急需的人才,落實教師密切聯系企業的制度,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為企業和社會服務,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新技術培訓、產品開發、成果孵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并進行相關實驗,使之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參與,學校主動服務”的合作辦學體制機制,鼓勵企業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合同,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學校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知識結構、技能要求等,共同開展課程開發、教學內容和學習成果評估等工作,為學校提供實訓設備,支持職工做兼職教師,在合作學校設立獎學金,優先錄用合作學校的畢業生,依托學校開展新職工培訓。通過校企合作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形成集團優勢,互惠互利,共謀發展。
四、培育辦學特色,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特色發展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強化辦學特色、走特色發展之路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共識。高職院校必須形成鮮明的帶有行業、地方經濟與文化特色烙印的辦學特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1.專業設置要體現行業和地方特色
專業設置要緊跟行業、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形成與產業結構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專業布局。
2.培養目標要富于發展特色
要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創業能力和學習能力,使教育、培訓、就業等工作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在系統設計的工學結合的培養過程中形成較好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
3.打造特色文化
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讓職業價值觀培養與職業精神塑造切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要以與專業對應的職業文化為建設內容,打造與企業緊密聯系、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讓學生在校內就能感受、體驗職業氛圍和企業文化。高職院校只有通過培育辦學特色,盡快形成自己的獨特性,不斷提升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確保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良好機遇,我們應當堅定信念,堅持高職教育科學定位,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改革探索,不斷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努力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水平較高、具有重要影響的高等職業院校。
(作者系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