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學階段,學生由于遠離家庭,需要經常向家長匯報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但是他們卻往往是報喜不報憂,甚至提供相反的信息。家長對子女的表現情況不清楚,也就無法配合學校教育,最終導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最后損害的一是家長的希望,二是學生的前途,三是大學的教育質量。人們常說,大學要為每一個學生未來的發展負責。但是,如果高校連學生在校幾年順利完成學業都不能負責,還何談為學生未來發展負責?因而,如何在學校、家庭和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發揮三者的合力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應解決的重大課題。實施大學生教育管理預警機制,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三位一體”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破解這一課題的最好方法。
一、預警機制的實質及其建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預警機制的實質
“預警”一詞最早出現于軍事領域,是指為了對付突然襲擊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當預警目標的構成模式和目標量接近或者超過設定的目標量預警值時,就預示著即將發生突然襲擊,因此就要預先發出警報,提醒預警主體作出相應決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預警是一種信息反饋機制。學生教育管理預警是指在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當學生的思想、學習等出現不良情況時,學校及時提示、預先告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警示學生將要走向的嚴重狀態,并通過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成長的一種信息溝通和危機警示機制。
(二)預警機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正處在身心發展劇變時期的大學生難免受到社會轉型沖擊波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產生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人數不斷攀升,輟學現象嚴重,大學生殺人和自殺事件頻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震動。因此,建立學生教育管理預警機制,盡可能將學生的錯誤遏止在萌芽狀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新形勢的需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校生數量激增,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的矛盾日漸凸顯。我國目前的教育模式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社會文化模式及擇業、就業狀況也大不一樣,若實行嚴格的淘汰制會對社會和家庭產生許多消極的影響,因而并非教育管理的最佳選擇。
2.落實高校辦學方針,貫徹“全面質量觀”的需要。對學業或其他方面表現不佳的學生,學校要加強管理,依照“兩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原則,通過不同形式的預警措施,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及時予以協助和輔導并給予保護和干預,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成效、改變不良心態,從而提高辦學質量。
3.深化“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主”的管理理念的需要。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一般都非常注重對結果的處理和對過程的管理,在強化操作性和剛性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的權利,深化“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主”的理念,真正體現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如果發現有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或心理出現危機,學校就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學生進行預警。通過收集相關信息對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盡可能把出現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4.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和諧能夠凝聚人心,和諧能夠促進事業發展。建立學生預警機制,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心前移,強化人性化管理,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在學校、家庭和學生之間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事故的發生,這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構建和諧校園都有積極作用。
5.滿足緩解學生壓力、強化學生管理的需要。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他們學業負擔加重。而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無疑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同時,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增長,巨大的就業壓力也使大學生倍感困惑和傷神。這些壓力如不進行適當釋放,一旦遇到其他外界因素就會誘發思想問題,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建立學生預警機制,對于有“問題”的學生,學校要提前介入開展工作,化解他們的壓力,聯合家長解決學生的實際思想問題,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6.滿足學生思想急劇變化的需要。當代大學生最突出的特點是獨立性、主體性、選擇性和觀點的多樣性,這符合社會現實,也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因此,全面實施學生預警機制是應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急劇變化的重要舉措。
二、構建“13593”預警機制,架起學校、家庭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
(一)“1”——樹立一個理念,即“以人為本,為學生服務”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以人為本?簡單而言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以人為本是對人主體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尊重;第二句話,以人為本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求我們的工作不僅要符合規律,而且要符合人性發展的要求,實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第三句話,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為了人、開發人、解放人、提高人。
“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是現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應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在服務中進行教育,在服務中實現管理。構建學生管理預警機制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糾正學生的錯誤傾向,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3”——三級預警監控和三級預警級別
按照預警分層管理的原則,對學生的管理可分為三級預警監控:一級預警——輔導員、班主任、任課老師的監護,他們經常和學生接觸,對學生的情況最了解,能及時對學生實施預警;二級預警——系(部)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的監護,他們要對所管理的學生整體情況進行把握,調動多種力量對學生實行及時監護;三級預警——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心理咨詢中心的監護,他們要對全校學生整體情況進行監護。三級預警的級別為一級預警——藍色預警,二級預警——黃色預警,三級預警——橙色預警,學校要通過三級預警建立學生預警系統,形成預警保護網絡,及時發現問題并實施預警。
(三)“5”——五類學生預警
一類——學生思想動態預警,二類——違紀學生預警,三類——掛科學生預警,四類——心理障礙學生預警,五類——特困學生預警。有20種學生人群是重點預警對象,比如,自殺傾向者、暴力傾向者、貧困生、言行異常者、性格內向或倔強者、特殊家庭者(單親、父母離異等)、家庭有重大變故者、直系親屬有自殺史者、考試成績突然下降者、失戀者等。
(四)“9”——構建九大預警機制
1.信息收集機制。收集信息是預警機制的基礎性工作,要通過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協調配合來完成,歸納起來有十大系統可以收集學生第一手信息。一是班級管理系統——收集學生學習、生活、紀律、心理等方面的情況;二是教務管理系統——收集學生學業掛科情況;三是公寓管理系統——收集學生宿舍安全隱患情況;四是團組織系統——收集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情況;五是心理咨詢系統——收集學生心理障礙情況;六是學生資助系統——收集貧困生的情況;七是安全保衛系統——收集學校治安和周邊治安情況;八是就業指導系統——收集學生就業壓力情況;九是學生骨干系統——收集學生思想狀況;十是學生座談會系統——收集學生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向學生反饋學校解決學生問題的情況。
2.信息分析機制。學校、系和班三級預警監護機構接到各系統上報的信息后,要對學生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按照學校的學生管理預警制度提出預警意見。
3.快速反應機制。根據校、系兩級以系為主的管理體制,在三級預警監護機構中以系一級預警為重點,原則上是系學生預警工作領導小組根據信息分析結果和初步預警意見,快速作出預警級別的決策,及時向家長和學生發出預警通知。
4.轉化機制。這是整個學生管理預警機制的重要一環,也是解決預警學生實際問題的關鍵一步。作出預警決定并向學生和家長發出預警通知后,系預警工作領導小組要立即安排專人進行幫扶,有針對性地采取必要的措施,與家長一起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必要時可向學校相關部門尋求支持和幫助,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學校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被預警學生的轉化工作,努力提高被預警學生的轉化率。
5.干預機制。大學生極端事件如自殺、離校出走等發生之前一般都會有“預兆”。然而,教師有時很難發現這些“預兆”,因此要重視發揮學生信息員的作用。學生信息員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上報,以便學校及時啟動危機干預機制。第一,要教育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思考問題。第二,要準確、及時地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采取必要措施。第三,要及時進行情緒疏導,并與家長取得聯系,密切關注“問題”學生的喜怒哀樂,及時為學生提供情緒宣泄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的消極情緒及時得以正常釋放。第四,要建立正常的對話機制,發揮校領導聯系系(部)、學校中層干部聯系班的作用,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化解矛盾。
6.反饋機制。對各系學生管理預警工作的結果進行反饋,以提高各預警系統的自覺程度,不斷增強預警系統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能力。這一方面是對預警的調節,另一方面也是對預警過程的調節,即通過對一線執行預警情況的反饋,使學校相關部門了解一、二級預警工作的實際效果,及時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調節,確保全校學生管理預警工作順利開展。
7.監督機制。遵循實效性原則,注重對重點評價、一般評價和特色評價環節的監督,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學生管理部門要提出具體的檢查評價意見,并將“預警生”轉化率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
8.追究機制。學校相關部門和(部)系要明確責任,系黨(總)支部書記是系學生管理預警工作第一責任人,輔導員是所帶班級第一責任人,各相關部門都有相應的責任。對預警方案實施不力、延誤上報信息或漏報信息、瞞報信息導致出現重大責任事故的要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9.保障機制。學生管理預警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學校經常性的基礎性工作,需要有計劃、有措施、有落實、有檢查,更需要全校各相關部門通力協助。第一,要認真修訂學生管理預警相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第二,系里要成立學生管理預警工作領導小組,有專人負責,加強領導。第三,系里要建立專門的學生管理預警檔案,記錄學生預警詳細資料。第四,要重視學生管理預警工作的宣傳,充分發揮學生骨干和學生黨員在預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五,要實行評價獎懲機制,將學生預警工作納入年終學生工作目標考核之中。
(五)“3”——實現學生預警的三個目標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和前瞻性,不斷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移,建立學校與家長、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形成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2.學風進一步好轉。通過預警,保證每一個學生不掉隊、不落后,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強學風建設,從而促進學風進一步好轉。
3.“為每一名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的辦學理念進一步彰顯。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地方,絕不能輕言放棄一個學生、開除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生管理人員,要以學生為本,為每一個學生服務,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學生預警工作新理念——把“預警生”當親人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針對表現不好的學生實施預警機制,把“預警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并將預警機制納入學生工作目標管理,是“為了一切學生”工作理念的具體體現,更是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化。
學生預警,其實是1%和100%的關系。對于一所萬人大學來說,每年有十幾名學生退學,比例不到1%,原本合情合理,然而對于這十幾名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一旦退學,對學生、家庭都將是嚴重的打擊和100%的絕望。實施預警機制,正是為了盡可能減少這種悲劇的發生,將人性化關懷真正落到實處。
要堅持這樣一種信念:轉化一個“預警生”與培養一個高材生同樣光榮。我們要齊抓共管,讓每一個被預警的學生知道,他們從沒有離開過老師的視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許多人的關注和幫助。預警不是一種處分,不能歧視、指責學生,要把“預警生”當做自己的親人,對他們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用我們強烈的責任心、熾熱的愛心感化和幫助他們,讓學生預警機制這一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的“三位一體”式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在大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大限度地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
(作者系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