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以網絡百科全書為代表的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知識系統在中國迅速發展。網絡百科全書的成功依賴于廣大用戶的積極參與和貢獻。文章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建立互聯網用戶參與網絡百科編寫的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并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網絡用戶對聲譽和快樂感的追求、社交需求、對職業幫助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期望、知識水平、互惠原則、環境氛圍、網絡平臺操作難易對于參與網絡百科編寫都有著顯著影響。
關鍵詞:網絡百科全書;知識系統;參與;實證
一、 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在中國得到迅速普及。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應用已經從最初單純信息發布的Web 1.0模式向基于用戶網上互動的Web 2.0模式發展。維基(Wiki)技術是Web2.0時代最具革命意義的技術之一,正在國際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通過維基技術,可以實現互聯網用戶的大規模協作,從而創造出為社會共享的信息和知識資源。以維基百科全書為代表的開放式知識系統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知識傳播模式。2003年后,中國陸續出現了包括互動百科、百度百科、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等在內的一批維基網站。但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參與者規模以及詞條的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根據艾瑞網(IResearch.cn)的《中國維客發展及營銷模式研究報告》,到2007年12月,中國維基網站用戶只占網民總數的2.4%,比例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同時,在各網絡百科全書系統內部,只有3%左右的注冊用戶具有較高的活躍度,絕大部分用戶的參與程度不高。所以,盡管網民數量龐大,但在網絡百科全書等開放式知識系統的構建上,中國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為推進我國基于互聯網的知識創造和傳播,為公眾提供更為豐富的知識資源,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影響我國互聯網用戶參與百科全書等開放式知識系統的因素,以對提高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和知識貢獻提出有效建議。
二、 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對于開放式知識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網絡百科全書的研究。Fallis (2008)將維基百科和傳統的百科全書進行了比較,發現維基百科在信息可靠性方面同傳統百科全書沒有明顯差別。Stvilia(2008)等人分析了維基百科在協同編寫過程中如何對信息質量進行保障。Spinellis Louridas (2008)通過對維基百科數據庫歷史數據的分析,發現維基百科中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可信度對維基百科的訪問量影響顯著。羅志成等(2008)分析了可信度危機和政府限制訪問等外部因素對維基百科序化的影響。夏永紅(2008)通過對維基百科演化過程的計算機模擬,指出用戶數量的增長和大量用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維基百科內容數量和質量提高的主要驅動力。
作為一種Web2.0的應用,用戶的積極參與和貢獻是網絡百科等開放式知識系統成功的關鍵。Nov(2007)通過對維基百科用戶的調研,發現導致維基百科用戶參與編寫的主要動機包括價值觀、社交需要、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對職業的幫助、歸屬感、個人聲望的獲取、快樂感和意識形態。并指出快樂感和對知識自由共享的意識形態的認同是促進參與的主要因素。Peddibhotla Subramani(2007)認為維基百科用戶的主要參與動機包括自我表現、個人發展、參與的回報、快樂感、社會歸屬感、利他主義等。Okoli Oh(2007)通過對維基百科社區的分析,指出社區中社會資本的存在及其對參與行為的影響。目前,中國國內對基于Wiki的開放式知識系統進行了一些研究。如焦玉英和袁靜(2008)研究了基于Wiki的知識共享和創新平臺,王偉軍(2008)等探討了基于Wiki的知識服務系統的構建。但對于公眾參與和知識貢獻行為的研究很少。雷雪(2008)等基于社會認知理論分析了wiki社區知識共享行為,認為技術機制、組織文化、社區成員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對知識共享行為的結果預期會影響其共享行為,并基于分析提出了促進知識共享的建議。但缺乏實證支持。


通過文獻分析我們發現,目前對開放式知識系統的研究基本都是以維基百科作為對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中國互聯網用戶對于知識貢獻的態度和實際行為。因此,迫切需要針對中國現狀和依據中國數據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從而對促進我國開放式知識系統的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所以,本研究在綜合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和未來趨勢,研究中國互聯網用戶網絡百科系統參與的影響因素。
三、 研究模型與假設
計劃行為理論是解釋和預測行為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已經被應用在各類行為解釋及預測中。它認為行為意向是影響行為最直接的因素,而行為意向又反過來受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文獻綜述,本研究提出了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行為模型。該模型共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參與態度,這直接決定了使用者是否參與編輯;第二個層次是參與者行為規范;第三個層次是使用者知覺行為控制,是使用者感知到的參與網絡百科編輯的容易或困難程度。這三個層次共同決定了中文網絡百科使用者參與意向,從而影響使用者的實際參與行為。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的影響因素包括對聲譽、快樂感的追求,職業幫助,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其主觀規范的影響因素包括互惠原則和身邊朋友影響,參與者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因素包括網絡百科平臺操作難易程度和知識水平。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假設1: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與參與意向正相關。
假設2: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主觀規范與參與意向正相關。
假設3: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知覺行為控制與參與意向正相關。
對聲譽的追求是網絡用戶參與的一個重要激發因素。在網絡社區中,提高聲譽是社區用戶參與社區討論和給與他人建議的重要動機(Constant et al. 1996)。在Wiki網站中,參與者可以通過參與網絡百科的編寫和向網絡知識庫做出貢獻,獲得聲譽和個人地位。
假設4:對聲譽的追求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正相關。
以前對網絡社區研究發現個體愿意共享知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本身是具有挑戰性和有趣的(Wasko Faraj,2000)。參與Wiki網站編輯,分享個人的知識和經驗,這種來自幫助他人和分享的快樂感會影響中文Wiki網站參與者對參與的態度。
假設5:快樂感的獲得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正相關。
通過Wiki網站的參與,可以結識一些志趣相同相近的朋友,從而滿足社交的需要。
假設6:對社交的需求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正相關。
有些人出于工作需要經常查詢網絡百科全書中的知識。正是希望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他們積極參與網絡百科的編輯。

假設7:對職業的幫助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正相關。
參與Wiki編輯,通過對自身知識和經驗的分享,能夠使參與者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出于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期望,促使中文網絡百科使用者參與編輯。
假設8: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態度正相關。
很多人參與網絡百科的編寫是出于互惠原則。他們認為作為網絡百科的使用者,在免費獲得他人提供的知識的同時,應該有所回報,通過參與網絡百科編寫為他人提供幫助。
假設9:互惠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主觀規范正相關。
身邊朋友的介紹、討論,以及對知識共享的共同期待都可能影響參與者參與行為。
假設10:氛圍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主觀規范正相關。
中文網絡百科界面是否簡單明了,編輯時是否容易操作等因素也會影響使用者的參與。
假設11:網站操作難易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知覺行為控制正相關。
是否有足夠的知識經驗儲備以及對個人知識水平的信心,都可能會影響到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的參與行為。
假設12:知識水平與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知覺行為控制正相關。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為了得到一定數量的標準的用戶數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問卷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在問卷初步設計完成后,首先進行了試測來檢驗其測試效果。
1. 數據采集。本研究調研對象主要為互動百科參與者。互動百科目前是最大的中文網絡百科全書。截至2009年5月,共有詞條310萬,參與編輯的用戶103萬。共回收問卷206份,其中有效問卷187份。研究中的樣本特征歸納如下:男性124人,占66.3%,女性63人,占33.7%;年齡層次以18歲~35 歲為主,共占樣本總體的96%;教育程度以本科以上為主,占樣本總數的90%,因而樣本代表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青年群體。
2. 數據分析和結果。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進行數據分析。偏最小二乘法是一種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能夠在數據樣本較小的情況下,對測量指標的信度、效度,以及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測試。
依據結構方程模型,首先評估測量指標的信度和效度。信度通過Composite Reliability(CR)反映,效度通過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和因子負載反映。如表1所示。
由表中看出,所有的CR均大于臨界值0.7,說明測量指標具有較好的信度。所有因子負載均大于0.6,AVE均大于臨界值0.5,說明測量指標具有較好的效度。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進行假設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
由此可見,網絡百科社區成員的參與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對其參與網絡百科編寫的意向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成員對聲譽和快樂感的追求、社交需求、對職業幫助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期望通過影響參與態度而影響成員對網絡百科編寫的參與;互惠原則和周圍參與網絡百科的氛圍通過影響成員的主觀規范而影響其對網絡百科編寫的參與;網絡百科平臺的操作難易和成員的知識水平通過影響成員的知覺行為控制而影響其對網絡百科編寫的參與。
五、 研究結論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中國互聯網用戶參與網絡百科編寫的動機主要包括:(1)對聲譽的追求。很多人參加網絡百科的編寫是為了得到他人更多的認知和尊重,以及提高自己在網絡社區中的地位。(2)享受快樂。很多人參加網絡百科的編寫是因為從中可以得到與他人分享知識和幫助他人的快樂。(3)滿足社交需求。很多人參加網絡百科編寫是為了結識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4)職業幫助。很多人參加網絡百科編寫是為了培養自身能力,幫助實現工作和學習的目標。(5)自我價值的體現。很多人參加網絡百科編寫是為體現自我價值。(6)互惠原則。很多人參加網絡百科的編寫是為了對從他人得到的幫助進行回報。
另外,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也發現參與者的知識水平會影響其參與意愿。因為對某一方面知識豐富的人會更有信心參加該方面詞條的編寫。另外,參與行為也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周圍朋友等參與網絡百科的編寫會營造出一種積極參與的氛圍,從而激發網絡用戶對百科編寫的參與意愿。網絡百科系統平臺的質量也是影響用戶參與編寫的因素。穩定、使用方便、界面清晰的系統平臺會促進用戶參與編寫。
本研究探索中文網絡百科系統參與行(下轉第76頁)為的影響因素,通過結合虛擬社區基本特點和知識共享理論,并參照計劃行為理論,建立中文網絡百科使用者參與意向模型,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問卷進行調研,根據搜集到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證明,上述因素對中文網絡百科參與者的參與意向和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在促進中文網絡百科的發展中,應綜合考慮影響使用者參與的多方面因素,激勵使用者的參與水平,促進中文網絡百科詞條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Peddibhotla, N. B., Subramani, M. R. Con- tributing to public document repositories: A critical mass theory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3).
2. Okoli, C., Oh, W. Investigating recognit- ion-based performance in an open content com- munity: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44(3):240-252.
3. 羅志成,付真真.外部因素對維基百科序化過程的影響分析.圖書情報知識,2008,123:8-33.
4. 夏永紅.Starlogo對Wiki演化過程模擬探悉.圖書情報知識,2008,123:23-27。
5. 雷雪,焦玉英,陸泉,成全.基于社會認知論的Wiki社區知識共享行為研究.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8,(2):30-34.
6. 焦玉英,袁靜.基于WIKI的群體知識共享與創新服務研究.情報科學,2008,26(5):2-6.
7. 王偉軍,甘春梅,顏政,李慧.基于WIKI的知識服務系統研究.情報科學,2008,26(9):2-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OCB視角的互聯網知識創造與傳播問題研究”(09CTQ023);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作者簡介:許博,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博士。
收稿日期:200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