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技術創新代表了創新模式和創新機制,而資本循環是公司營運的關鍵因素。面對傳統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創新績效不高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企業內部的創新,在再利用本身事業廢物作附加價值,并提升公司技術創新能力,以提高公司營運績效與資本循環速率機制。
關鍵詞:生態稅收;可持續發展;稅制建設
一、 企業技術創新理論
熊彼特是“創新”理論的創始人。他繼承古典經濟學傳統的創始人。他在繼承古典經濟學傳統的基礎上,以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和概念框架系統地研究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并第一次將創新視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在1912年出版的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將創新作為一個整體內在要素納入經濟增長分析中; 把創新的周期性決定了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周期性循。
最早使用內生技術進步解釋經濟增長的模式是阿羅于1962年建立的“干中學”模型。阿羅認為,社會經濟整體中的每一企業被設想是按規模收益不變的原則進行經營的,因此,在知識或技術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勞動和資本投入的倍增將會導致產倍增,然而企業通過投資增加資本存量的行為卻又提高了知識水平,所以作為一個整體,經濟應該是按照收益遞增原則運行的。因此,他將技術進步看成由經濟系統決定的內生變量。
1986年,美國經濟學羅默發表其著名論文《遞增收益與長期增長》,其核心內容是:技術或知識是經濟系統的一個中心部分,技術整體的增長與資本、勞動等要素的增長成正比,投資可以使技術更價值,技術也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投資與技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是維持經濟長期增長的核心力量。
企業創新鏈模式:企業創新鏈是指圍繞某一個創新的核心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知識創新活動將相關的創新參與主體連接起來,以實現知識的經濟化過程與創新系統優化目標的功能鏈節結構模式。從表面上看,創新是由創新參與主體連接而成的鍵條;從本質上看,創新鏈是為生產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而將相關知識創新活動的有效連接,產出能用于最終產品生產的技術。從這一意義上講,創新鍵實質上是由不同知識創新活動在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傳承、轉化和轉移,使不同參與主體都能獲取知識創新的增值收益,才能將它們連接起來,進而實現知識的經濟化與創新系統的優化。
二、 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的要素構件
根據不同要素在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的地位的不同,可以將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的要素分為主體要素、客體要素和支撐要素三種類型。
1. 主體要素。主體要素是指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鍵循環的重要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企業技術發明主體。
2. 客體要素??腕w要素主要指企業技術創新鍵循環的對象。主要包含企業技術發明、供求信息。
3. 支撐要素。支撐要素主要指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的主體從事正?;顒雍蛯崿F相互之間有機結合所需的共性要素。主要包括現有企業知識和技術、市場、資金、人才、
物質設施、信息和管理等。
三、 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的機制
1. 供求機制。市場經濟是通過供求平衡實現供求雙方利益最大化的資源分配機制。在企業技術創新鍵循環中,供求關系的形成過程既是主體與外部環境(包括主體要素環境和支撐要素環境)中其他主體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過程,又是主體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
2. 競爭機制。在企業技術創新鍵循環中,競爭是打破主體平衡、刺激主體漲落形成的外部推動力量,也是主體合理利用內部資源,尋求外部合作(獲取和利用支撐要素)的重要促進因子。因此,合理利用競爭機制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價格機制。價格(對政府而言,價格指稅率或匯率)是主體獲取利潤(對政府而言,利潤指財政收入)的有力手段。在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價格的形成過程也是主體之間非線性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效的價格機制有利于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使它們都能獲取平均利潤,從而使它們都能發揮自身在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的作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
4. 激勵機制。在企業技術創新鍵循環中激勵機制是形成序參量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的重要保障機制。
5. 協同機制。協同機制是整合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中主體的內部資源,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并形成整體競爭優勢,進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的重要機制。
四、 高新企業創新項目優劣分析
高新企業開發項目在進行市場定位時,必須清楚了解自身所存在項目的優缺點,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根據高新技術創新企業項目的市場定位對策和分析公司內部優勢與劣勢以及公司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嚇,我們采用SWOT分析法,來對高新企業開發項目的優劣進行分析。
1.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SWOT分析法,是一種全方位考慮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擇最佳經營戰略的常用方法。在這里,S是指企業內部的優勢(Strengths),W是指企業內部的劣勢(Weaknesses),O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T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
企業內部的優勢和劣勢是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的,一般表現在企業的資金、技術設備、職工素質、產品、市場、管理技能等方面。判斷企業內部的優勢和劣勢一般有兩項標準:一是單項的優勢和劣勢。
企業外部的機會是指環境中對企業有利的因素,如政府支持、創新技術的應用、良好的購買者和供應者關系等。企業外部的威脅是指環境中對企業不利的因素,如新競爭對手的出現、市場增長率緩慢、購買者和供應者討價還價的增加、技術老化等。這是影響企業當前競爭地位或影響企業未來競爭地位的主要障凝。
2. 分析法應用。SWOT分析法依據企業的目標,列表定出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內部及外部因素,并且根據所確定的標準,對這些因素進行評價,從中判定出企業的優勢與劣勢、機會和威嚇。
項目的優勢分析:
(1)創新技術的優勢分析(Strengths)。
①創新技術產品價格低:農業創新技術所生產的成本較一般傳統產品為低。
②創新產品使用方式省錢、省工、省時間:創新技術液體生物肥料保存機所生產產品,其使用方式省工、農民使用時只需在放水口即可,并省去農民使用人工施肥的勞動力,且節省農民施肥的勞動時間。
③創新技術─液體肥料保存機,由生產者直接設站銷售給農民,與一般傳統通路所產生的通路費用為低。
④機器所儲存產品,生物菌數活性高,且生物菌的產品質量較一般肥料高。
(2)創新技術產品劣勢分析(Weakn-esses)。
①新產品農民未體驗使用,對產品感到陌生,且擔心生產產量問題。
②農業資材相關產業,把持目前舊有通路及目前通路及農民團體,使新產品進入新市場需要時間的考驗和認識。
③舊有農業資材行通路排斥,因為新產品的價格和利潤是浮動的,舊有產品廠商排斥力度大。新產品上市價格低,同業間的削價競爭將會不斷上演。
(3)創新技術產品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
①新產品的制作成本相當低,成本是同性質產品的半價,將對目前農民更多的產品選擇機會。
②通路家數多,引領新產品機會大,在目前已設立的銷售站多,再次開發的產品上市的機會和曝光度大。
③新產品將有一系列的輔導和創業制度,將提供給廣大農民勞動力具有創業機會,并且提高農民二次創業機會。
(4)創新技術產品威脅分析(Threats)。
①農民耕作面積,因工業化和城市化和沙漠化原因,耕地面積相對減少。
②農民人數也因為工商業發展,使得農民逐漸減少,愿意留在家鄉的年輕農民愈來愈少。
③農民年齘愈來愈大,使得老農民請人代為耕作的代工費用愈來愈增加。
五、 加強企業創新項目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我們對于創新技術產品的動態和靜態廣告預算增加,以加強新產品的市場能見度,藉以提高產品的認知程度,和加強農民對新產品的認識。對于農業相關單位采用友好策略,并定期與農民團體舉辦新技術發表會,給予參加農民試用品機會,使其感到本產品的創新與服務的到位。舊有農業資材營銷通路采取利潤分享制,并利用一些獎金獎品的激勵機制,使其產生與其他同質產品廠商的差異化,將廠商利潤達到優化程度。同類廠商的削價競爭是一種自殺式的營銷方式,對于這樣的廠商,創新技術廠商應該寬容的策略來應對,凡是買同構型產品就請經銷商,采取惠民政策給了免費試用品, 一則加深消費者印象,二者增加客戶的比較滿意度。
其次,在競爭威脅方面要加強的方面,農民農作面積減少,農業資材用量就相對減少,所以,創新技術公司實行策略,凡只要開墾茺地的新農民,公司就補助第一期農業資材,并簽訂新技術資材合作3年合同,一方面產生新的客面,另一方面為往后二年營業額提升,農民人數的減少使得新技術公司,所要實行的策略是,利用鄉鎮區堿代理來增加相關農民的人口數。由于城市化的結果,年輕人皆不愿在家鄉當農民,新技術企業將利用其他相關產業作為平臺,使農民工在農閑時期,也能夠賺第二份工資,藉以增加其收入,并能有效的留住年輕人當農民。

促進我國農業創新技術循環的建議,有以下幾點:①增加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人才的有效供給。②增加農企業本身的創新科研經費。③優化農企業科研和農業推廣組織設置。④有效供給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資金。另外,對于增加農民技術需求的建議:①促進農、牧、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加農民工收入。②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農民采用必要的支撐要素。③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另提高主要農業技術創新循環運行模式的建議:①有效發揮農民合作組織的技術擴散功能。②增強龍頭企業的原創能力。③積極探索更有效及高新技術的農業創新技術循環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正良.論企業創新鏈的系統結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 盧東寧.農業技術創新鏈循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郭國慶.市場營銷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徐二明.企業戰略管理.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5. 管洪清.用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論房地產項目的市場定位.創新管理實踐論叢.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6. 王秀格.實施企業戰略的組織結構選擇.創新管理實踐論叢.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游惠光,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