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貿易壁壘是進口國或地區以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或本國市場為由,通過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來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在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主要表現為“環境管理體系”及“環境標志和聲明”、綠色標志制度和綠色法規、生態紡織品認證標準四種形式。
自奧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環保紡織品標準后,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出臺相關的環保法規和標準,對進口紡織品實施安全、衛生檢測。“清潔生產”、“綠色產品”和“生態紡織品”等概念已大舉進入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我國出口到這些國家的紡織品和服裝,如果達不到環保要求,就會被禁止進口。由于進口國的這種綠色貿易壁壘限制,我國每年有30億美元左右的紡織品服裝受到影響。
雙重作用
我國主要外貿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總計約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這些國家和地區憑借自身在環保方面的優勢,制定了苛刻的環境標準,使得我國產品出口市場范圍面臨縮小的威脅。為達到發達國家對進口紡織品的環保質量要求,企業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引進技術和設備,而國外的產品認證費用又極高,導致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其次,我國紡織品企業生產設備陳舊、技術水平落后,使得企業在選擇環保行為時成本超過了收益,故企業會選擇不環保這一決策,從而導致產品競爭力差,效益降低,反之又導致成本增加,成本高又導致競爭力差,如此往復便形成環境競爭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成本的惡性循環。
但是,也應看到積極作用的一面。綠色貿易壁壘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為名,要求產品要符合一系列綠色標準,這必然會導致我國國際貿易中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紡織服裝產品的比重逐漸下降,促使我國紡織服裝業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大力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生態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的增長點。
綠色貿易壁壘在對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構成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國紡織服裝業實現科技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企業的技術進步需要外部刺激,綠色貿易壁壘在環境標志等方面的要求,正是對紡織服裝業技術進步的外部刺激。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是以環境標準為基礎的,這也就促使我國企業不斷關注環境標準,學習并制定標準化的環境體系。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家企業獲得了國際生態紡織標準(Oeko=TexStandard 100)認證證書。
應對模式
高度重視綠色挑戰 面對來自“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我國許多企業尚未對此足夠重視。據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調查資料顯示,自德國禁令頒布后,其禁用的118種偶氮染料中仍有104種在我國的印染紡織品生產企業中廣泛使用,僅此一項,我國紡織品受阻面積就達15%。從國內來看,企業的環保意識較低。中國環境標志是我國產品走向世界的綠色通行證,然而全國5萬多家服裝企業,現在僅有18家獲得中國環境標志,許多企業根本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加入WTO后,由于關稅降低,更多的國外紡織品將會搶占國內市場,如果我國的紡織品再因為環保問題而被人家擋在門外,紡織企業將會舉步維艱。
發展綠色市場,開發綠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消費傾向。在一些發達國家,綠色生態服飾已開始成為消費的首選,喜歡購買綠色產品的人超過50%。我國出口企業應適應這一綠色潮流,改造產品設計和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環保因素,努力達到各種技術、安全、衛生和環境標準,順應綠色消費的需求,開發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企業要開發綠色產品,首先要積極開發和使用各種“綠色”原料,從源頭上解決紡織品服裝出口受困于“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其次要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檢測技術的研究;最后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質量保征體系。
環境成本內在化 環境成本包括開采、生產、運輸、使用、回收和處理商品以及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所需要的費用。為了減少與經營有關的環境影響,企業必須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市場價格之內,使環境成本內部化。這一措施也是針對環境外部性效益提出的,企業應嘗試建立“環境成本內在化”制度安排,將紡織行業單純為環保的“末端控制”轉變成為提升行業整體環境競爭力的“過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應,這是提升紡織環境競爭力的制度保障。而政府作為輔助部門,有必要界定環境資產的所有權,對環境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堅持“排污者付費原則”,嚴格控制“污染權”的買賣,根據企業生產規模、產品性質、污染程度訂立嚴格的規定標準,并嚴格監督執行。
爭取各種綠色標準和認證
在當今的綠色社會中,綠色標志無異于企業打破綠色壁壘、立足國際市場、贏得顧客、獲得發展的金鑰匙。獲得綠色標志的產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場準人證,因此我國企業應詳細了解主要貿易國有關綠色標志的認證,并且要積極爭取獲得綠色標志,來提高我國產品競爭力和出口效益。還要與發達國家紡織服裝企業加強聯系,開展交流,不斷優化測試方法。而政府此時應盡快建立專業性權威性的檢測機構。這個機構必須同時成為紡織測試領域和化學領域里的能手,擁有一流的檢測設備,能夠制定準確的檢測規程。
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 抵制貿易壁壘。發達國家的各種綠色壁壘,有些是由于我們產品自身存在質量問題,不符合國際綠色環保標準,但很大一部分卻出于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所采取的違反國際貿易法規的歧視性政策。對于這些不合理標準,一方面我國企業應聯合起來與之抗爭,并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共同抵制貿易壁壘。另一方面,雖然烏拉圭回合做出一項《關于貿易與環境的決定》,以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但其中也包含保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因此,出口企業可以利用相關條款和國際組織的協議,聯合發展中國家企業,抵制發達國家利用綠色保護而采取的種種歧視行為。
目前,世界綠色消費的總量已達2500億美元以上。面對如此誘人的“蛋糕”,我國應堅持企業主導,政府輔助的出口應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