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外貿企業出國參展遇到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多且影響大,商務部和貿促會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知識產權方面的應對措施培訓。2010年7月中旬,由商務部法律司連同貿促會法律部,展覽部主辦的出國展覽知識產權培訓在杭州舉辦,對出展方面遇到的新情況,有關的法律部門會同國內外的專家作了研究和分析。
出國展覽前做足功課
在確定參展前,首先確認將要展出的產品是否可能會在該參展舉辦國會引起專利、設計和商標方面的糾紛。企業應該自己或委托專業人士查詢該產品。如果企業和參展國舉辦地的公司之前有過知識產權方面的爭議,更應該進行事先溝通和調研,預防可能發生的糾紛。這些可能發生的糾紛包括專利授權,產品的外觀設計、商標和經營許可等。
如果確實沒有無法承受的風險,但為預防可能出現在參展場所的糾紛,建議企業準備采取保護性措施,如準備好涉及產品知識產權方面的相關材料、將保護性備忘錄(指專門的法律文件,可咨詢專業人士)提交相應的民事法院進行備案,并抄送海關總署以及所有潛在有管轄權的檢察官,用以保護企業免受參展時受到臨時禁令等法律措施引起的不利后果。
展會現場靈活應對
信息詢問例如,德國D公司在展覽會上看到中國W公司的產品,認為侵犯了自己的一項外觀專利,就去展位上詢問該產品的相關信息。遇到這種情況,參展商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應與對方積極溝通,在保護自己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向對方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果沒有侵權,則消除了誤會,避免不必要的爭端;如果確認侵權了,則與對方進行專利許可的談判,或者將產品收起來,不再展出。協商解決是最好的辦法。
警告信在德國的知識產權的糾紛中,警告信是權利人訴訟前提出的,一般是由權利人的代理律師起草和發出。在警告信里,權利人會要求其認為的侵權人停止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并要求承諾不再實施侵權的行為。警告信并不是法律規定的強制程序,權利人可以在不發出警告的情況下直接提起訴訟。接受或是拒絕警告信,這取決于參展企業的具體情況。如果產品確實侵權,或存在侵權的可能性,可以有條件地簽署:如果堅持自己沒有侵權,則一定不能簽署,而且可以采取主動行為,向對方發出反警告或向法院提交保護信。對于簽署了警告信的企業負責人,還需承擔權利人委托律師發警告的費用。
緊急臨時禁令緊急臨時禁令程序是法院在緊急的情況下發出的臨時禁令以禁止某種行為,從而避免這種行為在今后造成的損失。這是知識產權糾紛案中最常見的訴訟程序。
當臨時禁令送達時,被告必須立即遵守:如果臨時禁令包括扣押命令,原告會將扣押產品并保存,直到民事法院作出最終裁決:如果被告不遵守,民事法院將作出嚴厲的處罰金,并簽發針對被告的逮捕令。
如果產品沒有侵權,對臨時禁令有以下應對措施:提起對臨時禁令的抗辯:申請廢除禁令:申請進入主要訴訟程序;要求臨時禁令申請人賠償損失。如果產品確實侵權,可對案件價值提出抗辯,和權利人溝通談判,或簽署和解協議,以徹底了結案件,避免進一步的法律費用。
海關扣押經權利人申請,海關如發現涉嫌侵權產品入境,則有權扣押保全展品,扣押既可在邊境,也可在展覽會場。產品扣押后,貨主可以提出抗辯,如果沒有侵權,則申請人要賠償損失:如果確實侵權,貨主可以同意海關銷毀產品,以避免進一步的調查程序。
警方刑事在德國法律下,任何故意侵犯被授予的德國專利和歐洲專利的德國部分都構成刑事犯罪,專利權利人可以向警方和檢查官提起刑事訴訟。在緊急情況下,警方可以自行采取行動,或在獲得刑事法官的搜查令后開始行動,如扣押物品,查封展臺等。對于這種情況,可以事先告訴警察官和刑事法官爭議將涉及復雜技術問題,并且告之他們無權判定侵權和專利的有效性。如果認為沒有侵權,展商可向法院提出抗辯,申請免予起訴,切不可置之不理,否則產品將喪失德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