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過去沒有青年的生活火熱,現在沒有互聯網的內容豐富;電視要么太娛樂,要么太專業;電視讓人成為土豆,讓人一聲嘆息:又過去了一天……
據我自己讀書、觀察得來的感受,自電視成熟以來,即歐美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電視工作者共同擁有一個煩惱——青年不看電視,或不愛看電視。
美國在60年代,有一位電視臺新聞部門的新任領導人,一下子挑出了電視新聞里常用的一百多個詞,說這些詞白人青年以及黑人觀眾搞不懂是啥意思。竊以為,這些詞相當于今天我們電視里常說的GDP、CPI、環比、指數以及政治套話一類吧。
我不是要在這里響應總局關于不用英文縮寫詞的號召,只是想說,電視里確實沒有太多好玩的東西——電視過去沒有青年的生活火熱,現在沒有互聯網的內容豐富;電視要么太娛樂,要么太專業;電視讓人成為土豆,讓人一聲嘆息:又過去了一天……
可喜的是,這幾年我們發現,青年注意電視了,明證即,他們說什么劇好看,什么劇就火,收視率就上來,盡管他們基本是在網上看的(或者光碟或者MP4),而且還是在網上評論的。我們猜想,發布網評(或稱“灌水”“拍磚”)的這些人,主體是1980年后出生的,這些人,我們叫他們(實際上是他們自稱)——“80后”。
在“80后”這個詞出現以前,并沒有“70后”這個詞。
現在說的“70后”以及延伸出來的“60后”“50后”,都沒有意義,因為他們其實是一代——不年輕的一代。
可以說,“80后”即青年一代。
“后”字代表著年輕,“后現代”比“現代”年輕,“后工業社會”比“工業社會”晚近。
不過現在又有“90后”了,他們還不愛看電視。
“80后”小時候蠻愛看電視,應該主要有如下一些——
《聰明的一休》《希瑞》《藍精靈》《黑貓警長》《美少女戰士》《大力水手》……
都是動畫片,日本的居多……
于是我們明白,當下大力呼吁動漫產業的一個原因了。
于是我們也明白,電視要火,得注意“80后”的喜好了。
問題在于,今天,“80后”也不算年輕了——1980年出生的人,2010年30整了。
30整意味著什么?有一個數據說,現在買房的人平均年齡27歲(真假不論,父母提供按揭甚而首付也算)。
寫到這里,簡直就像感應,電腦右下角蹦出一條新聞標題——《白巖松:80后被三座大山壓著讓人心疼》(騰訊讀書,2010年9月13日19:54,主持人沙松亮)。
網絡流行語說,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我們說,80后,該回家看電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