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被很多電視人視為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是在務虛會上碎碎念而已。較之收視率、較之影響力、較之真金白銀,這東西都太不實際。
然而,一些電視機構的領導們在追逐這三項硬指標時,往往忽視的恰恰是推動這些業績成長的動因——人的力量——人被“打了雞血”、充滿激情的力量。而這力量的源泉很大一部分來自企業文化,來自團隊積極向上氛圍的營建。
在這“融合的江湖”,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文化差別成為雙方能否融合的關鍵。盛大網絡董事長陳天橋說,他與國內幾乎所有一線影視公司都有過接觸,最終找到了氣質最為契合的湖南衛視。曾與IT公司有深入接觸并采訪了很多影視機構的筆者,對陳天橋的這句話頗有體會。
雖然這與體制、機制有關,但卻非必然關聯。
去過長沙幾次,湖南廣電人自上而下自然流露的“精氣神兒”讓人印象深刻。我不吝惜把最好的語言送給他們——那種自豪感,那種舍我其誰的張揚,那種謙虛謹慎中的自信,那種樂觀進取的氛圍——很難不把周圍的人感染。當然,除了湖南廣電,東方衛視、安徽衛視、江西都市頻道等電視媒體人的職業精神也都讓我心存敬意。
精氣神兒,這玩意兒是一個組織的靈魂,它能讓你的團隊所向披靡,讓媒體的愿景得以實現。這是企業文化,不是簡單的條幅,不是高亢的口號。在一個被企業員工廣泛認同的價值觀下,工作已經不是通向目標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標。員工可以充滿激情地投入,熱愛它,相信它值得自己為之奉獻,相信自己的人生因其變得更有意義。
媒體——宣傳的載體或平臺,當是有“文化”的社會公器。其實,作為傳媒人,一百多年前民國的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表率。邵飄萍創辦《京報》踐行“鐵肩擔道義”,時至今日仍然代表著記者的最高職業水準。《新京報》之創刊也是想承襲這種精神吧。
不過,我們當下的電視圈確實有點不合時宜。傳媒人的銳氣在退化,電視人的優越感并未因為E時代的到來而稍減,固步自封仍是他們中一些人的顯著特點。盡管眾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國期刊報紙紛紛破產,盡管《紐約時報》已確認在未來幾年后停止印刷,但那些被時代拋棄的悲劇似乎仍離中國的傳媒太遙遠,況且美國的電視業也仍然如日中天。
于是,你抱怨體制、機制沒給你創造更多條件;于是,我強調“窮得只剩下錢沒有危機感”。你的萎靡似乎有情可原,我的惰性消磨著時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被“鞭打”著上“前線”的也是一臉哀怨。
如此“沒文化”,創新的土壤自然貧瘠。
企業文化的建設是一把手工程,士氣的提振考驗著領導力,并最終通過組織的執行力得以實現。對員工尊重,對服務對象的尊重是企業文化的“雙核”。然而,我們更多時候考量的是后者的滿意度,對前者的疏忽造成了自身文化建設營養不良,創作出的產品自然沒有“底氣”,勉強有一兩個節目、活動躋身上游,也只是虛火旺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