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服務外包蓬勃發展。服務外包產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美國、歐洲以及日本是全球主要服務外包發包國,接包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承接服務外包的國家很多,其中印度得益于優惠的服務外包政策和人力資本優勢,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軟件行業的大國,成為譽滿全球的國際軟件外包中心。本文著重從中印兩國服務外包的發展現狀、兩國的競爭優勢進行比較,找出中國存在的差距,從而為中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出一系列應對措施。
[ 關鍵詞 ] 國際服務外包 競爭優勢 比較
服務外包分為信息技術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和業務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TO是指企業向外部尋求并獲得包括全部或部分信息技術類的服務。BPO是指企業將自身基于信息技術的業務流程委托給專業化服務提供商,由其按照服務要求進行管理、運行和維護服務等。
服務外包具有信息技術承載度高、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等特點,對中國而言,大力承接服務外包有助于加快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擴大知識型服務產品出口,促進對外貿易方式的轉變。因此,承接服務外包是中國不能錯失的歷史機遇。
然而,我國是正在興起的服務外包承接國,起步較晚,在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規模、能力、質量等方面,與印度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比較中印兩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現狀,找出差距所在,進一步探討我國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對策,對于我國更好地承接國外服務外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中印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現狀比較
服務外包產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美國、歐洲以及日本是全球主要服務外包發包國,接包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承接服務外包的國家很多,按照目前服務外包承接競爭力的強弱,外包可以分成三個檔次承接國(如表1)。其中亞洲的接包市場主要分布在印度、菲律賓、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發展最為成熟的外包市場中,印度最具競爭力,是全球軟件外包第一大國,中國列于第二承接國行列。
印度軟件行業出口規模逐年迅猛增長(見表2),包括IT服務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以及工程服務和研發、軟件產品出口,2009年出口額達到470億美元,占全球ITO與BPO市場40%以上的份額。中國軟件行業總額超過印度,但在出口的規模上遠遠落后于印度(見表3)。
從軟件行業出口額和總額之比來看(見表3),印度軟件行業的收入近80%依賴于軟件外包業務。這是由于印度的軟件廠商由于本土需求不足,基本服務于國際市場,而中國由于龐大的需要實施信息化的本土企業基礎,中國的軟件產業仍以國內軟件市場需求為主,出口為輔。
從出口市場來看,印度軟件出口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隨著與客戶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逐步朝價值鏈的高端衍生;而中國因為與日、韓地理文化相近的緣故,主要集中于東亞,歐美市場份額所占比例很小。
中國雖然承接ITO的規模仍然遠遠落后于印度,在采購服務對英語水平要求較低的領域,中國在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和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前提下,已縮小了與印度的差距,作為服務供應地的地位持續迅速上升。
二、中印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競爭優勢比較
1.服務外包產業成熟度
根據通常的市場集中度理論,一個行業前4名的市場占有率達不到75%,這個行業就尚未完全成熟。行業協會存在與否也是一個行業成熟與否的重大標志。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服務外包產業集中度高,企業規模大,印度的IT供應商總共不到3000家,但是前10名的企業占了總體市場45%的市場份額,印度前20家軟件公司貢獻了印度軟件/服務總出口額的42%,其平均出口額是1.66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企業過于分散,2007年中國IT服務公司超過8000家,但最大的10家公司市場份額之和只占總體市場的20%,中國前20家軟件出口公司只占全國軟件/服務總出口額的3%,其平均出口額只有475億美元。同時,我國尚缺乏像印度NASSCOM規模的軟件與服務協會。從服務外包行業的成熟度看,印度要優于我國。
2.服務外包提供商能力
(1)軟件開發能力。由CamegicMellon大學軟件工程學院(SEI)開發的軟件成熟度模型(CMM)認證是目前國際上最流行、最實用的軟件生產過程標準和軟件企業成熟度認證標準,己越來越成為離岸外包市場的業界通過標準。客戶一般只將獲得3級或以上CMM認證的提供商列入初選名單。2008年印度獲得CMM認證3級、4級、5級的企業數量分別達到73、98、87家,占全球數量的近二分之一,中國三個等級企業數量分別為70、30、20家,遠遠落后于印度。
(2)員工規模。印度三大外包巨頭WIPRO、TCS、INFOSYS雇傭的員工人數均超過50000人,而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服務提供商,根據東軟股份2005年報,擁有的員工總數只有6800人左右,其中真正從事軟件外包產業的工程師只有3000名左右,如果加上東軟集團非上市的外包業務,從事軟件外包的工程師仍然低于5000人。對于軟件外包產業來說,工程師的數量就是規模效應的主要推動力,目前我國的廠商還沒有辦法承接超過百萬美元的外包訂單,而印度卻有數10個超過百萬美元的訂單。另外,上門服務可以減少客戶交易成本,這對外包業務非常重要。印度2001年的軟件出口收入有46.5%來自上門服務。印度至少有10萬名IT專業技術人員從事上門服務工作,而我國則幾乎還沒有。
3.人才資源
從人才的數量上看,印度的軟件類人才比中國多,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從人才的結構上看,印度采用多種辦學方式培養了不同層次的軟件人員,形成了從尖端科技研發到基礎實用技術的梯形的人才結構,而我國軟件人才結構不合理,呈“橄欖型”,高端和低端人才相對不足,中層程序開發人員較多。從人才質量上看,印度的教育體制培養出的人才是實用性人才,而中國的教育體制培養出的人才是理論性人才,大多需要在工作中實際鍛煉一段時間才能進入角色。
此外,與印度相比,由于語言和文化上的劣勢,使中國缺乏能夠了解、融入兩國文化與商業的跨國人才。盡管在國際化人才上,中國和印度相比有很大的劣勢,但是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雖然中印兩國都有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但是印度的軟件業由于發展速度和產業質量的提升,使人力資源尤其是高級人才供需失衡,導致薪資水平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上漲,人力成本快速上升。而中國剛剛處于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勞動力成本低廉,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4.法律環境
支持外包服務業發展的法律環境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信息安全保證體系,以及合同法、貿易法等一整套法律體系。服務外包牽涉到發包企業內部的一些機密,因而對提供商所在國家的信息安全保障法規體系要求很高。
印度政府為保護知識產權而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為了提高印度企業的接包能力,印度政府正在營造與國際互通的金融服務法律構架,要求印度企業全面接受并達到國際知識產權標準。20世紀90年代前,印度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也曾受到困擾。1995年印度議會出臺了重新修訂的《版權法》,該法是世界上最嚴格也是最接近國際慣例的版權法之一。經過立法與執法的不懈努力,印度軟件的盜版比率降低了30%。迄今為止,印度還頒布了《信息技術法》、《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法》,構建了較完善的信息技術產業法律保障體系。印度在法律保障上的舉措,大大提高了歐美跨國軟件企業到印度投資設廠及建立軟件研發機構的意愿,世界500強中的200余個企業放心地將各種數據管理、呼叫中心、客戶服務等大批業務外包給印度公司。
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也做了相應的努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8年4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但相比之下,中國在法律體系建設的問題上還相對薄弱。軟件市場整頓和監管不落實,導致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軟件盜版率居高不下,這成為影響我國軟件外包業長遠發展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三、 中國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的對策
1.提升服務外包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我國目前已成立了11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目的是通過有重點的發展,形成較強的服務外包實力。但在發展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和減少地區與城市之間的市場拓展沖突。在每個基地應形成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地區相近的區域,如南京-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大連應該加強服務外包分工與合作,促進共有平臺的建立,形成優勢互補。印度企業“出去是一個聲音”,代表整個印度的外包業,而中國并沒有形成自身的整體特色。因此,應形成全國性的一體化外包市場拓展戰略,建立全國性和地區性的服務外包分級信息平臺,實現服務外包信息的發布、查詢、交流和共享。鼓勵國家級和地區級的各類相關協會的成立,規范行業的發展。
2.不斷加強科技研發
我國在服務外包領域還處于產業鏈的較低端,不少發達國家企業仍然把發展中國家作為其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基地。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國企業不能滿足于低端市場,必須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尤其是開發自有知識產權技術,創建自有品牌,并注意加強對自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以技術優勢逐漸進入國際分工的高端。借鑒印度服務外包的成功經驗,除了獨立研發以及和國內企業或機構聯合研發以外,還應該積極承接各種境外研發項目,通過境外研發中心,獲得境外技術支持,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為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奠定基礎。
3.國際認證的規范和把關
加速發展服務外包對我國而言特別是要注意對國際認證的規范與把關:(1)國際認證的規范。我國在企業質量認證中應該對術語、資格認證和標準進行標準化,采用國際市場慣例。如通行的國際認證包括: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認證、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認證、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PCMM)認證、信息安全管理標準(ISO27001/BS7799)認證、服務管理認證(ISO20000)、服務提IT供商環境安全性認證(SAS70)。(2)國際認證的嚴格把關。目前我國對取得國際認證的企業實行一定的獎勵,并提出了力爭5年內促進700家企業取得CMM/CMMI3級認證,300家企業取得CMM/CMMI5級認證的目標,這體現了政府對服務外包的極大支持。但應該要防止這個過程中“為認證而認證”、“一窩蜂認證”的扭曲心態,應認識到認證是一種手段,關鍵是應提高企業的品質和品牌,從而提升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
4.培養與開發服務外包專業人才
各國在服務外包水平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專業人才的差距造成的,而專業人才的缺口主要集中于擁有特定技能的技術型人才和國際化的中高層管理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與開發,一方面依賴于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的人才庫的大小,另一方面依賴于企業層面的人才技術水平和經驗。人才庫的建設需要通過高等院校的學校教育來實現。高校教育的培養不僅應重視單獨的軟件等技術人才和單獨的國際語言類人才的培養,而應將技術的培養和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教育形式應該更加靈活多樣,如高校等教育機構與國內企業、跨國公司合作,加強校內的實際技能培訓以及校外的管理培訓項目。企業層面的人才培養,一種可以通過民辦和私營的專業培訓機構;另一種通過企業自身的定制培訓實現。從我國當前的現實來看,專業培訓應成為主要渠道。培訓的關鍵是成立專業的培訓基地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培訓體系和培訓認證系統,具體包括服務外包企業人才定制培訓、從業人才資質培訓、國際認證培訓、行業標準、企業新入職人員崗前業務技能培訓等。
5.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中國政府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為服務外包創造良好的軟環境;IT接包企業應注重自我知識產權保護,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軟件用戶應增強版權意識,降低軟件盜版率,從而刺激軟件企業的積極性,樹立中國軟件業的新形象,促進軟件產品的出口。
參考文獻:
[1] 狄承鋒: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經濟學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J],2004第一期
[2] 童有好:中印軟件產業比較及中國發展機會分析,經濟前沿[J],2006年第六期
[3] 江凌:中印軟件外包業務比較研究,經濟師[J],2006年第二期
[4] 姜凌文俊偉夏奇峰:中印軟件外包業務比較研究,經濟師[J],2006第二期
[5] 宋永輝周曉燕:中印兩國承接服務外包的政府政策環境對比分析,商場現代化[J],2007.10
[6] 宋曉東:我國吸引國際服務外包的競爭條件分析——基于對印度的國際比較,生產力研究[J],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