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的培育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和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將試著以知識創造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的特征以及其員工創新能力分析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尋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培育的路徑。
[ 關鍵詞 ] 知識創造理論 高新技術企業 知識創新能力 培育路徑
隨著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蓬勃發展,知識已經成為企業和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性資源。任何一個企業或組織要在激烈的全球化浪潮和市場競爭中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地創造和更新知識。對于企業這種組織而言,知識創造活動主要是由企業和個人行為來完成組織性的知識創新過程。其特點是主要完成這一過程要依賴于組織中個人的知識創新,沒有個人的知識創新活動就不可能有組織的知識創新。因此,為了保持企業知識創新的持續性,必須重視員工知識創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其自身的組織特點使其對員工知識創新能力的要求不同于其他類型的企業,并且比一般普通的企業對員工知識創新的能力都要高。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的培育對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相關知識創造理論回顧
東西方學術界都非常關注知識創造的問題,西方學者認為組織是信息處理的系統,創新是信息處理的一部分,卻沒有能動的過程來考慮知識創造的過程。在實證哲學和東方哲學的影響下,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與1995年在他們合著的《創新求勝》(《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能動的知識創新的過程SECI模型,并對知識創新的知識場——巴,以及知識創新的結果與支撐——知識資產進行全面論述。野中郁次郎認為企業內存在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兩類,所謂隱性知識包括信仰、隱喻、直覺、思維模式和所謂的訣竅,即那些我們難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知識;而顯性知識是指“能明確表達的知識”,如專利、視聽媒體、軟件和數據庫等可以被編碼的知識。
野中郁次郎認為,企業知識創造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過程,知識轉化有經歷四個階段——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匯總組合(Combination)、內部升華(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詳見圖1),每一個階段完成一次螺旋上升都有一個“場(巴)”存在。相應于知識轉化四個階段的“場(巴)”,分別為“創始場(Originating Ba)、對話場(Interacting Ba)、系統化場(system Ba)、練習場(Exercising Ba )”。
SECI模型,強調隱形知識和知識環境對企業知識創造和共享的重要性。該模型和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知識創造過程,即知識通過SECI的循環轉化實現不斷螺旋上升。但是國內芮明杰、任洪波等學者認為CECI模型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該模型沒有區分“創造”和“創新”,知識創造是在組織內部產生新的知識,而知識創新則包括采用新知識和創造新知識。野中郁次郎論述的知識創新一文中隱含著創新就是產生新知識過程的假定。因此精確地說,野中郁次郎實際上是在探討組織中知識創造的問題,只是知識創新的一個子集。二是該模型只考慮知識創造的過程中的隱形知識,而忽視了顯性知識在組織中的重要性。
在此分析基礎上,芮明杰(2004)等人通過引入知識價值鏈的概念,對野中郁次郎的模型進行修正了擴展,認為企業知識價值鏈的主要環節包括知識獲取、知識融合、知識創造、知識保護和知識擴散。并借用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造的3個基本模塊,即知識場、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資產,提出企業知識創新模型(詳見圖二)。將企業知識創新劃分為獲得、選取、融合、創造、擴散和共享6個階段,認為知識創造和知識共享是知識創新的核心階段。同時考慮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創造。該模型對SECI模型進行了擴展和修正,企業知識創造的過程就變成了組織獲取外部社會知識,在對外部知識進行篩選的基礎之上實施知識融合,接著是知識創造、然后在組織各個層次進行知識的擴散,達到知識共享目的。
二、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的特征及員工知識創新能力概述
1.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的特征
高新技術是指以世界科學技術新發明為基礎,以知識、技術、智力和RD資金密集為條件的新興的科學工業技術,他是建立在世界最新科學成就基礎之上的,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的一個動態的概念。高新技術企業是指以高新技術成果為主要技術和資源投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往往非常關注知識創新的過程,而且是快速創新的過程。因此,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的過程,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創融合、知識創造、知識保護擴散和知識共享六個環節,即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價值鏈;二是知識價值鏈的運作速度要求比較快;三是知識創造和共享這兩個環節是知識創新的核心環節,主導著知識價值鏈的其他環節。
2.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主體生物遺傳與文化遺傳的基礎上從事活動的功能與力量。一般來說,能力的主體分為個體和群體。個體的能力是在個體遺傳能力的基礎之上,通過學習與實踐而獲得,增長的能力;群體能力不是個體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由特定群體結構、組織形式、社會行為而形成的新的能力。知識創新能力是指知識創新主體依靠知識的進步、更新而改變世界的一種能力。知識的創新能力只有與人的知識創新活動聯系在一起才能表現出來。因此,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的知識創新能力是指在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活動中,企業員工善于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的能力,它需要員工具有探索精神、獨創意識、批判的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員工創新能力培育路徑
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特征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基于野中郁次郎SECI知識創造模型和芮明杰等人提出的知識創新模型,我們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員工知識創造能力的培育可以從以下三個路徑展開:
1.創建組織文化,營造知識場
野中郁次郎認為知識的創造是在一定得社會交往的群體與情景中實現和完成的,即他所命名的“巴”,就是所謂的“場”。因此,高新技術企業在知識創造和共享的過程中,也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知識創造和共享的知識場,我們把知識場的組建過程理解為當今比較流行的組織文化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是成功實現知識創新和共享的基礎,因此高新技術企業要實現知識的持續創新就必須得營造一種相互信任的共享性文化,使每位員工都認為共享知識和與人分享知識是一種自然行為。知識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積極營造共享學習的寬松環境,形成以知識共享和創新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樹立合作競爭的關系,把個人創新與團隊精神有機結合起來。
2.組織結構創新,組建學習型組織
彼得.圣吉稱未來成功的企業必將是“學習型組織”,變動時代唯一的競爭力,是有能力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好。高新技術企業要求知識價值鏈的運作速度比較快,因此學習對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學習型組織不僅強調學習知識和技能,而且將學習作為個人和企業成長的方式。具體來說,高新技術企業組織結構設計必須追求柔性化、扁平化、減少管理層級,以增強企業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應變能力;同時組織中的成員必須摒棄舊的思維方式,坦誠相待,了解組織的運行方向,每個人都認同組織的愿景,然后為實現組織愿景共同努力。
3. 完善信息溝通渠道,建立知識庫
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庫不一定指一個在技術上實際存在的知識庫或數據庫,他會以各種形式存在于組織中,知識的一部分可以保存組織的每個成員的頭腦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保存在組織的經驗、數據庫、操作規范或文化中。因此,我們可以把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庫分為兩類:一是以儲存顯性知識的知識庫;二是儲存隱形知識的知識庫。
具體來說,高新技術企業要注重企業網站、局域網和數據庫的建設。企業網站面向所有用戶。是界外了解企業以及進行網上交易和交流的窗口,目的在于宣傳、提高企業效率以及企業和外界的溝通學習。局域網為企業內部各部門的業務往來、交流和共享創造條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只是儲存與管理,它把信息與信息、信息與活動、信息與人聯系起來,在人際系統交流的互動中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新。企業知識庫為企業內部知識共享、信息查詢、需尋求解決方案及有關經驗等提供支持。
四、結論
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創造和分享知識是一種無形的活動,只有人們愿意合作時,知識資本才能通過員工對知識的應用,使這種資源轉化成真正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培育員工的知識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得以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芮明杰,李鑫等.高技術企業知識創新模式研究——對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模型修正與擴展.[J].2004(5)
[2]張爽,周海煒.知識轉化理論企業員工知識創新能力評價.[J].情報雜志.2006(11)
[3]Ikujiro Nonaka.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沈桂平,任洪波.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創新機理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