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為第四增長極的東北經濟區,尚未確定具體的中心城市,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則一直爭取充當第四個經濟增長極的極心。極心城市的確立不僅對極心城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也是東北振興的關鍵所在。本文從大連的現狀出發,對以大連為中心發展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的各種結構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大連成為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中心的可行性。
[ 關鍵詞 ] 大連 東北經濟區 區域物流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我國唯一的沒有整體開發的沿海區域,也是東北地區的出海通道和對外開放門戶。以大連為區域物流中心,立足遼寧,依托東北,面向東北亞,把沿海經濟帶發展成為特色突出、競爭力強、國內一流的產業聚集帶,是東北經濟區振興,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的重要戰略。
一、大連與東北經濟區的聯動關系
沿海經濟帶最大優勢是港口,用港口經濟的發展帶動腹地城市。從東北經濟區特有的地理位置來看,港口是東北地區主要進出口門戶。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港口城市,海陸空交通發達,是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及合作的窗口,也是遼寧、吉林、黑龍江的第一流向口岸,內蒙的第三流向口岸。大連還是一個典型的以港立市、以港興市的口岸城市,港口是大連最主要的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對比東北地區周邊各港口來說,大連港承擔著東北經濟區主要的運輸任務。因此大連以其擁有的港口優勢,其各項指標在東北經濟區各城市居首,在與沈陽、長春,哈爾濱的競爭中占據較大的優勢。
二、大連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大連地處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是東北亞國際經濟圈的中心點。以南為日本、韓國和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以北為朝鮮、蒙古、俄羅斯遠東相對欠發達地區,大連成為聯結這兩大不同發展梯次地區的主通道和主樞紐,在推動環黃海地區中日韓三國物流合作方面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工業物流
東北經濟區是工業原材料等重要物資基地,工業生產占主體地位,遼寧省大部分物資,黑龍江省95%的海運物資、吉林省67%的海運物資以及內蒙古東部約有70%的海運物資都是通過大連進出口的。隨著東北振興規劃的實施,依托東北腹地的經濟發展,大連擁有了巨大的物資來源,這就為大連區域物流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糧食物流
大連背靠東北糧食主產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糧食流通樞紐和集散地,國家60%的商品糧出口,75%左右的糧食外調都是通過大連港向外運輸的。為了實現北糧南運的糧食流通格局,大連加快糧食物流平臺建設。北良港作為我國糧食流通樞紐,年中轉能力達到1100萬噸,倉容130萬噸。其中外貿出口糧食中轉量占據東北地區各港口中轉量的48%,成為我國最大的糧食外貿出口口岸。
3.港口物流
大連港是深水良港,有自身的港口發展優勢。從區位上看,大連地處環黃海經濟區的中心,東面有日本、韓國,北面有俄羅斯,加上內陸的華北地區及山東,大連有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從港口規模來說,大連港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國北方的主要干線港、樞紐港,與其附近的營口港、錦州港相比,貨物吞吐量一直位于前列。2008年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4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452.5萬標箱。
4.零售業物流
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消費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消費市場需求帶來了強大的消費物流需求。近年來,各大零售企業在建立自身物流配送中心的同時,還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現代化配送服務體系。尤其是物流相關基礎設施的建立,為大連零售業物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大連作為區域物流中心的結構因素分析
區域物流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區域物流結構主要包括物流需求、物流供給和物流環境三方面,見圖所示。
物流需求來源于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總量決定物流的總量,沒有經濟的發展,很難產生物流領域。物流供給則取決于該區域物流業發展水平,以及基礎設施網絡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尤其是進出口貿易連續多年的快速增長,為全世界物流帶來了很大的市場。大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大連物流業發展的機遇,產生了較大的物流需求。
1.大連區域物流的需求因素
大連物流業的發展要以整個東北地區經濟腹地的發展為背景,大連港貨物來源主要包括大連本地和東北及東北亞地區。
(1)產業結構。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理論,當第二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最大比重,高附加值產品的物流需求迅速增加,物流需求呈現專業化和綜合化特征。2008年大連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9%,第二產業增長19.6%, “四個基地”工業增加值增長25.6%。第二產業仍是大連地區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主體,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條件。
(2)外貿進出口總額。隨著東北地區貨運量的增加,大連外貿進出口結構也進一步優化。2008年據海關統計,大連地區內企業(含省公司)完成進出口總額470.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73%。大連外貿進出口貨物量的增加,表明大連擔負著重要的貨物進出口任務,也為大連區域物流帶來了一定的貨物需求量,從而帶動整個東北地區的貨物需求。
(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作為區域物流需求中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其增長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流需求主體的需求欲望。2008年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2.6億元,比上年增長20.3%。消費品零售額的增加帶來了巨大的物流發展潛力,為整個東北地區的區域物流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消費動力,也加快了大連作為區域物流中心的潛在需求的推動作用。
2.大連區域物流服務供給因素
以大連為中心發展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不僅要有一定的物流需求基礎,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物流供給平臺,才能完成整個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的有效運作,帶動東北經濟區的區域經濟發展。
(1)物流網絡規模。隨著國際航運中心政策的實施,大連物流網絡的核心功能大大提升,逐步形成以港口為依托,遠洋、沿海集裝箱運輸為主,環渤海內外貿支線運輸為輔的海上運輸體系。為大連區域物流發展起到了物流供給的保障作用。
2008年大連港與錦州、葫蘆島港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港口資源整合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完成港口固定資產投資84億元,新增泊位12個,新增港口通過能力1329萬噸。海港、空港與哈大電氣化鐵路等的互相配合,形成了立體式、現代化的集疏運體系。
(2)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區域物流運作的主體,第三方物流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只有第三方物流的快速發展,才能夠滿足整個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的發展需要。大連現有物流及物流相關企業10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物流企業約200多家,并呈現出投資主體多元、分布領域廣泛、經營模式獨特、中外企業并舉的競爭格局。
(3)運輸量資源。港口吞吐量和全社會的貨物量等運輸量資源是衡量區域物流供給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標之一。只有整合較大的地區貨物資源量,才能滿足區域物流發展的要求。2008年大連市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實現貨物周轉量4487.8億噸公里,增長9.5%。在國際貨物運輸量中,日本和韓國的貨運量占50%以上,區域貨運量中,東北經濟區占70%以上。巨大的運輸量資源為大連區域物流的建設帶來了較大的動力,奠定了大連作為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中心的地位。
3.大連區域物流環境分析
(1)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東北經濟區各城市之間的合作日益增強。東北地區振興的實現,要以區域物流一體化的實現為主要方向,以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將整個東北地區作為一個完整的地域經濟單元,擴張東北地區的經濟總量,提高有效的物流需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化步伐進程,從而實現物流總量的增加。
(2)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航運中心不僅是一個區域的物流中心,而且是一個區域的經濟中樞。東北經濟區資源豐富,產品的外運量要大于內部加工量,因此對鐵路運輸和海運依賴較大,使大連成為東北地區最重要的物流進出入口。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可以促進港口和航運業的發展,拉動國際物流、商貿、金融、信息、臨港加工制造等產業的發展,增強以大連為中心的經濟輻射功能和牽動作用,吸納更多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在大連集散,形成口岸與腹地的經濟互動,提升東北地區在東北亞乃至世界經濟中的國際競爭力。
(3)固定資產投資總量。2008年大連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513.4億元,比上年增長30.2%。投資增幅主要集中在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項目上,大大提升了港口的核心競爭力。加快了東北經濟區的貨物周轉,也為建立以大連為中心的東北經濟區區域物流中心帶來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從而推動區域物流的進步。
由此可見,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總是依靠區域經濟增長熱點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然后陸續帶動周邊和其他區域發展。大連正是以其港口優勢與整個東北經濟腹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港口作為東北經濟區的增長極,起了重要的極化和輻射作用,而東北經濟腹地的貨物來源又是大連港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以東北經濟區為依托,以港口為基點,推動以港口為中心的大連物流業的發展,為大連物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進而帶動了整個東北經濟區的振興。
參考文獻:
[1]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輕上業出版社,1999:309-311
[2]海峰 武蘭芬等:發展區域物流推動區域經濟[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9)
[3]錢芝網:長三角經濟圈區域物流一體化探析[J].生產力研究,2006年10期:119-120
[4]大連市統計局: 2008年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