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汽車產銷量的不斷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有潛力與影響力的汽車市場之一。隨著市場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缺陷汽車的召回便是其中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現有汽車市場現狀以及相關制度法規影響的分析,來探索新的解決方法并對現有的方法加以優化。
[ 關鍵詞 ] 汽車召回 問題 優化策略
一、我國現有汽車產業及其售后服務情況總述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汽車產業逆勢增長40%以上,產銷量雙雙突1000萬輛大關,達到驚人的1360萬輛。根據業內人士估計,2010年我國的汽車產銷量有望雙雙達到1500萬輛。而根據2009年底各大汽車廠商陸續發布的產銷計劃,我國2010年全年的汽車產銷量更是有望高達1800多萬輛。
不過隨著汽車產銷量的不斷增長和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一些汽車廠商出現了重產能、輕研發,重營銷、輕售后的趨勢。根據不久前發布的《2009年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投訴報告(CAAS)》顯示,2009年度中國車主針對汽車的投訴較2008年有39.8%的增長,這些投訴的增長幾乎和汽車產銷量的增長達到了同步水平。它們主要表現在:對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質量、汽車異響、車身附件及相關電氣設備、與汽車經銷商的合同糾紛、售后服務態度等方面。由此看來,中國汽車市場要達到成為一個成熟而有序的汽車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此同時,缺陷汽車產品的頻繁召回也越來越多的進入我們的視野。有關數據表明,2010年第一季度國內共有9個品牌(包含進口品牌)對數萬量有缺陷汽車實施了召回。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相比于北美以及其他國家地區已經相對成熟的召回制度,我國目前對汽車質量監督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不夠完善。前不久,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商豐田公司爆出的召回事件針對不同地區的用戶采取了不同賠償標準。正是這一標準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極大關注以及相關行政職能部門的重視,由此看來,加快汽車召回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已經成為擺在相關法規政策制定部門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針對汽車召回制度的法律建設及其問題
所謂汽車產品召回制度,是指汽車的生產商、銷售商或進口商在某型號或者某批次汽車的生產、銷售或進口過程中發現該汽車產品存在有可能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缺陷時,依法將該汽車產品從市場上收回,并免費對該汽車產品進行更換或者修理的制度。我國對于召回制度的立法過程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重要階段。
1.第一個階段是對產品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定義并對相關責任進行認定。如1987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中的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的,產品制造、銷售者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責任應該屬于無過錯責任,雖然在《民法通則》中沒有直接提出缺陷產品的概念,但其為今后對缺陷產品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礎。2.第二個階段直接對缺陷產品進行了定義,2000年7月8日通過的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所謂缺陷產品,是指該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對缺陷產品的法律上的定義也同時加快了關于缺陷產品召回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3.2004年,由國家質檢總發改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特定領域缺陷產品召回的法律規定。它填補了我國在召回領域的立法空白,但由于我國在該領域的立法仍處于起步階段,該項法規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1)該項法規的立法層次較低。《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是屬于由國務院下屬各部制定的規章而非傳統意義上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相比于其他召回制度比較完善國家以國家大法的形式頒布的法律其產生的效力相對有限。(2)法規對于違規廠商的處罰過輕。《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中的第四十一、四十二條分別對違反規定的銷售商、生產商分別處以最高30000元的罰款,加上每天3%的罰息。以這樣的標準很難對違規廠家或者銷售商構成威懾促使他們主動對缺陷產品實施召回并承擔相應責任。(3)該項法規中部分條款對于監管部門的權責義務規定不明。《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第六條要求各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配合相關部門開展管理工作,這樣的表述極易造成相關部門間的對責任相互推諉以及造成監管上的失位。(4)該項法規中部分條款的可操作性不強,對相關要件的描述過于抽象,容易引起誤解。如《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中第二十五條關于制造商在召回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的表述,對于其有效性缺乏量化標準容易造成誤解。
三、對于現有法規一系列優化方案
對于現在正在實施的這一部《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筆者認為仍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
1.對于監管部門的權責劃分應該加以細化。由于汽車召回涉及的監管部門眾多,加上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存在一定的重復。導致在于要行政力量介入召回時,很難做到快速、高效啟動相關程序,造成一定的隱患。相關部門應當設置一個處理汽車召回專門機構來對汽車的召回過程進行監督并對缺陷產品的后續責任進行認定,避免缺陷汽車上路給消費者權益造成損害甚至是危及到公共安全。
2.完善相關法律的建設。應當由相關部門提請全國人大建立一部具有更高效力的真正意義上的針對汽車召回的法律,并針對現有規章對尚未完善的部分進行完善。
3.建立完善的第三方檢測制度。由專業對于市場上汽車產品進行全面檢測,做到早檢測,早發現,早召回,將缺陷汽車給消費者造成的威脅降到最低。
4.對于拒不執行召回或者違反相關規定的汽車生產商加大處罰力度。現有的法規對于生產商的處罰過輕,筆者認為應以缺陷產品的銷售額的相應比例作為罰款限額,并可處以相應的罰息。
5.對于主動召回與指令召回程序應加以區別對待。相關部門應對于執行主動召回程序的廠商應給予一定優惠政策,以鼓勵汽車生產廠家主動發現產品缺陷并加以改進;對于執行指令召回的廠商,相關部門應當追究其責任,并主動加強對其生產產品進行缺陷檢測,并且在該廠商違反相關規定時,以較高額度對其進行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