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前國內盈余管理的研究都足基于年度財務數據 ,本文則以股權再融資為背景考察我國上市公司的季度盈余管理現象。研究結果證實了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前后季度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時間分布特征。期望本文的研究為證監會加強中期對務信息的監管提供一些參考。
[ 關鍵詞 ] 股權再融資 季度盈余管理 操控性應計利潤
國外學者研究上市公司資本市場動因的盈余管理時 ,大多使用季度財務數據。國內盡管已經有完整的上市公司季度財務數據 ,但是沒有國內學者采用季度數據研究資本市場動因的盈余管理。研究資本市場動因的盈余管理時 ,采用季度數據相對于年報數據有許多優勢。本文試圖考察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前后季度的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時間分布特征 ,以期為我國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的監管提供一些參考。
股權再融資過程中的盈余管理很早就引起了國外學者的研究興趣。研究結果發現上市公司在股權再融資前后會進行盈余管理 ,一些學者認為上市公司權再融資前后高估盈余是出于機會主義目的 ,而一些則認為上市公司高估盈余是適應市場預期理性反應 ,目的不在于誤導投資者。采用季度財務數據研究資本市場動機的盈余管理比年度數據更合適。 研究認為 ,年報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動因比較復雜 ,或者說年末盈余信息充滿著噪音 ,由于難以將各種盈余管理動因 或者噪音分開 ,作者認為在研究特定事件盈余管理時 ,年末盈余管理測試比起前三季度說服力更低。研究指出第四季度充斥著各種盈余管理動因 ,表現出更高的應計變動性 ,因此作者提醒研究者在利用年度數據研究特定事件的盈余管理時 ,要考慮年度應計利潤中內在的高變動性問題 ,否則統計顯著性可能被高估了。
從以上文獻分析中 ,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于股權再融資背景的盈余管理的經驗證據非常少 ,且說服力不夠 ,不能顯示盈余管理的時間分布特征。本文試圖在這方面進行一些補充研究。
一 、 研究假設
根據有效證券市場理論 ,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 ,借助盈余管理手段來增加報告盈余是徒勞的。但是現實當中 ,投資者最多只能部分看穿上市公司的盈余操控行為 ,這樣上市公司就會調高報告盈余以適應市場預期以及獲取更多私人利益。一些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美國上市公司在股權再融資宣告前后約四個季度存在顯著盈余管理。我們預期在中國當前制度背景下 ,上市公司在增配股過程中會存在強烈的操縱季度盈余的機會主義動機。原因是 中國上市公司處于大股東超強控制狀態 ,這種股權結構導致上市公司偏好采用配股和增發方式籌集資金 ,并在籌資過程中掠奪中小股東的利益 ,會計數字會成為它們達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中國證監會曾要求下半年擬辦理增配股的公司必須進行半年報審計 ,但是中國證監會后來又放寬了要求 ,除非最近三年財務會計報告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 ,否則半年報可以不審計 ,于是大量下半年有增配股行為的上市公司沒有審計半年報。季報和半年報無強制審計要求 ,這就使得管理層盈余操縱行為受到更小的制約 ,上市公司可能會在中期財務數據上大做文章。 和就指出當中期盈余報告未接受審計時管理層有更大的機會操縱中期盈余。 季報和半年報編制的過程中需要用到較多的會計估計 ,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條件 ,減少了盈余管理的操作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 ,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 中國上市公司進行股權再融資前的若干個季度存在正向盈余管理現象的研究證據表明上市公司在發行完成后會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繼續進行正向盈余管理。一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管理層擔心股票發行完成后股價回落可能會引發訴訟 另一方面是由于股票承銷商為防止公司的內部人短期內賣出股票一般都與公司簽訂有鎖定協議 。盡管中國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措施不及美國健全 ,但是上市公司和參與增配股發行的中介機構還是會注意他們在證券市場上的聲譽 ,為了不至于因發行之前提早確認的收益轉回而使后續季度盈余快速下降 ,上市公司很可能會在發行完成后的一段時間繼續進行正向盈余管理。因此 ,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假設 中國上市公司完成股權再融資后 ,不會立即停止正向盈余管理行為 ,而是延續至增配股完成之后的若干個季度。
二、 實證檢驗
1. 樣本數據
我們選取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證證券交易所實施過增發或配股的上市公司75家作為樣本 ,剔除已經退市的2家 ,最后我們得到75個測試樣本。同時 ,我們為每一測試樣本公司選取了控制樣本作為對照 ,共計選取控制樣本75個 ,控制樣本選擇的原則是行業相同或相近 資產規模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相近。
2.盈余管理的計量
應計利潤分離法是學術研究中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計量方法 ,即將總應計利潤分離為非操控應計利潤和操控性應計利潤 。總應計利潤有兩種計算方法 ,一種是使用線下項目前營業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差額 另一種是將線下項目也包括在總應計利潤中 ,總應計利潤等于凈利潤 減去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本文應用后一種方法.
三、 研究結論和啟示
本文考察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前后季度的盈余管理現象。研究結果顯示 ,股權再融資宣告之前至少4個季度操控性應計高于控制樣本 ,融資完成之后的第1和第4季度也顯著高于控制樣本。這種情況說明在我國當前的轉型市場中一些上市公司存在利用中期盈余操控的便利性 ,高估季度盈余 ,誤導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價值的判斷以獲取更多的私人利益。由此我們認為 ,證監會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中期財務報告質量的監控 ,有必要保留股權再融資狀況下中報強制審計制度。
研究資本市場動因的盈余管理問題時 ,采用季度財務數據要優于采用年報數據 ,但是季度盈余管理的準確計量非常重要。本文是首次利用季度財務數據來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 ,季度盈余管理的計量還顯得比較粗糙 ,這是今后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劉宇 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盈余管理行為的實證分析[J], 海南金融,2008(8),41-46
[2]張祥建 ,郭嵐 股權再融資、 盈余管理與大股東的尋租行為[J] ,當代經濟科學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