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產性服務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作為其發展重要平臺的創新集群,已逐漸開始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首先對生產性服務業內涵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以此為基礎,對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進行了界定;其次,探討了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結構形式,并從規制方式、權力依賴、關系復雜性、關系重要性與關系變革等五個維度對關系結構進行識別;最后,構建了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結構,并從服務網絡環境、輸入輸出子系統、關聯界面、關系嵌入、關系特性等五個方面展開研究。
[ 關鍵詞 ] 生產性服務業 創新集群 企業間關系 關系結構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呈現出細致化程度日趨提升的社會分工和競爭程度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兩大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來源,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其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作用也由此引發了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熱潮。通過對主流文獻的梳理,不難發現,現有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主要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動力與作用(Shelp,1984;Herbert et al.,1989;Coffey et al.,1991)、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模式與策略(納爾遜,1997;Gereffi,1999;魏江,2006)、生產性服務業同制造業關系模式(Park,1989;Wolf,2006)、生產性服務業同農業關系模式(Schultz,1964;李啟平,2009)、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形成原因與作用(Porter,1998;Gibson,1998)等為主線而展開。可以說,就生產性服務業本身所展開的研究已經比較系統,也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但是,就生產性服務業集群所展開的研究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本文認為,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知識高度密集且存在明顯知識溢出的特征,因而,其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一種創新集群,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可是,現有研究則多以傳統產業集群視角展開研究;另一方面,現有研究大多還停留在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形成原因、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等表面層面,而對其內部的深入研究則較少涉及。實際上,在對生產性服務業本身研究已相對成熟、系統的基礎上,應該加大力度對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要平臺的集群展開研究,在研究中需充分體現出生產性服務業集群所具備的知識型、創新型等特點,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外,研究應深入集群內部,對集群內部各生產性服務企業相互關系展開研究,以構建各生產性服務企業間合理的關系結構,持續增強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的出現
1.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
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最早由Greenfield(1966)提出,后經Browning和Singlemann(1975)的發展而得以深化,并相應指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兩大特性:知識密集性和為客戶提供專業性服務。Daniels(1985)將服務業劃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指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領域是消費性服務業以外的服務領域。如果服務能夠像有形商品那樣被區分為資本品和消費品的話,那么生產性服務無疑對應著作為資本品的服務(capital services),而消費性服務則是作為最終消費品的服務(Zaheer et al.,1994)。由此,生產性服務業即是為最終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提供中間性投入。實際上,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是產業模塊化形勢下,內部服務業務外部化的結果。正是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由此引起的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物流、營銷、研發、投資、設計等環節從生產中獨立出去,并形成與新生產過程的互動與補充。就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延來看,美國商務部(BEA)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兩種:一是聯合生產性服務業,即總部與國外生產性服務業子公司之間的交易;二是獨立的生產性服務業,即生產性服務業直接與國外廠商、私人企業與國外政府合作。而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在總結現有相關界定基礎上,本文將生產性服務業所屬細分行業歸納如下表1。
2.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的出現
盡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往所需要的面對面聯系方式已經較少采用,但傳統、威望、勞動力狀況等其他許多因素仍會促使生產性服務業的辦公場所向大城市的中央商務區集聚(Dewett et al.,2001)。這種集聚趨勢能夠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以下優勢:一是享受人力資源的“蓄水池”,二是獲得后向聯系的機會,三是獲得前向聯系的機會(Illeris,1996)。在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已經形成了眾多具有強大優勢的生產性服務業集群56個,其中金融服務業集群11個,商務服務業集群4個,計算機/通信服務業集群4個。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領先的上海建立了8個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以及數十個專業型(如設計、物流、研發)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而創新集群則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高級階段(王福濤等,2009),其兩個最基本的特征是集聚性和知識溢出集中化,可見,創新集群的主要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創新功能。實際上,知識密集性特點在生產性服務業中非常突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在產業集群創新系統中起著積極作用,其自身也存在著大量根本性或漸進性的創新(劉順忠,2005;魏江等,2006)。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的形成,會使得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產生更多的知識溢出,進而強化企業自身的知識生產和創造。由此,集群內部會產生更多的技術性需求,進而刺激新知識的涌現。產生的新知識不僅對制造業形成了反哺的作用,而且會催生集群內部的競合機制。一方面,集群企業間需要通過創新競爭贏得與制造業企業之間的交易機會;另一方面,自有知識的局限又使得企業不得不尋求與集群內其他企業之間的協作,以共同完成服務提供中的知識創新。在知識不斷被傳遞、整合和創新的局勢下,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已經具備了創新集群的特性。我們將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界定為: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以創新活動為主、由知識互溢與創造而形成的技術、管理、服務等的創新性網絡聯結。在我們以上所界定的生產性服務業細分行業中,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專業和綜合技術服務、研發服務這四個類型的生產性服務業相比其他兩個類型的生產性服務業來說,有明顯的知識溢出,而且呈現了知識高度密集的特征,由這四類生產性服務企業集聚而形成的集群即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
三、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結構的識別
從靈活性的強弱角度來看,企業間關系主要存在以下結構形式:權力科層結構、交易耦合結構、協同網絡結構(郝斌等,2009)。權力科層結構是指單個企業為主導的、企業之間權力層層分割的等級式、非對稱性企業間關系模式。該結構比較類似于傳統的科層組織,所不同的是權力科層結構出現在企業之間,而非企業內部。而交易耦合結構是建立在信任與長期協作基礎上的、以交易為主要內容的松散型企業間關系模式。建立這類結構的企業之間主要以交易為目的,它區別于一般市場交易的本質特征在于:企業之間的交易是以長期協作與信任為基礎的,已經形成了相對市場交易而言更緊密的聯系。協同網絡結構則是指通過跨企業知識學習與互動來實現外部資源與能力協同的平等協作型企業間關系模式。企業之間建立協同網絡關系結構,其根本目的在于跨企業的知識學習與能力整合。協同性是該類結構區別于權力科層結構與交易耦合結構的重要特征(郝斌等,2009)。
應該說,三種結構在規制方式、權力依賴、關系復雜性、關系重要性與關系變革等五個維度(Williams,2005)上能夠體現出不同的特性。而就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中的企業間關系而言,其內部主要以知識溢出與互動為協作內容。各企業主體致力于互補性知識的整合與新知識的開發,知識創新成為企業協作的根本動力。這種結構表現出了明顯的協同網絡特性。以下分別從規制方式、權力依賴、關系復雜性、關系重要性與關系變革等五個維度展開分析,以識別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關系的協同網絡結構。
1.規制方式
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是一種松散的耦合結構,其內部企業之間沒有股權關系,因此不存在權力控制。同時,由于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不是上下游的供銷關系,企業之間并不會發生采購與銷售行為,因此也不存在價格協調。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主要通過事先簽署的正式契約以及集群內部的不成文規定(非正式契約)進行彼此之間的協調,由此形成了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的規則規制方式。正式契約發生在合作雙方有明確的知識溢出內容的情況,企業之間存在明確的合作目標,同時也需要界定雙方應溢出的知識,以及在合作中需遵守的基本規范。在正式契約之外,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還以不成文規定作為彼此行動的準繩,比如集群長期運作而形成的默契與規范、企業之間的信任和依賴等。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確保了規則協調的有效性,同時,規則為企業間的同質化競爭創造了條件,進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的良性循環。
2.權力依賴
盡管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沒有控股關系,不存在對直接權力的規制需求,但其創新集群企業間仍然存在權力依賴。從資源依賴的角度來說,生產性服務企業間建立協同網絡關系能夠彌補自身在知識創造中的技術資源缺口。當生產性服務企業對外部協同的知識資源及其創造行為具有一定的控制權,就能夠使企業創新很好的支持自身的戰略發展,使企業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更加從容不迫。然而,這種控制權無法達到行政控制中的強權力效果,企業之間表現出的是一種輕度權力依賴。在這一權力依賴模式下,生產性服務企業可以選擇利用自身的權威地位對其他關系性企業進行管制,以及對規制的執行過程進行監督。例如,在大型建筑設計企業之間的聯合設計項目中,資質老、名頭響的設計企業往往能夠利用其長期積累的行業權威地位,對其他小設計企業施加影響,使小企業在項目設計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更多的知識和人力資源。
3.關系復雜性
生產性服務企業為了創造更好的生產性服務,需要在制造企業生產、市場需求、產品結構、工藝流程、內核技術等諸多方面掌握較為豐富的知識與信息積淀。這類知識和信息可能在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進行共享,但如果雙方是競爭對手則不然。盡管企業獲取了所需的知識和信息,還需要對這些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并利用這些知識完成企業間的對接。然而,由于所需的知識和信息量較為龐大,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呈現出復雜的關系結構特性,表現為合作知識編碼的龐雜和多樣性,以及產品知識基礎的復雜性。特別地,對于大型精密儀器、大型重工設備等具備較高的產品設計信息復雜性和信息寫入介質難度的制造行業來說,生產性服務企業需要更加專業化、豐富化的知識沉淀,才能夠完成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并共同致力于對制造企業的服務。
4.關系重要性
可以說,生產性服務業是產業內分工深化的結果。這使得每個細分產業只掌握產業鏈某個環節上的生產性服務活動,也由此區分了產業內的不同知識模塊,使得這些知識模塊分布于不同的生產性企業中。為了更好地完成對制造企業的服務,生產性服務企業需要掌握一定的外部知識,而這必須通過企業間關系才能實現。比較典型的例子如設計企業與研發企業之間的合作。設計企業要設計出讓制造企業滿意的產品外觀,必須要與研發企業進行知識互動,因為研發過程中的選材、外觀尺寸、工藝要求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研發與生產的可實現性與效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需要整合外部知識資源,尋找有能力的合作伙伴,才能夠在競爭中立于不敗。可見,對于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中的企業來講,企業間關系構成了其核心能力的重要來源。
5.關系變革
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與組合,而是不同領域、不同編碼化、不同結構化的異質性知識的融合。知識在協同中得以創造和升級,企業間的知識容量也得以不斷膨脹,以便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新性生產服務,并向企業間的規則協調機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進而推動規則的演進。規則的演進過程也代表著關系的升級與變革。企業間的合作會朝著更加多元化、更加深入的方向邁進。然而,這種關系并不是永久性的,往往會隨著項目的成功開發而終止。在企業間遇到新的發展機遇或挑戰,新的協同網絡結構可能會對原有網絡結構形成替代。例如,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是基于某種新的核心技術而展開的,一旦技術研發完成,合作關系也將告一段落。當然,建立在原有合作基礎上的新合作關系更加有利于企業間的知識創造與效率提升。這也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同時呈現出了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特征。
四、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結構的構建
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的知識創新與服務創新訴求,決定了其發展企業間關系的協同網絡結構。在整個結構之外,服務網絡環境向企業間協作系統提供有關生產性服務的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狀況、服務水平、服務技能知識等信息。同時,協作系統還接受來自其下游制造企業的生產知識與信息輸入,并經協作系統吸收與轉換,最終生成生產性服務知識,向系統外部輸出。除了服務網絡環境和制造企業的知識與信息輸入,集群內企業之間還發生深度的知識與信息嵌入,在協作更加緊密的情況下,會出現結構嵌入,并通過關聯界面發生知識的交互作用。從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的協同網絡結構運作過程來看,比較突出地表現出了系統開放性、結構耦合性、界面柔性、要素互補性等特性。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構建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協同網絡結構模型如圖1。以下分別從服務網絡環境、輸入輸出子系統、關聯界面、關系嵌入、關系特性等五個方面對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的協同網絡結構進行分析。
1.服務網絡環境
現有戰略與組織研究的主流范式往往注重內部能力的培育,而對外部環境的關注卻略顯不足。實際上,正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才使得組織及其戰略得以發展和延續。在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關系結構之外,同樣存在與之息息相關的外部環境,我們將直接向關系系統提供知識與信息的相關環境要素構成稱為服務網絡環境。換言之,服務網絡環境代表了所有向關系系統提供有關如何進行知識互動、如何開展服務創造、怎樣甄選知識要素、怎么與制造環境進行匹配等相關知識與信息的外部環境。服務網絡環境由服務性企業構成,并影響企業的服務提供。服務網絡環境能夠向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提供有關生產性服務的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狀況、服務水平、服務技能知識等的信息。一般來說,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即構成了一個狹義上的服務網絡環境。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吸收集群的共有知識,共享集群信息,并享受由集群效應所帶來的資源優勢、協同優勢與品牌優勢。
不同的服務網絡環境會產生差異極大的行為模式、系統結構、默會知識等,從而對環境中的企業間協同網絡結構關系造成影響。生產性服務企業應首先對其所處的服務網絡環境進行識別,在此基礎上建立相對持久的企業間關系。同時,需要明確自身在服務網絡環境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便選擇合適的關系對象與協作策略,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自身在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中的獨特影響力。
2.輸入輸出子系統
為了更好地迎合來自制造環節的需求,生產性服務企業間關系運作的過程需要制造輸入,更確切地說是有關制造工藝、規格、技術、材質等諸方面的知識與信息輸入。制造相關信息的輸入所解決的是“做什么”,即What的問題。這實際上界定了制造與生產性服務環節之間的界面規則與接口標準。生產性服務企業間的合作需要以這些信息為依據,彼此之間的合作創新也不能夠超越既定的信息限制。制造相關知識的輸入所解決的是“怎么做”,即How的問題。生產性服務企業在如何與制造企業對接、如何提供滿意的服務方面,并不具有完備的知識結構,很多相關知識需要從制造企業獲取,例如研發中的某些核心知識模塊,生產性服務企業可能要向制造企業購買才能夠獲得。
在獲取了制造企業的知識和信息,并完成了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的協同服務創新之后,生產性服務企業即可以輸出異質性生產服務。盡管服務輸出是關系系統運作的最后一環,但并不代表系統的終結。在服務輸出的同時,制造企業會對接收到的服務狀況進行反饋,這可能包括滿意度、存在的問題、可以繼續改進的方面等。有關服務狀況的信息反饋到關系系統以后,會推動企業之間新一輪的知識互溢與整合,以完成對原有服務的修正或優化。
3.關聯界面
關聯界面是生產性服務企業間發生關系時相互作用的通道、媒介或規范,是企業間協同網絡關系形成與演化的重要途徑,構成了企業之間關系嵌入的平臺,用以解決生產性服務企業間的協同服務提供。關聯界面集中體現了利益合作各方互惠、信任、委托與協作的聯系性,是整合網絡資源、提高企業運作效率的核心機制。生產性服務企業通過關聯界面這一作用平臺,實現了廣泛的信息、知識與能力的聯結,促成了企業間不同緊密程度的合作。
關聯界面的構成包括有形的要素,如各企業進行溝通的相關部門和機構、相互聯絡的人員等,也包括無形的要素,如保持或增進聯系的技術、促進關系維持與深化的機制、制度等。正是由于無形要素的存在,關聯界面會表現出非顯性、粘滯性、層次性、動態性等特征,這也是關系資源難以模仿的原因之一。隨著關系的不斷深化,企業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強,彼此信息的隱秘程度逐漸降低,由于信息外泄而導致的商業風險不斷加大,關聯界面效力也勢必受到挑戰。另一方面,信息的外泄并沒有完全抵消信息不對稱,由此而引起的交易成本依然較高。為此,需要通過規則改進、動態制衡等手段對關聯界面進行優化。
4.關系嵌入
識別服務網絡環境的目的是在明確企業角色的同時,嵌入企業提高競爭力所需要的要素。關系嵌入使參與者的動機由對即時經濟利益的狹隘追求,轉向以信任和互惠來豐富企業間的關系(Powell,1996)。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協同網絡結構關系的嵌入模式可分為信息嵌入、知識嵌入和結構嵌入。信息嵌入是企業間要素嵌入的最初形式,企業通過獲取相關信息,對服務網絡環境進行識別,并形成與其他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換與整合利用關系。為了強化企業間協同作用,向制造企業提供更好地中間服務性投入,企業間進而需要知識嵌入。在前因變量和結果變量(協同作用)之間,知識嵌入作為重要的干預機制(調停者)發揮作用(Nielsen,2005)。結構嵌入是企業間較高層次的關系嵌入,指企業間相互重合的程度(Wellman,1982),其性質和程度為多數相互作用的發生提供了背景(Granovetter,1985),而且與其他的嵌入相比,結構嵌入更趨向于穩定(Feld,1997)。可以發現,三種模式的嵌入程度是依次增強的。
5.關系特性
(1)系統開放性。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的協同網絡結構是一個開放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始終保持著知識與信息的交流與傳遞。系統不斷吸收來自外部的知識養分,同時向外部傳遞編碼化的知識與信息。系統的開放性保證了協同網絡結構內知識的持續更新,也有利于新創知識的即時試錯,使關系系統始終維持良好的運作狀態。
(2)結構耦合性。協同網絡結構具有松散的耦合性特征,服務知識的創造完全在規則化的運作體系下得以實現。耦合性既確保了知識邊界的明晰,避免了知識產權的紛爭,又使得知識可以在外部實現融合,進而創造出協同作用下的新知識。
(3)界面柔性。協同網絡結構下的關聯界面具有較大的柔性,能夠根據知識結構、任務模式、規則要求的變化而相應調整。在應對環境劇變或競爭對手策略的突然性轉變等問題上,柔性的界面能夠為協同網絡結構關系的維持與升級、關系價值的創造提供較大的便利。
(4)要素互補性。生產性服務企業間的知識協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要素的互補性。互補性不僅是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尋求合作的根本動力,也構成了維系協同網絡結構關系穩定的重要力量。
五、結語
毫無疑問,一國或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出當地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生產性服務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毋庸置疑。正是在此背景下,充分反映了生產性服務業本質特性的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得以出現,而如何找到其內部的各種關系結構模式,使得其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已經成為學界的重要課題。
本文中,我們在對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進行初步界定的基礎上,對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結構展開了初步的探索與研究,研究顯示: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是指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以創新活動為主、由知識互溢與創造而形成的技術、管理、服務等的創新性網絡聯結;企業間關系結構主要存在權力科層、交易耦合、協同網絡三種形式,而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結構是一種協同網絡結構形式;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關系結構的有效識別需要從規制方式、權力依賴、關系復雜性、關系重要性與關系變革等五個維度展開;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企業間關系結構的構建包括服務網絡環境、輸入輸出子系統、關聯界面、關系嵌入、關系特性等五個方面。
當然,囿于篇幅,本文的研究只是對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部的初探,以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對于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生產性服務業創新集群內企業間關系的合作模式、協調機制等,還有待以后的研究中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 Browning C. J. Singelman.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 Springfield, 1975
[2] Coffey WJ, Bailly AS. 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Growth Change, 1991, (1).
[3] Daniels, W. Service Industries[M].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Dewett, T., J. R. Gareth.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organization: a review, model, and assess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27 (3): 313-334
[5] Feld L. Scott.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st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J]. Social Networks, 1997, 19: 91-95
[6] Gereffi Gar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7] Granovetter, M.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481-510
[8] Greenfield H.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6
[9] Gibson H. 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1998, 26(6): 625-641
[10] Herbert G, Grubel, Michael A, Walker. 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use and Effects[J]. Fraser Institute, 1989: 279
[11] Illeris S. The service Economy: A geographical approach[M]. Roskilde University Denmark, England: John Wiley Sons Ltd., 1996.
[12] Michale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6)
[13] Nielsen B. B. The role of knowledge embeddedness in the creation of synergie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 1194-1204
[14] Park, S. H., Chan, K. S.. 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 World Development, 1989, 17(2): 199-212
[15] Powell. W. W.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form of organization[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0, 12: 295-336.
[16] Schultz T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17] Shelp R. 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 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er[J]. NY: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18] Wellman, B. Studying personal communities in East York[C].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SAGE Focus Edi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2, October
[19] Williams Trevor. Cooperation by design: structure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 223-231
[20] Wolf, 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Its Potential Role for Productivity Growth[C]. Japan: Paper for the Intermediate Input-Output Meeting on Sustainability, Trade Productivity, 2006, July: 26-28
[21] Zaheer, A., Venkatraman, N..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on operations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factor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5): 549-566
[22] 郝斌, 任浩, 吳軼輪. 信息技術對企業間關系結構的影響: 基于產業視角的分析[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9, (3): 9-15
[23] 李啟平. 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的互動發展: 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9, 26(13): 73-75
[24] 理查德 R. 納爾遜, 悉尼. G. 溫特. 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M]. 商務印書館, 1997
[25] 劉順忠. 對創新系統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5, (3): 61-65
[26] 王福濤, 鐘書華. 創新集群: 當代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式[J]. 生產力研究, 2009, (3): 4-5
[27] 魏江, 沈璞.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范式初探[J]. 科研管理, 2006, (1): 70-74
[28] 魏江.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思考[J]. 浙江經濟, 2006, (7):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