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中國中小企業,尤其是東南沿海的中小型企業損失慘重。對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進行充分的反思,對中小型企業今后的管理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 關鍵詞 ] 中小型企業 經濟危機 企業管理對策
中小型企業的存在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根據2009年11月底的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由此中小企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但在經濟危機中,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經濟損失也是重大的。由于資金、規模、影響力等資源的有限,受到金融海嘯沖擊力越來越大,一些企業特別是外貿出口企業遇到了訂單減少、資金緊張、利潤減少、虧損增加等嚴重困難,有的甚至會因此而破產、倒閉?!爸行∑髽I倒閉潮” “民工返鄉潮” “裁員企業名單” “不景氣行業名單”等問題相繼出現??陀^來講,在這次經濟危機中,中國的經濟損失并不大,甚至于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觀點,發達國家從經濟危機中回復過來,“部分歸功于中國經濟的活力”。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讓中國的中小型企業在經濟危機中“很受傷”?今后又將如何面對?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
1.發展歷史
我國對企業的界定先后經過幾次調整。建國初期,曾按固定資產價值劃分企業規模。1962年改為按人員標準對企業規模進行劃分。1978年國家計委把劃分企業規模的標準改為“綜合生產能力”。1988年按不同行業的不同特點作了分別劃分,劃分的依據主要有以實物產量反映的生產能力和固定資產原值。1999年再次修改,將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作為主要考察指標,將企業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4類。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0%和40%;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在我國15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總額中,約60%來源于中小企業。按經濟地帶劃分:東部地區是我國中小企業最為發達的地帶,42%的小企業分布在這里,全國小企業工業總產值的66% 由這里產出。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東部是中部的2.5倍,是西部的3倍。按所有制結構劃分:全國已形成多元化的結構。在小型企業總量中,個體和私營企業占到77.7%,集體企業占20.1%,國有企業占1.4%,三資企業占0.6%;而在產值上,集體企業占51%,個體、私營企業占23.3%,國有和三資企業各占13.1%。
2.現僅存在問題
真正追究起來,中小型企業的巨大損失,并不應完全歸咎于經濟危機。而是由于經濟危機的存在,使得中小型企業本身的問題暴露出來,并進一步加劇,重創企業本身。企業今后的良好發展,就必須正視和解決以下兩大方面的問題:
第一,外部因素。
融資難。中小企業貸款難,一直就是國內中小企業的痼疾。貸款難實際是機制設計問題,而不只是受制于宏觀調控的緊縮。企業融資有三根血管——股市、債市和銀行,中國過去對于中小企業三根血管幾乎都不通。銀行貸款中只有一小部分流向中小企業。這就造成不差錢的中小企業要上資本市場、最缺錢的中小企業恰恰上不了市的尷尬局面。
稅負重。涉及中小企業管理的機構多,各類檢查繁雜,使得中小企業的稅收和苛捐雜稅負擔過重。從中小企業全部負擔看,各種雜費約占2/3,稅收只占1/3。繁重的稅務負擔,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管理滯后。長期以來,我國雖然在修改《憲法》時承認個體私營經濟的地位,但是在法律保護上卻沒有體系性的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法規。因此,常常導致政令不一,企業無所適從,從而進一步導致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狀況和發展趨勢缺乏全面掌握,更缺乏對中小企業進行宏觀上的規劃、引導、協調、監督和扶持。
第二,企業自身存在問題。
中小企業創新意識淡薄,技術創新力度小。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是影響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我國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存在著技術人才短缺問題。同時,由于知識參與分配難落實以及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機制,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遠不如大企業,現有科技人員流失也日益嚴重。企業整體素質偏低、技術基礎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直接導致了中小企業無力開展產品、工藝、設備的技術創新,難以適應市場的急劇變化與調整。
企業領導班子素質不高。隨著企業發展壯大,管理素質和管理能力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管理者素質總體上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另外,企業內部也存在著一言堂、財務管理混亂、職責不分的情況,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信息滯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結合地更加緊密,輕微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利益,中小型企業對這一方面沒有清醒的認識,對于國際供需關系不敏感,往往錯失商機或是應對不及時而出現損失。
人才流失嚴重。許多小企業的建立往往是家族、親朋好友一起合作的結果。但是,當企業發展起來后,家族管理的缺點,就會阻礙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法律觀念不強。目前中小型企業欠缺專業的經濟法律人才,訂立合同時漏洞很多,很容易被交易方鉆空子。同時,也不能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貨款拖欠、質量問題,往往給企業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
二、問題解決途徑
1.加強政策支持。既然中小型企業發展的外因已經很明確,以政策形勢進行傾斜和扶持是必須的。在這一方面,浙江的危機應對經驗值得借鑒。在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歷程中,歷任浙江省委、省政府都十分注意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把推動中小企業發展作為黨政工作的重要任務,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千方百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傮w而言,全省中小企業發展逐月回暖,主要經濟指標回升明顯,盡管存在不確定性因素,但已基本走出最低谷。
2.企業練好內功
企業要抓緊技術創新。面對國際科技,經濟競爭的客觀規律和國內深化改革抑制通貨膨賬的客觀背景,要解決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使企業發展迅速轉移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是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境求得新的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為實現這一點,企業必須改變過去的生產經營觀念,充分認識到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最可行的辦法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吸收各方面科技力量參與技術創新。中小企業與高校進行合作,不僅可以大大提高高??萍汲晒霓D化率,更能使中小企業快速實現科技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
企業要努力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第一,完善企業用人機制,努力做到“制度留人”。首先要建立科學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其次要建立科學靈活的用工制度。為企業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鍛煉機會,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加強對企業員工的教育培訓,特別要注重對年輕員工的培養。培訓是企業給予人才的一種福利,一個不能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觀念,沒有人才發展機會的企業是很難留住人才的。人力資源是高增值性資源,它能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補償和發展。只要他們在企業工作的時間愈長,企業得到的回報就愈大。第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人才的主人翁意識。企業文化是一種凝聚力,用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美好前景來調動職工對本職工作的積極性;要注重企業精神和價值觀的培育,著重于在職工中樹立和企業“共存亡”的歸屬觀念和團隊意識,與企業同呼吸、同成長、同發展。第四,建立公正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用優厚的待遇挽留人才。
企業要加強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到了以提高素質為主的時期,信息化在提高中小企業素質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相信在政府部門引導、IT廠商支持以及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下,走入信息化大門的中小企業必將大規模普及,IT應用也將日益深化。認識不到這一點,企業的發展必然陷入困難。
企業要加強品牌建設。這次經濟危機中損失最重的就是加工業和制造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以出口為主的東南沿海加工和制造業中小型企業多數做的是貼牌生產,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實際上,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業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在經濟危機中,那些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表現出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他們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揚的發展態勢。在目前不利的市場環境下,中小企業應抓住品牌建設這一重點,努力改變企業的經營思路,加強自身實力,擺脫對貼牌訂單的過大依賴性。
三、總結
事實上,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之路除了政府的各種政策扶植之外,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應當及時轉變觀念,加強管理,解決好內部問題,以戰略性眼光重新審視市場,增強信心,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擴大市場。只有自立自強,企業才可能在危機中保存實力繼續發展。同時,也應認識到經濟危機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是企業已經開始恢復,大環境的高失業率、高通脹與經濟停滯或低增長仍舊同時存在,應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參考文獻:
[2]陳慶修: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世界500強企業積極應對經濟嚴冬,中國集體經濟,2009-5
[2]趙明曉:論中小企業強化財務管理應對經濟危機,財會研究
[3]繆青 企安達:信息化如何幫助企業應對經濟危機,電器制造,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