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是企業在既定財務戰略下,運用各種現有或潛在的財務資源,通過長期不斷地整合企業基本財務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逐漸形成的。企業要培育和提升財務核心能力必須深入分析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形成機理,在完善公司股東會、董事會與經營者之間關系的組織架構下,通過公司治理與財務核心能力的良性互動,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升財務核心能力。因而,以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為核心,在充分考慮公司治理與財務核心能力互動關系的前提下,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的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模型能比較科學評估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強弱狀況。
[ 關鍵詞 ] 公司治理 財務核心能力 評價模型 層次分析法(AHP)
財務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理論與財務管理理論結合的產物。我國十多年國有企業改革實踐證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所以,在完善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同時從財務角度加強對企業核心能力特別是財務核心能力的研究,不僅有利于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及保證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延續,而且對優化公司治理機制必將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一、公司治理與財務核心能力的內在邏輯關系
1.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的內涵、特征
企業在本質上是一個能力體系。企業能力作為企業擁有的主要資源或資產,是企業成長的一種動力機制,它包括財務能力、企業家能力、管理能力等。企業財務能力分為企業財務表現能力、企業財務活動能力和企業財務管理能力三個方面。企業的可持續創新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企業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增強,它們共同作用使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提高,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價值增長。因此,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就是指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它與公司治理密切相關:財務核心能力的形成依賴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圍繞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構建的財務核心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也反映了公司治理的內容或目標;財務核心能力和公司治理與企業的目標相一致。
鑒于此,筆者把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定義為在完善公司股東會、董事會與經營者之間關系的組織構架下,以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為中心,能體現公司治理效果并符合企業長遠目標發展的綜合能力,并認為至少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1)目標的一致性;(2)能力的綜合性;(3)能力的關聯性。在企業財務能力體系中,體現可持續基本要求的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顯然居于核心地位;(4)能力的一般性。
2.公司治理與財務核心能力的互動關系
一方面,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核心能力存在顯著的提升作用,具體而言:(1)引入戰略投資者從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角度分析,可以在制度上更好地保障資產的安全性,為企業的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提供資產保障;(2)監事會權利的加強和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制約“內部人控制”現象,從而為財務核心能力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3)重構債務結構,強化銀行債權人“相機治理機制”。該機制可以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既提高了資產的安全性,又有助于增強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4)提高員工素質、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可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最終將體現為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培育財務核心能力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作用。(1)從財務核心能力培育的戰略規劃上看,財務核心能力的培育過程涉及到公司各個部門及公司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2)從財務核心能力培育的具體措施上看,其內容相當程度上涉及到公司治理。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的生成機理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形成機理就是在公司治理的環境下,將形成企業財務核心能力諸要素建立聯系和實現組合,并作用于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使企業形成培育其財務核心能力的有機體系。財務核心能力的強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產物:財務戰略對財務能力的運用起著導向性的作用;財務資源是形成財務能力的物質基礎,財務能力是在利用財務資源基礎上形成的,同時財務能力也在不斷地合理化地配置財務資源。毋庸置疑,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僅為財務核心能力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提升了企業將財務資源轉化為財務能力及企業整合基本財務能力的效率,從而加速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生成。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生成模式就是企業在既定財務戰略指導下,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實踐中,不斷地將現有或者潛在的財務資源轉化為財務能力并將這些財務能力進行長時間的整合、提升,最終提煉出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過程,見圖1。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企業財務核心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1.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財務核心能力評價需要通過構建指標體系來實現目標。因此,指標設計的合理與否,就成為評價財務核心能力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保證財務核心能力評價結果的科學、準確、實用,在建立財務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2)可比性與實用性原則;(3)系統性原則;(4)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原則;(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6)重要性與代表性原則;(7)體現公司治理效果原則。
2.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
評價指標是財務核心能力評價的載體,財務核心能力評價指標必須充分體現財務核心能力的基本內容,由于影響財務核心能力形成的有基本財務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基本財務能力包括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表現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包括股東會治理能力、董事會治理能力、監事會治理能力、經理層治理能力和利益相關者治理能力。因而圍繞形成財務核心能力的因素結構,可建立如下圖所示的邏輯嚴密、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又相互獨立的評價指標體系。
3.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指標評價標準
對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指標評價可以分為一般意義上的指標間關系評價和針對具體企業的指標個別評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討論指標個別評價。
指標個別評價指針對具體企業采用模糊統計法來評判某指標的大小、強弱或隸屬于某一評語的程度。具體做法為:針對某一被評判企業,我們可以選擇若干個既熟悉該企業又能較好地理解企業財務能力指標涵義的人員(專家)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評價出該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各指標的強弱。具體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
4.層次分析法(AHP)與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模型的設計
財務能力作為企業能力系統的一部分存在于企業的各個領域,基本上是“隱形的”,其能力元和能力構架也是處于動態發展變化之中,因此我們采用綜合模糊評價法對企業財務核心能力進行設計。模型建立過程如下(依據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1)設F為因素集。F={F1,F2,F3,F4},其中F1={X11,X12}、F2={X21,X22,X23,X24}、F3={X31,X32,X33,X34,X35}、F4={X41,X42,X43,X44,X45},R為評語集,R={C1,C2,C3,C4}={強,較強,一般,弱}。
(2)對每個Fi(i=1, 2, 3, 4)分別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專家評分結合AHP法可以得出Xij對Fi的權重Wi(i=1, 2, 3, 4),其中W1={W11,W12}、W2={W21,W22,W23,W24}、W3={W31,W32,W33,W34,W35}、W4={W41,W42,W43,W44,W45}
另外,還可用模糊統計法得到Xij隸屬于第t個評語C t的程度Xijt,并由此構造Ri(i=1, 2, 3, 4):
這樣,可得到二級評價向量:B=N·R=[b1 b2 b3 b4],其中bt=N1·b1t∨N2·b2t∨N3·b3t∨N4·b4t
(4)評價判斷:將B= [b1 b2 b3 b4]作歸一化處理,得到Bt= [b1t b2t b3t b4t],再根據最大化隸屬原則,判斷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強弱。
(4)應用示例。運用上述綜合模糊評價方法對某企業的財務能力進行評價,有關資料及評價計算過程如下:
X層對F層的權重向量為:
F1=[F11 F12]=[0.4 0.6]
F2=[F21 F22 F23 F24]=[0.2 0.3 0.2 0.3]
F3=[F31 F32 F33 F34 F35]=[0.2 0.1 0.3 0.2 0.2]
F4=[F41 F42 F43 F44 F45]=[0.4 0.2 0.1 0.2 0.1]
F層對A層的權重向量為:
=[0.3 0.3 0.2 0.2]
因素Xij對評語集V的隸屬程度的評價矩陣為:
即該企業財務核心能力(A層)的評價矩陣為:{0.2903 0.3913 0.1304 0.1957}因此可得出如下結論:在充分考慮公司治理能力的前提下,該企業財務核心能力隸屬于R1(強)的隸屬度為29.03%;隸屬于R2(較強)的隸屬度為39.13%;隸屬于R3(一般)的隸屬度為13.04%;隸屬于R4(弱)的隸屬度為19.57%。根據最大隸屬原則,可判定該企業的財務核心能力為“較強”。
參考文獻:
[l] 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2] Barton.D.L.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3] Raffia's and Zolfo's.Determining key capabilities of a fir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ruduction Economics,2002:101-103
[4] Meyer.M. H,A.P.Lehnerd.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7:224-231
[5] Patel,Bachmann.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s Chang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