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城市開發與地產經營模式的推動,歷史商業街區的開發契合了承續傳統文化,打造旅游的發展理念,然而,這也伴隨著社會文化的更替與傳統商業文化的流逝,在當前迫切需要尊重產權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這不僅是立足于經濟基礎上的生存之道,更是社會文化真實承續的必須。
[ 關鍵詞 ] 歷史街區 商業開發 產權
隨著城市開發與地產經營模式的推動,歷史街區的開發契合了發展傳統文化,打造旅游的城市經營理念,然而當前一些城市對于歷史文脈延續的認識仍是片面的,更多的只是將建筑景觀模式與“文脈”簡單結合起來,更多的是融入看得見的“文化、傳統”的風格理念和表皮形式,吸收傳統的符號和元素。然而文脈的“文”不但是指地域的文化、人文底蘊、民俗風情,更是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記,文脈真正的載體是人與人的生活,它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同時也是發展的,鮮活的。
對于關注歷史街區發展的每個人來說都希望其既繼承了城市的文脈又能協調城市的發展。這種對于終期理想是人們在漫長的古鎮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最終目標,這其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障礙和困難,更多的來研究各種未來建設的可能性,尋找出一種科學合理和人性化的,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符合當地地域特殊性的城市發展狀態。這就要求我們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城市的物質成分和有形部分,而忽視許多復雜的因素,更多的應該是社會經濟因素。
在我國產權保護意識較國外來說還是相對較弱的,這與我國建國以來的經濟體制有著密切的聯系,計劃經濟體制的實施使一切資產都收歸國有,通過自上而下對其進行整體協調而忽視使用者。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成熟,但對于在私有利益的保護意識相對淺薄的情況下使用者的產權還是受限制的。產權意識的尊重程度的差異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產權定義為:“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該定義強調的產權是一組權利,這一組權利包括使用權(即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以各種方式使用的產權)、收益權(即在不損害他人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從權利本身或經由合同關系從別人那里獲取收益)、轉讓權(通過出租或出售把與財產有關的權利讓渡給他人)。這里的產權意識就是指產權擁有者自覺維護以上各種權利的意識。
以杭州留下古街改造為例,根據《留下印記》:上世紀30年代,留下主要經濟是茶葉生產,又由于留下地理位置為杭州西部出入咽喉,交通便利,附近的山谷都是龍井茶產區,自然成為杭州茶葉的集散地,在留下鎮后街,各路商賈紛紛到這里坐莊收貨,逐漸茶行林立,使居民老街的商店逐漸多了起來,房子都是木結構,基本上體現了留下這一帶民居風格,前為店鋪后為住宅的格局,并連接成一片。街上沒有斗拱飛檐的豪宅大院,只是清一色的住家的經商人家。我們很容易能夠感受到留下人質樸、實在的生活狀態。留下的生活狀態造就了這樣的商業混合居住的可能,這是一個自發的、個體的,自由的交換空間,是賴以生存的一種狀態。然而近年來政府對留下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通過修繕傳統建筑,完善基礎設施,展現和恢復市民的市井生活,如布置親水步道、平臺、橋頭,希望再現歷史風貌。政府在這里投資了幾個億的資金,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資金投入,體現了政府對留下古鎮復蘇的高度重視。的確古鎮又變新了,白墻、黑瓦、木門,雕花,從視覺效果上來說我們的確有看到了幾十年前的古鎮的身影,但卻不斷聽到了居民反映各種生活的不便。在顯而易見被重塑的古鎮的外表下,居民感受到的是一點冷漠與生硬,或者說是熟悉的陌生環境。原因之一,規劃建設者沒有考慮到居民的需要,忽視了他們對生活居住環境改善的權利,只是簡單的進行表面的粉飾,不加優化的復原原有建筑空間,甚至在某些地方想當然的進行整修,使其盡量與設計者印象中的古鎮靠近。不僅如此,在留下將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就明顯更加困惑,導致這條古街長時間找不到發展的定位,其街區的居住和商業特征也不容易被社會認知。
第二個案例是杭州新開發的中山中路。對于歷史街區而言,由于擔心歷史建筑被破壞,居民往往無法改造,然而政府在改造過程中卻過于專注在歷史風貌上,我們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旅游者的印象,那些近代建筑群的造型元素、大量充斥的街頭文化雕塑。然而最可寶貴的近代承續至今的商業市井生活態卻近乎突然消逝了,市政府以復原南宋歷史風貌為主要目標,但是中山中路卻以近代延續的發展狀態而留存在大眾的記憶里,改造后老街的居民大多搬遷,原有服務于平民大眾的老店老鋪子反而不見了,現存的大多全是外來品牌商戶,也有甚至與本地文化毫不相干的移植性的歷史品牌,我們不僅完全看不到真實歷史的痕跡,也看不到其真實的發展脈絡,甚至只能從書本中感知這條古街的歷史了。
我們可以將我們的規劃圖做的非常漂亮,但這未必能最終得到理想,急功近利的追求只能是烏托邦式的城市幻想。城市的建設者和設計者對城市未來的發展都抱有美好的藍圖式的意愿,出于對文脈的保護、對城市化建設的發展、對經濟建設的進步,對商業空間的升級置換,然而對于產權與文化的關系并沒有足夠的認識,而這也許是最為重要的。沒有產權保護也就喪失了主體,缺失了自發自覺的發展動力和能量,充其量只是一種文化贗品。
參考文獻:
(英)約翰#8226;伊特韋爾(John Eatwell)等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