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注和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每一所高校必須實施的重要課題,學生就業問題直接關系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筆者運用文獻資料、調查訪問、邏輯分析等社會學研究方法,從金融危機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沖擊這一角度出發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進而探討高校教育發展、素質教育等問題。
[ 關鍵詞 ] 金融危機 大學生 就業沖擊
最新一輪金融危機始于2008年,來勢之猛、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們新一代大學生從未經歷過災難性事件。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從金融危機中漸漸復蘇,在強烈的沖擊后我們應該認真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金融危機為什么會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我們高等教育的出路在哪?要化解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沖擊,就必須從勞動力市場和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層次矛盾入手,設計戰略性就業調控政策。不斷調整優化自身結構,提高抗沖擊的能力,做到又快有好的發展,避免新的金融危機對我們造成大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沖擊
1.金融危機使大學生需求數量減少。金融危機通過降低產出量來壓縮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勞動力的需求。據統計,2008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回落至9%,出現了近幾年來的首次個位數增長率,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跌落至6.1%。經濟加速下滑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使得中國調整后的失業率攀升至歷史高點。
形勢的變化會對各類勞動力產生影響,但對大學生的影響更嚴重,因為大學生就業屬于新增就業范疇,而周期性失業所沖擊的主要對象就是新增就業。當經濟不景氣時,企業出于對各類人力資源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分析,首先考慮減少新雇員的招聘量,然后再考慮解雇現有雇員。因此新增勞動力是周期性失業的第一波沖擊對象。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很多企業都凍結了招聘計劃,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在金融危機的后期,經濟復蘇時用工需求數量大幅增加,諸多企業開始大批招聘人員,2009年下半年及2010年前四個月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形勢好轉也驗證了這一點。
2.金融危機使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根據馬丁#8226;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理論,高等教育是應產業發展需要而生的,在專業設置上必須與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相對應。
我國目前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構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這種產業格局要求高校輸出大量的生產領域的技術型人才,而高校提供得更多的是服務領域的管理型人才。大量的農民工充當第二產業工人,占據了大學生的崗位;致使大學生在就業時就趨向服務領域的管理者。這種錯位造成了大學生就業中“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的結構性矛盾。眾所周知,金融危機對金融、房地產、貿易等產業的創擊程度要遠遠大于其他產業,社會對這些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也會急速下滑。另一方面,企業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也會率先精簡管理類崗位。因此,高校對于將來從事第二產業相關行業的專業不應該降低招生人數。
3.金融危機使大學生的就業工資預期下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工資預期下降這一問題比較嚴重,有調查顯示,在2002年之前大學生工資預期比實際工資至少高30%,這通常被概括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罪魁禍首。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會自動矯正工資預期。最近一項調查數據表明,近來隨著就業形勢的低迷,大學生對首份工作的工資預期不斷降低。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高校加強大學生就業的對策
1.政策指導方面。高校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化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科學就業觀,加強國情與艱苦創業精神相結合,教育和引導廣大畢業生,堅定樹立科學的、務實的事業觀和奮斗觀。要有知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在現實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最能發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2.教育教學方面。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專門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對職業的知識、性質、特點、發展前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及市場需求等應有全面的了解;要幫助畢業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心理承受力、合適的職業類型等,逾越自己條件或對自己缺乏信心都會使擇業失敗。
教育中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學生方面。市場經濟的需要和發展的趨勢只能使競爭越趨普遍和激烈,優勝劣汰,誰也回避不了,必須使個人適應這個要求。市場經濟中,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適應性強,需求量大,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導畢業生要以這些人才的標準加強學習和鍛煉,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行為準則,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金融危機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
教訓是慘痛的,但在痛苦之余,我們必須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一些啟示。
1.學科專業建設要考慮社會需求。大學是專業教育,盡管每個人將來從事的不一定就是大學所學的專業,但專業對多數人今后的人生道路影響巨大,而且走出學門的第一步求職往往要求專業對口,所以學科專業建設是提高就業率的源頭。
2.加強素質教育。未來時代的發展,那些具備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再學習能力、競爭能力、合作能力,既博又專、文理兼顧的復合型人才必然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大綱的修訂、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作適當的調整體現素質教育。
3.加強職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創新與建設。學校應加強職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創新,進一步探索實習管理、就業指導的新模式,密切校企關系,加強與勞動力、人才市場相關部門的聯系,探索“訂單式”培養的途徑,拓寬就業渠道。
要健全就業管理制度,畢業生就業工作管理制度、就業工作安全制度、就業工作獎懲制度等;加強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就業信息庫。進一步規范畢業生就業信息管理,不斷完善待就業登記制度并進行跟蹤調查。
參考文獻:
[1]慕麗娜: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和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04
[2]余潔: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 ,20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