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集體林區主要存在產權不明確所導致的糾紛多、歷史檔案管理不健全、林轉讓不規范等主要問題。為了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能夠更加順利推行,必須正視改革中業已存在的實際困難,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
[ 關鍵詞 ] 集體林權制度 改革 產權流轉
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各地都進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通過不斷加強和改進對集體林改革已經取得的初步成果,建立了“產權清晰、職責分工明確、權利主體落實、利益保障確保、林權流轉規范、服務監督有效“現代林業產權制度。但集體林權制度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在完善政策、改進服務、規范管理、逐步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
一、集體林區當前主要存在問題
1.對森林的產權不明確導致的糾紛較多
由于某些歷史原因,集體林權區域內的山權產權不是很明確,從而導致了林區的經營業務主體無法落實、林權的轉讓不規范以及林權收益不合理分配等方面問題。目前,有的地方自留山、承包山普遍情況是“有證無山”,“有山無證”,“證山內容不匹配”,“邊界不明”等問題,林權管理模式仍處于一種原始、落后的狀態之中。隨著林業經濟不斷發展,建設和開發森林資源、旅游業的發展繁榮,國家、集體和個人越來越多開展各種需要占用林地的項目,由此帶來了林地、樹木等所有權糾紛的問題,而且這類糾紛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林權檔案記錄管理不健全
我們地區經歷了森林的所有權的多次變更,林權檔案記錄管理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是,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員的變動頻繁,人手不夠,管理措施不規范,管理技術還處于落后水平,使得林權檔案記錄管理難以滿足實際需要。若在權屬糾紛案件中沒有檔案記錄可查,導致判斷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3.林權轉讓行為不規范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和產權交易市場,林權轉讓無法進入交易平臺進行交易,而是保持了以往傳統的交易模式。這就使得不透明的暗箱操作行為、私下交易行為時有發生,很可能造成所有者的經濟損失,甚至讓涉林犯罪行為有可乘之機。
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際困難
1. 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信息原始文件
林區劃界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為了保質、保量完成這項工作,每一個工作人員應具體較高的職業修養、專業技術和身體素質。然而,重新對林區劃界工作任務繁重,林業專業技術人才少,造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順利進展受到影響。如前所述,林權檔案記錄不健,很難找到原有基礎數據,更難找到以前業務的經手工作人員。這也是林權制度改革中一個突出的實際困難。
2.難覓專業評估機構
在林權的改革進程中,森林土地的資產價值、生態價值應由一個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否則將無法對森林土地做出公平合理的價值判斷。由于專業評估機構難覓蹤跡,將嚴重影響到集體林權改革的順利開展。
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舉措
林權制度改革是圍繞林地權益對林地林木資產的權益相關方的一次重大調整與改革。可以說,這是一次對林權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全面而系統改革。其中涉及到對森林資源管理、林業投資融資、服務管理社會化和林業技術創新等其他方面,并且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
1.森林資源管理改革
森林資源是林業、林業生態建設、林業經濟發展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林權改革后,出于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目的,必將要解決森林管理與經營主體數量多與林木采伐指標分配間的矛盾,避免非法伐木、毀林和亂收亂購其他非法行為。為了確保林權改革的順利進行,加強和改善現有森林資源管理是擺在改革事業面前的第一個的問題。新型的森林資源管理機制,應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及開發利用建立長效機制。作為一種性質特殊的自然資源,森林資源產出的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外,還具有生態的屬性。當人們在對森林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還要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對資源加以保護。也就是說,森林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要兩者兼顧,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增加森林資源總量,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才是今后的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的基本原則。
2.規范森林資源流轉,建立流轉平臺
要建立林地林木的市場機制建立流轉監管機制逐步代替政府干預,實現森林資源的競標拍賣;建立林業產權交易中心,實現跨區域性的森林資源交易。對資源評估問題組建森林資源評估機構,著力解決好森林資源評估資質問題培育一批森林資源評估師;出臺相關森林資源流轉法律法規。
3.投融資體制改革
開展以林權證抵押貸款為主要內容的林業投融資改革建立和完善相關體制和制度,采取有效對策來改革和完善我國林業投融資體制,從根本上解決林業建設和發展的資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林業投融資新模式:林權證直接抵押貸款、政府貸款、農戶聯保貸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企業資產抵押貸款。
4.建立完善林權制度改革配套體系
一方面要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林權管理機制,做好林權確權、林權登記、轉讓交易、森林資產評估、林業科技法律信息咨詢林權轉讓等中心,面向基層,服務林農,為今后林木林地產權流轉、實現林業的規模經營提供中介服務;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監督機制規范林木林地產權流轉,引導林農組建新型的林業經濟實體,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林業產業集聚,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參考文獻:
劉國成,任迎新,包卓-:東北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初探[J].中國林業經濟,2007(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