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融資的發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要明確民間融資的地位,即民間融資是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金融體系效率提高的關鍵,是推進金融市場化的主要力量,它為整個金融體系注入了市場因素和競爭因素;其次,將民間融資納入到金融監管體系中,使其成為主體融資形式的補充;最后,要加強政府對民間融資的管理。
[ 關鍵詞 ] 民間融資 發展 策略
我國的民間融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在不同方面、不同地區是有差異的。合理的民間融資活動,要將其納入到國家的金融監管范圍內,要使其合法化,用以補充主體融資的不足,促進農村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合理不合法的、以服務地下經濟為目的的黑色融資機構應堅決取締,以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保障國家的金融穩定與安全,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和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一、明確我國民間融資的地位
民間融資要獲得健康發展,首先就要理清其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過去,民間融資沒有得到法律的確認,對它的定位一直是灰色的,因而,經常面臨被取締的風險。而通過我們的分析,民間融資是市場化改革內生的一種制度安排。作為一種內在的規則,它的具體實現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甚至消亡,但是這種制度本身是不會消亡的。民間融資在我國金融體系中應該占據重要的地位。
1.民間融資是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
作為健全的金融體系結構,應當能夠做到滲透、服務到各個層次的實體經濟主體、各所有制的企業。只要這些實體經濟主體具有發展潛力,符合金融服務的需求,就應該能獲得主體融資機構的資金支持。然而,我們的國有金融體系主要向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傾斜,對改革開放后出現的大量民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滲透不夠。這表明我國缺少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體系結構失衡。民間融資作為聯結民間資金和民營企業的中介,它的出現既引導了民間資金的合理流向,又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務,是一個健全和完善的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民間融資是金融體系效率提高的關鍵
一種制度結構是否有效率,依存于一定的產權結構形式,即市場主體產權形式的多元化和產權的可交易性。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要提高效率,關鍵不在于直接改變國有金融機構的產權結構,也不在于孤立地推行市場化經營機制,而在于建立多種金融產權形式。通過不同產權的競爭、談判、重新界定產權邊界,促使整體金融效率提高。民間融資的出現,打破了國有金融的壟斷地位,促進了金融產權競爭。國有金融面對強有力的競爭,也不得不在服務方式、服務品種、經營管理方式、內部運行機制等方面做出變革:在金融產品定價方式上一改過去的僵化的模式,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在服務方面,延長了金融服務時間,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務方式以方便顧客的需要,還開發了許多新的金融品種以吸引顧客;在行業內部,改變了收入分配機制和獎勵機制,真正實現工效掛鉤,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制,此外還改變了財務管理方式,在內部核算方面更具靈活性。民間融資的出現與活躍,提高了金融體系的工作效率。
3.民間融資是推進金融市場化的主要力量
首先,民間融資以其獨特、靈活、多樣的方式,廣開融資門路,聚集了大筆資金,為民營企業融通了資金,緩解了市場上資金供不應求的矛盾;其次,民間融資有著更靈活的定價機制,由于游離于主體金融控制之外,民間融資的利率變動少有人為的干預和政策調節的因素,基本上由市場供求決定;再次,由于民間融資從一開始就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而且還受到制度歧視,這種制度環境反倒使其形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求資金平衡”的現代企業理念,在經營過程中以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為原則,實現了社會資金的優化配置。
4.民間融資為整個金融體系注入了市場因素和競爭因素
目前,我國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要求非常強烈。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也希望能夠從銀行業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民營企業要進一步上規模、上檔次,就必須走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融合的道路。企業家們認為,現在成立完全有民營資本構成的民營銀行的主要障礙是在市場準入方面的政策限制。
二、正確處理民間融資發展與銀行監管的關系
中國的民間融資從地下走向公開是大勢所趨。200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山西、陜西、四川、貴州四省進行的“小額非政府(NGO)信貸”試點,成為政府為民間融資“正名”的標志。NGO這種公益性的民間融資組織的出現,為民間融資的合法化生存和發展開了好頭。
1.開放民間融資的市場準入
民間融資的多樣性是由市場經濟發展對主體金融的需求差異所決定的,民間融資本身就是一個市場,優勝劣汰規律同樣是一個基本的法則。當它不能夠適應市場需要時,自然就會被淘汰,浙江民間融資形式的演變可以說明這一點。從市場類型看,民間融資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政府金融管理當局只要掌握好民間融資的市場準入規則就可以了。
根據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精神,民間融資的治理應該遵循“堵疏結合”的原則,具體表現為:一是對民間自由借貸、合會等有利于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的民間融資形式予以法律層面上的承認,通過立法的形式給以確定,使之合法化、公開化,并對其進行監管;二是對銀背、錢莊、抬會、非法集資以及私人銀行等擾亂金融秩序的民間融資形式予以堅決打擊,并對人民群眾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的風險意識;三是開放民間融資市場準入,允許一部分民營銀行的建立;四是引導民間資本,使其參與公有制形式的改造。
2.把民間融資機構納入中央銀行的監管體系
構建民間金融制度本身包含著對民間融資的監管。我國過去只是把國有銀行納入正規的監管系統,對民間融資則讓其自生自滅,或者一出問題,就對其進行清理、整頓或取締。世界上的大多數銀行都是民營的,而它們能夠健康地發展,重大原因之一是它們被納入政府對其進行監管的體系之中。我國的民間融資既然事實上在從事金融業務,就應該將其納入中央銀行的監管體系。但是監管不是簡單的取締,取締實際上是逃避監管的責任。對民間融資的監管應重視事前的審慎防范,而不是事后的處罰。監管機構應及時掌握民間融資的形式、規模和影響,做到“心中有數”,待時機成熟時再出臺適當政策。
(1)建立、完善監測系統,定期采集有關數據,做好風險提示。
(2)制定、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大法律宣傳力度,盡可能讓民間知曉民間融資的風險性。盡快出臺《民間融資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讓民間融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使民間融資為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3)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成立信用中介管理公司,為之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詢和保護。
(4)鑒于民間融資的民間性質,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之外,尤其要重視行業自律以及市場約束的補充與配合。同時也要注意,加強監管并不意味著政府直接控制、經營,民間融資仍須由民間經營,否則其優勢將不復存在。
民間融資作為自然契約,不是靠法律或國家的強制力來控制風險,而是靠內在的運行機制和特殊信任來約束個體風險。民間合會、企業金融互助會等融資形式都是在小范圍群體內部進行的金融交易。在以各種“源緣”聯系而形成的借貸契約中,信用風險可以降低至零,因為各經濟主體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信用規則深入人心。
三、解決好政府的角色定位問題
民間融資的發展有賴于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就決定了要發展我國的民間融資,就要解決好政府的角色定位問題或者說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1.政府角色定位的兩種政策取向
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貫穿于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各個階段和各個領域,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政策取向:一種取向強調政府干預,認為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仍然可以通過直接干預和產業政策等工具,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增強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種意見經常援引日本、韓國及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政府干預的例證,暗含的一種主張是政府至少部分取代市場。另一種取向則強調主要或盡可能多地使市場發揮作用。政府作用依然重要,但主要體現在培育、完善和維護有效率的市場環境上。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強調政府干預的趨向容易被接受。盡管我們一直強調削弱政府經濟管理的權限,放松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與干預,使經濟運行進一步市場化,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法治基礎,政府往往變成無限的、無效的政府。而法治下的政府在經濟領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所當為、為所必為,是一個有限的、有效的政府,也只有這樣的政府,才能有一個好的現代市場經濟。
2.加強政府對民間融資的管理
在民間融資市場,存在大量信息和外部性相關的市場缺陷,這就為政府介入奠定了基礎。但過多的政府介入又抑制了金融效率和經濟增長。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政府角色定位,保證政府的介入行為是有限的、有效的。民間融資作為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果,一方面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主體金融未及的地方充分發揮了其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它是一種自發的、非正式的融資形式,在法律不健全和真正的信用觀念尚未建立起來時往往鎖定在不規范、低效率的狀態。因而,政府對民間融資要有正確的態度,不僅僅看到民間融資分散、隱蔽、交易無序導致的巨大風險,更要看到民間融資這種形式存在的合理性。相應的,政府的角色應定位于為民間融資發展提供一個穩定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其在公平、寬松的市場環境下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民間融資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種體制外的資金融通活動,在我國國有金融機構不愿意涉及或沒有涉及的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由于民間融資的隱蔽性、盲目性和松散性,決定了規范、發展我國的民間融資,要有賴于良好的外部環境,包括明確民間融資的地位、有效的市場監管制度、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只有公開的、合法的、有效的民間融資才能為金融創新積累經驗,才能為我國金融業對內開放奠定基礎,才能成為主體金融有益的補充,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協調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云:《中國市場化改革中民間金融問題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程蕾:《民間金融實證研究一以溫州為例》,《財貿經濟》,2004年第 2期,第39頁
[3]鄧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樊綱:《發展民間金融與金融體制改革》,《上海金融》,2000年9期,第4頁
[5]韓文亮:《中國地方性銀行效率分析》,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6]胡一荊:《民間金融與地方經濟發展溫州融資模式的啟示》,《南方經濟》,2003年第3期,第62頁
[7]胡金林:王長征,《論轉軌時期的市場缺失與政府越位》,《江漢論壇》,1998年第8期,第83頁
[8]胡蕓:《論中國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抑制的效應》,《經濟評論》,2003年第3期,第88頁
[9]黃金老:《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10]姜顯:《金融深化與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第13頁
[11]姜旭朝:《中國民間金融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江曙霞:《中國“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江其務:《民營金融市場準入問題研究》,《華南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第3頁
[14]江曙霞、秦國樓:《現代民間金融的政策與思考》,《決策借鑒》,2000年第8期,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