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后勤事業是伴隨著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建立和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社會化改革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向前推進的。同時,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的進程和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借鑒和學習高等大學的后勤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而形成的。因此探討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發展階段就必然要從高等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歷程說起。
[ 關鍵詞 ] 高職院校 后勤社會化 發展階段
近些年,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在吸收借鑒高等院校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不少高職院校在后勤產業模式方面己經邁出了關鍵性的步伐。例如許多高職院校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后勤服務、經營工作,在高職院校后勤服務中建立起有序競爭的市場機制,一些規模較小的高職院校則取消了自己的后勤服務部門,全面向社會開放后勤服務市場,利用社會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后勤;一些新建的高職院校不再自辦后勤,全面采取社會化的后勤服務方式;不少高職院校的后勤服務實體已注冊為獨立企業法人,有的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這些重大突破改變了原先由高職院校直接管理、全包統管的后勤管理體制。實現了后勤的經營與服務人員、操作運行系統成建制地與高職院校行政管理系統相剝離。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以產業化或半產業化方式進行管理和運作,引入了競爭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加強了成本核算,初步形成后勤實體和服務集團在競爭中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內部經營管理體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回顧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經歷的歷史進程,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一、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邏輯進程
可以概括為:以產業化為先導,企業化為核心,集約化為手段,集團化為目標。逐步實現高職院校后勤服務的現代化。一方面積累資本,為高職院校后勤部門營造機制,另一方面從內部體制上實行企業化管理。從而使高職院校后勤服務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進而形成高職院校后勤服務的共同市場,在此基礎上形成容納高職院校后勤服務市場和高職院校后勤企業的高職院校后勤服務集團。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公司化改造是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的優選模式、趨向模式。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以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以公司制企業為主要形態,并以產權明晰、責權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面向市場并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實體。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的趨向模式應建立在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
二、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組織進程
在組織體系方面,分清政企間的職責,打破條塊間的割裂,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專業化協作組織,建立后勤企業服務的各種平臺,建立行業組織和以區域為中心的集約化后勤集團。政府機構以宏觀為主,以戰略為主,以協調為主,以服務為主;保障平臺以計劃為主,以監控為主,以選擇為主,以職業化為主,以合縱連橫為主;后勤企業以社會化為主、以專業化為主,以群體化為主,以規范化為主。形成一個廣泛的綜合性教育保障體系網絡。在經濟調節體系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將各種社會資源、人、財、物等生產要素通過群體化的涉教企業,按市場化的原則配置在各種需求的產品、勞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上,以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總調節和分層次調節相結合。
三、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模式進程
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基礎的差異,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實現形式和途徑有所差異,形成了多種模式,它們各有特點,在不同時間范疇,不同地域都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給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模式選擇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1.事業型管理體制、企業化運作模式
該模式是后勤社會化改革初期,最容易采取的過渡模式。它有利于高職院校后勤原有的事業化體系向企業化過渡,有利于高職院校后勤自身系統經濟基礎的積累和發展。這種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后勤隸屬于高職院校的事業型管理體制,從屬、依附于高職院校,在宏觀上是高職院校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微觀上,是按照企業化方式運行,按照有約束、有指導、有范圍、有程度的模擬市場規律開展經營服務。該模式的不足在于:屬一體兩制,在體制上未完全剝離,具有改革的不完全性,具體表現在服務市場、成本核算、專業化生產和市場服務等四個方面不完全。其弊端在于:由于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產權不明晰,僅僅形成甲乙方服務關系,不能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2.事業企業相分離模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后勤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部分高職院校后勤具備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經濟基礎和市場空間,往往采取后勤從學校整體分離的做法。由于高職院校規模、所在地域、后勤專業化市場設施的齊全程度不同,在將后勤系統成建制地從學校分離出來時,往往是分階段、按部門、先局部后全部地分布實施。在目前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的主要存在形態是:企業化集團、股份制公司。基本特征表現為:高職院校后勤完全從事業管理體制中分離出來,建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和自我完善的體系,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完全社會化。該模式的不足:經營范圍多局限于學校內部,沒有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降低服務成本和提高規模效益的目的。
3.社會化服務模式
部分新建高職院校(校區)或經濟實力較強的學校采取該模式。該模式采取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基于一定的互惠條件,合作投入或經營高職院校后勤。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學生公寓、體育場館等設施的建設上。通常做法是由學校提供場地及各種優惠條件,社會企業提供資金投入,為學校服務,同時由高職院校通過收費等經營手段逐步收回投資方的投入,并稍有回報。其基本特征表現為:高職院校本身不擁有后勤服務系統,其主要后勤任務完全由社會承擔。該模式的不足在于:受高職院校原有后勤系統、高職院校經濟實力和當地社會第三產業發展程度等因素影響,實用性不強。
4.后勤服務集團模式
由于高職院校后勤市場存在需求的統一性,客觀要求在后勤企業化過程中,通過組建符合經濟規律、體現高職院校產權特征和符合后勤組織演變要求的多元產權實體,把單獨的經營管理向系統的協調管理轉變,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法人性質的高職院校后勤服務企業締結成為一個聯合體。基本特征:集團總體不是一個法人,不具有公司制企業那樣單一法人的經濟實體地位;具有多層次的組織機構,一般通過資本、服務、技術、生產、價格等因素在縱向或橫向上形成一體化的聯結紐帶。
總體來說,高職院校開展后勤社會化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后勤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了后勤服務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提高了服務質量,更好的發揮了后勤的基礎保障作用。通過社會化改革,在國家沒有增加投入,且后勤人員不斷精簡的情況下,仍然滿足了高職院校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后勤服務廣度和深度拓展的需求,有效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辦學效益的提高,緩解了擴招所引起的生活設施緊缺的矛盾。有效地發揮了后勤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通過有償服務和各類經營活動,增收節支,彌補了經費的不足,減輕了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夏光榮:高職高專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模式及其選擇初探[J].鎮江高專學報,2005年04期
[2]楊德勝 朱甜甜:淺探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優化[J].經濟師,2007年03期
[3]董長勝: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4]何繼業: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生產力研究,2007年第09期
[5]倪生:高校后勤社會化與管理體制改革初探. 華章, 2009年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