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在建國初期曾宣布中國是一個既無外債也無內債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伴隨著經濟體制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機制已漸變為當今中國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其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相機抉擇中決定著明天中國經濟的走向,而這樣的國情勢必將公債政策重新推上了經濟舞臺的中心,它如何與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一同在市場中發揮積極作用無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本文僅以投資為切入點,對其組合政策效應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 關鍵詞 ] 公債政策 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投資
一、公債概述
公債是指國家為了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還本的債務憑證。廣義的公債是指公共部門債務,包括政府、公共企業和公共事業三大組成部分,本文中研究的公債僅指狹義的公債,即政府部門債務。根據不同的標準,公債可以被細化為不同種類,由于公債的發行方是國家政府部門,使得公債相較其他有價憑證具備安全性高、流通性強、收益穩定、免稅待遇等特點,也正因為它的獨特性,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調節積累與消費,促進兩者比例關系合理化; 調節投資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節金融市場、維持經濟穩定;調節社會總需求,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的平衡。
二、公債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關系
1.三大政策關系圖示:
財政部 中央銀行
↓ ↓
財政政策 → 公債政策 ← 貨幣政策
↙ ↓ ↘ ↙ ↓ ↘
稅收政策 財政支出 彌補赤字 公開市場業務 貼現率 存款準備金率
2.公債政策與財政政策
1993年起,我國把公債收入和還本付息支出分別從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中單列出來,這也宣告著公債發行收入已不局限是一種財政收入形式,財政政策與公債政策間隸屬關系也逐漸減弱,二者在相互協調中各司其職,財政政策的運行結果影響公債政策的制定和運作,反之亦然。
3.公債政策與貨幣政策
公債從本質上講,同股票、商業票據相比,有相似之處,即它們都是金融商品,具有廣泛的金融市場參與性,由于公債的特殊屬性,其發行、流通以及償還階段直接影響著金融市場上貨幣供應量以及利率的變動,進而影響中央銀行對于宏觀貨幣政策的整體制定及把握。
三、公債政策、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對投資的影響
1.公債對于公共投資及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
公債對于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資的增長作用顯而易見,其相較于其它金融產品來說,發行前一般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往往針對具體生產性項目或事件,如為建設三峽發行的公債。近年來,伴隨著人民收入的提高,大眾對于公共品、自然環境等要求也呈現出攀升趨勢,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無疑成為今天政府的首要任務,而公共投資的增加促進了就業,從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政府通過發行公債,帶動各類投資達公債總額的5倍,創造就業崗位750萬個,增加了人均收入,進而帶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2003-2008年國債投資對當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79%、0.74%、0.68%、0.83%、2.08%以及0.44%,從中也可以看出,其對當前中國發展的巨大影響。
2.公債對于私人投資的影響
公債的發行對于公共設施的建設作用顯著,而對于私人投資的影響卻爭議不斷,一般來說,公債對于私人投資具有擠出效應的看法一直居于主導地位。
①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在IS—LM的分析框架中,由于擴張財政政策的實行,使IS曲線向右上移動,使均衡利率上升,上升的利率抑制了私人投資而存在的政府支出擠占私人投資的問題。國債的發放,其擠出效應具體指國債的增發將導致政府借款的增加,使民間可貸資金供給減少,擠占了社會資源中非政府安排的投資。此種投資方式不是在市場機制下進行資源配置,會損害市場經濟的效率。
②公債政策與財政政策
公債的發行往往會相應增加對應某一階段的財政收入,實則是“寅吃卯糧”,但相比較加大稅負來說,國民往往更傾向于前者,因為公債具有隱蔽性和代際性,所以,有學者將公債作為是稅收的一種替代,可以用來彌補赤字,增加國家收入,甚至有些國家借債過日子,典型代表就是美國,此外,冰島、希臘等國也因為債務問題而導致國家破產。從根本來說,發行公債在短期來講與稅收具有類似的功能,甚至可以在同期降低稅負,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但就長期來說,其弱點就會暴露出來。
③公債政策與金融市場
公債的利率往往被視為金融市場利率的標桿,因此公債的發行必然抬高了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引起債券等的價格下跌,從而提高了民間部門的生產成本,相對降低了民間部門的投資收益率,資本邊際效率未能相應提高,民間部門的投資意愿會受到抑制,導致投資規模的縮減。國債規模的不可持續擴張直接結果是對民間投資的“擠出”。同時,國債發行額越大,需要的資金就越多,因此會和企業債市場爭奪資金,企業債市場和公債市場的利差上升,企業債市場的資金被擠出,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投資減少。此外,在債券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往往是短期的資金,因此國債發行的期限越長,越不容易產生擠出效應。
當然,對于公債對于私人投資的影響,還有其它的看法,如“擠入效應”或中性論,但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僅以分析其負面影響為主。
四、對公債政策、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協調發展的建議
1.明確公債投資方向
公債投資結構應按照公共財政原則進行調整,未來國債投資的重點應服從公共財政建設要求,由經濟建設領域轉向公共服務領域,尤其應向政府公共服務“缺位”或“不到位”以及問題較突出的領域傾斜,如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衛生、教育、科技和生態環境等。
2.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揮貨幣政策對國債政策的配合作用
貨幣政策應為國債政策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使國債政策適應、促進以市場為基礎的配置資源機制的形成,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建立在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由金融部門通過自身經營機制的轉變、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加,避免和化解金融風險。同時,金融體制改革應盡快解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問題,如果這些企業繼續不能得到融資支持,那么國債政策永遠也不可能產生汲水的作用,最終會導致計劃機制的強化。此外,還要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使利率真正成為引導居民投資、消費的信號。
3.建立健全公債流通市場體系
建立一個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公債流通性需要的,兼有價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和證券中介機構柜臺交易的、集中與分散并舉的市場體系是公債市場的必然走向。當前,公債市場既要滿足機構投資者頻繁大宗的公債交易,并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也要重視個人等小額投資者的公債交易需要。 此外,積極發展證券中介機構,盡快建立公債二級市場的穩定機制,開發二級市場風險防范手段,主要是建立和發展公債期貨市場以及回購市場,擴大公債二級市場外延,充實二級市場自我循環機制,為公債持有者提供有效的外部風險調整手段,減輕現貨市場壓力。
4.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率
政府當務之急是加大對國債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審計和監督力度,提高國債融資項目的投資收益;并且實現國債項目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大膽地鼓勵、引導私人資本等配套資金的積極參與,只要不是事關國家安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投資項目,都可以對民營資本敞開大門。只有這樣,國債融資才會刺激私人投資并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國債項目的投資收益,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五、小結
總體來說,政府投資應起帶動性的作用,不能也不應替代或擠占民間投資的空間。事實表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財政投資的力度和速度,對阻止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和緩解其它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后續政策的實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且,政府投資基本上控制在基礎性設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對其它競爭性領域有帶動作用的產業等領域,整體拉動效果明顯。然而,中國當前仍存在許多制度上的不完善,三大政策的協調仍需要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 高奎明.《公債效應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6
[2] 王玉華、劉英杰.《我國公債政策的效用與未來走向》(A).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4,(4):19-21
[3] 師壯飛.《當前我國公債政策方向選擇》(B). 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9,(5):7-11
[4] 雷曜、張翔.《利率角度來看我國國債發行的擠出效應》(A).金融發展研究,2009,(4)
[5] 孫立東.《我國公債政策的協調問題》(A).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