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就業工作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但是教育部出臺相關政策,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數目。我們從現狀入手,分析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總體狀況、影響就業因素的深層原因,找出適合的方式和策略,促進研究生就業。
[ 關鍵詞 ] 專業學位 研究生 就業
以某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數據為例進行說明。(見表一)
我國自1991年開始實行專業學位教育制度以來,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和建設, 專業學位教育發展迅速, 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應該說,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已經趨向成熟,它的存在也給研究生就業開辟了很多新的渠道。醫學院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更有其自己的特點,也就是“術業有專攻”:既為更加強調專業性,注重臨床技能的培養;在每個學科以及專業研究領域里要求劃分的極其精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高就業率正是其自身的特點所造成的。
其實現代醫學研究的學術性和應用性區別并沒有想象中得大。這次國家擴招5萬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主要是對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的調整,標志著教育開始轉向應用職業性的教育。從某種角度說,這會沖擊我們的教育理念,過去書本式的教育模式要變化了,要適應社會變革的需求。當然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走向高端,越來越復雜,跟過去那種價值單一、職業單一的社會不一樣,我們現在開始價值多元,職業多元,交往更復雜,更趨向深入,更趨向專業。這樣對各樣專業的需求也非常高,包括其他學科比如法律、工商、行政管理,我們社會的職業化需求程度越來越高,那么相應的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的技能也應越來越高。伴隨著職業化,相應的職業規范執業技能也在加強,那種所謂通才式的人越來越少,純粹著重于素養的人才也越來越少。
一、醫學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高就業率的根本原因
1.學習工作中的自我評估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評估,包括對自我的評估和對未來職業的評估。研究生在分析各種因素對自己不利影響的同時,需要看到自己的優勢。一方面,研究生必須對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特長等因素進行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要注意揚長避短,此時職業指導教師,就在學生學習期間幫助研究生進行了科學的評估。性格、興趣與職業都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到研究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所以職業指導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選擇未來的職業方向,還要指導他們如何為將來的工作培養能力
2.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錨的前移問題
職業錨理論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施恩教授領導的專門研究小組提出的,是對該學院畢業生的職業生涯進行長期研究而形成的。所謂職業錨(career anchor)是指職業生涯主線或主導價值趨向,也就是當一個人不得不作出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原則性東西,是人們職業選擇和發展所圍繞的中心。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一般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著共性,但也存在著差異。
3.研究生指導教師的作用
研究生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在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主要因為他熟悉了解研究生,與研究生接觸最多,知道他們的學習科研情況、自身習慣、性格能力傾向,還能了解研究生的就業理想以及擇業期望等,指導研究生就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具備學術、行業優勢,導師在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領域——同時也是其指導的研究生學習研究的領域,往往有著一定的學術地位、社會資源、口碑效應和人脈關系。他們已經受到同行業用人單位的認同和尊重,這種認同和尊重將對其指導研究生就業產生積極直接的有效影響。
二、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保持專業學位碩士就業優勢
在社會需求與自身特點相結合的情況下,更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以一名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經歷為例:該名同學在校期間攻讀專業學位,熟練掌握了一項國內較先進臨床技術。他預想進入經濟發達城市就業,但面試過的單位都不缺乏相關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指導教師對其進行輔導,建議到中小型城市就業,最后他選擇在原籍地區的單位應聘并被聘用。結果為其所在單位帶來技術革新和可觀的物質收入。在原籍工作也減輕了個人的精神壓力,保持非常健康充實的生活工作狀態。所以要使研究生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當研究生畢業面臨人生的再次選擇時,應拋開盲目的狂妄和自負,正確認識自己,以一種平常心承認自己的不足,同時又不失應有的自信,要表現出舍我其誰的自信感和沖動,天生我材必有用,沉默不是金,要學會積極推銷自己,讓別人知道你的成果,張揚就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使畢業生掌握就業相關政策,謹慎擇業確定自己的定位,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和崗位,但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連基本的就業政策和戶口政策都不清楚,求職準備意識淡漠、消極的等待思想嚴重,違約事件頻頻發生的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高校應針對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切實改善研究生的就業狀況。
參考文獻:
[1]萬軍民.新時期研究生就業的環境支撐體系探析[J]. 《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9(8):43-44.
[2]李寶元.現代組織學習型人力資源開發全鑒[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