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起,智慧地球、物聯網、RFID等幾個概念在中國談的非常火熱,物聯網利用射頻自動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使物品和服務功能都發生了質的飛躍,這些新的功能將給使用者帶來進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這些功能的新興行業。本文首先簡要論述了物聯網的概念和作用;然后闡述了物聯網與物流信息化的關系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些問題;最后提出了對物聯網時代的設想。
[關鍵詞]物流 物流信息技術 物聯網 射頻識別技術
21世紀是進入信息化的新時代,智慧城市、4G通訊技術、低碳技術、物聯網、3D顯示、增強顯示技術(AR)、云計算、人用疫苗技術、電機系統節能、可燃冰開采技術,成為2010年影響中國的十大技術。作為十大技術之一的物聯網技術自然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由工信部電子標簽標準工作組、資源共享協同服務標準工作組,以及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同倡導、發起的中國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召開籌備會議,旨在整合國內物聯網相關標準化資源,聯合產業各方共同開展物聯網技術的研究,積極推進物聯網標準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國發展需求的物聯網技術標準,為政府部門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決策提供全面的技術和標準化服務支撐,將圍繞物聯網發展需求,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兼容相結合的標準戰略,加快推進物聯網國家標準體系的建設和相關國家標準的制定,同時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以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目前中國與德國、美國、韓國一起,成為物聯網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廣東、江蘇、上海等地已有局部建設,已應用于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環境監測、節能減排、交通監管等領域。
一、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提出的,英文名稱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可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延伸和擴展的一種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這里的“物”要滿足以下條件才能夠被納入“物聯網”的范圍:①要有相應信息的接收器;②要有數據傳輸通路;③要有一定的存儲功能;④要有CPU;⑤要有操作系統;⑥要有專門的應用程序;⑦要有數據發送器;⑧遵循物聯網的通信協議;⑨在世界網絡中有可被識別的唯一編號。
二、物聯網的作用
1.技術領域的應用。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樓宇、路燈監控、智能交通水質監測、智能消防、物流管理、政府工作、環境保護、公共安全、資產管理軍械管理、工業監測、食品藥品管理、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食品溯源和情報搜集等諸多領域。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的效率,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帶動所有的傳統產業部門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并將推動國家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發展模式從粗放型發展轉向集約型發展。
2.物流行業中的應用。物流行業不僅是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其中一個,也是信息化及物聯網應用的重要領域。它的信息化和綜合化的物流管理、流程監控不僅能為企業帶來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控制等效益,也從整體上提高了企業以及相關領域的信息化水平,從而達到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目的。
三、物聯網與物流信息化的關系
物流信息技術是指運用于物流各環節中的信息技術。根據物流的功能以及特點,物流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分類編碼技術、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RFID)、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
物聯網有四個關鍵性的應用技術: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傳感器,智能嵌入技術以及納米技術。射頻識別(RFID)技術是物聯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也是目前比較先進的一種非接觸識別技術。以簡單RFID系統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筑一個由大量聯網的閱讀器和無數移動的標簽組成的,比Internet更為龐大的物聯網成為RFID技術發展的趨勢。
物聯網產業在我國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RFID技術與應用已有5、6年的時間了。而RFID正是能夠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簽中存儲著規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數據通信網絡把它們自動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作為物聯網的核心基礎之一,RFID產業能否健康發展將直接關系到物聯網建設的成敗。
物聯網作為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在自身形成一個廣泛延伸的產業的同時,將對多行業多領域信息化產生深遠影響,物聯網與物流信息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帶來的問題
物聯網的產生與發展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安全問題:企業商業機密、國家機密不被泄漏。
2.隱私問題:追蹤和定位某個特定用戶或物品,從而獲得相關的隱私信息,勢必會使個人的隱私問題受到侵犯。
3.商業模式:物聯網商用模式有待完善。
4.物聯網的政策和法規:需要國家制定出適合這個行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保證行業的正常發展。
5.技術標準的統一與協調: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如果各行其是,那結果是災難的,大量的小而破的專用網,相互無法連通,不能進行聯網,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業模式,也不能降低研發成本。因此,盡快統一技術標準,形成一個管理機制,這是物聯網馬上就要面對問題。
6.管理平臺的形成:物聯網的價值在于網,而不在于物。傳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不能進行管理和整合,那這個網絡就沒有意義。因此,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龐大的,綜合的業務管理平臺,把各種傳感信息進行收集,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進行有指向性的傳輸,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7.安全體系的建立與形成:傳感技術其他人也能進行感知,比如產品的競爭對手,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安全問題解決不好,有一天可能有價值的物聯網會成為給競爭對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臺,那么它的價值就會大大的打折扣,也不會有企業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8.應用的開發:物聯網的價值不是一個可傳感的網絡,而是必須各個行業參與進來進行應用,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應用,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這些必須根據行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有價值的開發。
五、結論
人們正走向“物聯網時代”。根據人們對物聯網的設想,可以描繪出一幅“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如果將物聯網應用在物流領域內,同樣會產生驚人的效果,例如一家物流公司應用了物聯網系統的貨車,當裝載超重時,汽車會自動告訴你超載了,并且超載多少,但空間還有剩余,告訴你輕重貨怎樣搭配;當搬運人員卸貨時,一只貨物包裝可能會大叫“你扔疼我了”;當司機在和別人扯閑話,貨車會裝作老板的聲音怒吼“笨蛋,該發車了!”。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現代物流報,2010年3月16日
[2]www.baidu.com
[3]陸光耀: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4]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物流領域條碼技術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