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其作為市場經濟的正版“叢林法則”,背負著維護我國經濟理性發展的重擔。本文則根據反壟斷法第八章附則——第五十五條對行使知識產權行為的規定,從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核心價值目標的一致性入手,分析規制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必然性,提出在執法機構、訴訟主體資格、司法審查等方面的立法建議,以完善我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制度。
[ 關鍵詞 ] 反壟斷法 規制 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濫用
一、 緒論
當今世界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和諧健康的競爭環境與知識、科技同等重要。為了與積極的世界經濟大環境相呼應,我國終于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并將知識產權權利濫用行為納入規制范圍。
二、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核心價值目標的一致性
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反壟斷法其核心價值目標在于,確保競爭機制在相關市場發揮作用,從而提高市場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知識產權作為各國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授予和保護特定知識產品的創造主體在一定期限的專有權,從而鼓勵制度和技術創新,促進社會進步。由此可見 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在價值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三、 反壟斷法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認定與規制
1.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認定標準
所謂知識產權濫用,是指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在行使其權利時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或者正當的界限,導致對該權利的不正當利用,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反壟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
根據權利濫用構成理論和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制實踐,可將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構成大致界定為以下四個方面:(1)行為主體為正當權利擁有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若不存在正當權利而損害他人,則屬侵權行為而非權利濫用;(2)主觀上行為人有損害他人或社會利益的故意;(3)客觀上采取了不適時或不正當地限制交易、不公正的交易等不正當行使行為;(4)行為人的行為損害了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
2.規制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必然性
無論是為了維護國內自由公平的競爭秩序,還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我國都必須要建立知識產權濫用反壟斷限制的法律制度。
另外,反壟斷法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譽為“經濟憲法”,各國反壟斷法通過對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的集中規制,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我國自反壟斷法通過以來就把知識產權濫用納入規制范圍,體現了反壟斷法通過維護有效競爭,使得社會個體的知識產權行使行為不致破壞社會整體利益和實質公平。如今,知識產權濫用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一種必然。
四、完善我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律制度
1.執法機構
徒法不足以自行,競爭執法機構對反壟斷法的實施至關重要,對知識產權領域內的反壟斷行為規制更是如此。由于知識產權合法壟斷與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之間的界限難以厘清,對知識產權領域內限制競爭行為的合理原則分析就增加了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因此建立專業化的競爭執法機構是克服反壟斷法不確定性的途徑之一。反壟斷法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較多地體現了一國的競爭政策,容易受到國家產業政策和政治需要的影響。這對執法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壟斷和限制競爭的判斷不僅需要對法律精神的領悟,而且需要經濟學的分析,這更要求建立一個高度權威性的機構,由一批高素質的專家執法,才能與之相適應。因此,成立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執法機構,規定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是我國反壟斷立法必須明確的。
2.訴訟主體資格
針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提起的訴訟主要有兩類,在普通民事訴訟中,被控侵犯知識產權的一方可以以知識產權濫用作為抗辯向法院提起反訴。此時,被控方擁有提起反壟斷訴訟的主體資格。此外,知識產權濫用的主管機關可以根據反壟斷法和相關行政規章,以國家公平競爭秩序維護者的身份向涉嫌進行壟斷的市場主體提起反壟斷訴訟,追究其經濟責任乃至刑事責任。顯然后一種主體在提起反壟斷訴訟時具有職權性、主動性的特點,應當成為我國未來提起知識產權反壟斷訴訟的主導力量。
3.司法審查制度
各國的反壟斷執法體系,都賦予反壟斷執法機構極大的執法權,美國、日本等國的反壟斷法執法機關都有準立法權、準司法權以及強有力的行政權,并保證反壟斷執法機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同時,各國也對反壟斷執法行為設計了司法審查制度,以保證反壟斷執法機關不濫用權力,從而以司法權制衡行政權。我國在完善競爭法對濫用商業秘密權的控制時也應建立司法審查制度,可以在省級法院設立競爭法庭,對反壟斷案件進行管轄。在審理具體案件時,由與案件所涉產業部門、學科歸屬有關的委員提出專業意見,保證在處理具體案件時能充分考慮到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因素。另外,“競爭能否得到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因限制競爭的行為而受到侵害的第二者利益的保護”,因此,應當借鑒美國的做法,在反壟斷案中允許私人訴訟,對于反壟斷案中受害人的民事與行政損害可以向法院請求賠償。
五、結論
我政府一直倡導并實施“建設創新型知識國家”的宏偉計劃。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并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的大背景下,反壟斷法的頒布對知識產權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制定專門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制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知識產權行使的反壟斷法指導方針》,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若干年的反壟斷實踐經驗,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知識產權行使的反壟斷法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