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物權法》首次將“應收賬款”納入可出質的財產權利之一,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操作規則》。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的建立,為我國近900萬戶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商業銀行的授信擔保方式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可能,但現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仍不盡完善,存在缺陷、不足甚至沖突。本文對現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的完善和改進有所啟發。
關鍵詞: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7-007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7.17
一、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的建立及意義
2007年10月1日,我國《物權法》正式實施,該法首次將“應收賬款”納入了可以出質的財產權利之一。該法第228條規定“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信貸征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應收賬款質押法定登記機構的地位。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并發布了《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7]第4號,以下簡稱“登記辦法”)及《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操作規則》(以下簡稱“操作規則”)等規范性文件,同步建立了依托互聯網的應收賬款質押電子登記系統并上線運行。截止2008年12月末,該系統累計接受質押登記43247筆,查詢59675筆,出具查詢證明13982筆。已登記的應收賬款擔保貸款合同金額超過2.7萬億元,其中在該系統登記的中小企業約占79%,從銀行獲得融資金額約為9361億元①。
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的建立,不僅盤活了企業應收賬款的財產價值,也為國內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特別是為我國近900萬戶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②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商業銀行的授信擔保方式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可能。我國《物權法》突破了以往擔保法律制度的限制,從法律上確認應收賬款質押的合法地位,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但從商業銀行兩年多的信貸實踐來看,我國現行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仍然不盡完善,存在制度本身的缺陷與不足,有必要結合兩年來信貸實踐進行總結、分析和探討,以進一步完善現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
二、現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的缺陷分析
由于我國《物權法》對應收賬款質押這一新型的財產權利擔保制度僅作了原則性規定,沒有配套的制度和輔助措施。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登記辦法》及《操作規則》作為程序性規范,效力層級較低。應收賬款質押因涉及多方利害關系和多重權利沖突,需要復雜的制度設計,而現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顯然存在“先天不足”,容易給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的開展帶來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應收賬款的概念及類型范圍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
“應收賬款”原是會計學的概念,主要針對現有金錢債權而言的。《物權法》將應收賬款列入了可以質押的權利之一,但對應收賬款的概念及類型范圍并未作出立法說明或法律解釋。根據我國《立法法》第42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直屬部門無權解釋法律。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登記辦法》對應收賬款定義和種類范圍的規定,其法律效力層級較低,能否得到立法機關和司法部門的確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收費權”是否應當納入應收賬款質押種類,以及哪些類型的收費權可以納入應收賬款范疇存在較大的爭議。《登記辦法》僅明確了公路、橋梁隧道、渡口等不動產收費權可以出質,對實踐中運用較多需求較大的景區(公園)門票收費權、基礎設施項目收費權、高校學生宿舍收費權、醫院收費權等是否可以納入應收賬款范圍用于質押,目前仍有較大爭議。
(二)現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自身的缺陷與不足
一是存在重復質押登記的法律風險。按照《登記辦法》第5條規定,在同一應收賬款上設立多個質權的,質權人按照登記的先后順序取得質權并按照次序行使質權。但《物權法》第228條規定,出質后的應收賬款未經質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按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權利也不得質押”物權法理論,應收賬款在出質后未經質權人同意也不得再出質,否則質押合同無效,即使已經辦理了出質登記,出質登記也不具有法律效力[1]。由于應收賬款無規范的名稱,缺乏特定化出質的統一規則,容易被改頭換面后重復用于質押,增加債權人的風險識別難度,并影響質權人對出質標的的選擇和偏好度[2]。二是法律規定應收賬款質押需登記公示,而應收賬款轉讓則不需登記公示。盡管我國《物權法》規定應收賬款出質后不得轉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除外),但對應收賬款設立質權后再被轉讓于善意第三人時,如何解決善意第三人和質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缺乏相應規則。三是按《登記辦法》和《操作規則》規定,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僅需由質權人單方在登記系統中作具體或概括性描述,信貸征信機構(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不進行實質審查,對應收賬款的真實性、有效性、準確性和權利瑕疵在所不問,使質權人面臨著擔保物權實現受阻的風險,既增加了質權人前期調查成本,也使物權登記缺乏應有的公信力①。四是《物權法》規定的收費權質押登記機構與《物權法》施行前的相關規定相沖突時,缺乏相應的解決機制。如《國務院關于收費公路項目貸款擔保問題的批復》(國函[1999]28號)規定,公路建設項目法人可以收費公路的收費權質押方式向國內銀行申請貸款,公路收費權的登記部門是地市級以上地方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而《物權法》規定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機構為信貸征信機構。
(三)《登記辦法》規定與擔保物權法律制度的沖突問題
根據物權法原理,擔保物權作為一種從權利系依附于主債權而存在,沒有固定的存續期限。但《登記辦法》第12條規定:“質權人自行確定登記期限,登記期限以年計算,最長不得超過5年,期限屆滿登記失效。”該辦法第13條規定:“在登記期限屆滿前90日內,質權人可以申請展期。質權人可以多次展期,每次展期不得超過5年。”上述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以及《物權法》第177條對導致擔保物權消滅的情形規定相抵觸。這不僅給法律適用帶來困難,在司法實踐中也使應收賬款質權是否隨著登記失效而消滅變得不明確。依照“物權法定”原則,設立物權和消滅物權只能由法律規定,《登記辦法》作為部門規章不能規定物權的消滅期限。因此,《登記辦法》第12條規定不具有消滅應收賬款質權的效力。
三、完善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制度的若干建議
(一)從法律上嚴格界定應收賬款的概念與種類范圍
由于《物權法》未對應收賬款概念的內涵和種類范圍進行明確,盡管《登記辦法》已對應收賬款的概念與種類范圍做出了規定,但作為部門規章,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效力層次上都不能作為權威法律依據。因此有必要從法律層面上明確界定應收賬款的法律內涵,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法律解釋的形式進行明確。至于應收賬款的種類范圍(外延),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進行明確。同時建議在現有《登記辦法》對應收賬款概念和種類范圍規定的基礎上做擴大解釋,將更多的擔保品種②納入登記范圍,而不僅局限于銷售、出租以及提供服務合同產生的債權。只要是具有可轉讓性的金錢債權,均可以考慮納入應收賬款質押范圍,或者將依法可以轉讓的其他金錢債權作為兜底條款[3]。尤其需要確認實踐中各種名目的收費權的歸屬,明確可以納入應收賬款質押范疇的收費權種類,以滿足企業融資實踐的需要。
(二)進一步完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的公示規則
一是要防止制度漏洞被濫用,進一步規范細化登記內容。由于現行《登記辦法》對應收賬款登記內容的規定相對簡單,無法使出質的應收賬款特定化,為防范重復質押給質權人帶來識別難度大的風險,建議進一步規范并細化登記內容,如增加應收賬款債務人的相關信息,在“質押財產描述附件”中需提供(現有或未來的)金錢債權存在的法律依據、債權金額、債權效力證明文件等內容。特別是現行《登記辦法》將“未來的金錢債權及其產生的收益”的應收賬款也納入了質押標的,對于此類基于有基礎法律關系但尚未發生的應收賬款,在系統登記時往往只能對其進行概括性描述,缺乏特定化的統一規則,更需要通過細化登記內容來達到使出質的應收賬款特定化的目的。二是應明確權利沖突解決規則。由于應收賬款是不以證券化形式為表征的付款請求權,缺乏物的有形性和獨占性,質權人與利害關系人之間容易產生權利沖突,因此有必要確定質權人與利害關系人之間發生權利沖突時的解決規則。比如建立應收賬款轉讓在征信系統中的登記制度,增加應收賬款受讓人在交易前登錄征信系統查詢擬轉讓應收賬款權利瑕疵的審慎義務,對應收賬款轉讓未作登記的,應明確規定由受讓人承擔不能對抗質權人和已登記其他受讓人的不利后果。三是明確質押登記對第三人代位權的行使具有對抗效力,登記后第三人無權對已出質應收賬款行使代位權。
(三)明確應收賬款登記制度沖突的適用規則
一是應廢止現行《登記辦法》第12條、第13條關于質押登記期限及期限屆滿質押登記失效的相關規定。二是對收費權類應收賬款的質押登記,要在全面梳理分散于各類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中有關質押登記規定的基礎上,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廢止在其他部門登記設立質權的規定。針對收費權類應收賬款的特殊性,建議出質后應在該收費權的行政許可或特許經營部門進行備案或登記,并明確該備案或登記僅為出質人和質權人的附隨義務,不影響質權的設立[2]。三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形式明確《物權法》施行前后對公路等收費權質押登記機構相沖突的解決機制。根據“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物權法》施行前公路收費權已在地市級以上地方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登記的,應認定為有效。《物權法》施行后以公路收費權出質的,質權自信貸征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為防止在不同登記部門登記可能導致重復質押問題,對公路收費權原已在地市級以上地方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辦理質押登記的,在《物權法》施行后應在信貸征信機構重新辦理出質登記手續。
(四)依法明確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的法律效力
理論上,應收賬款出質后,出質人不再享有對應收賬款的受領權,不得接受債務人的清償。應收賬款的出質登記,因其具備公開性和可自由查詢,符合物權上的公示要求,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對應收賬款的債務人并不一定發生效力,債務人并無義務在清償前查詢應收賬款出質登記情況。為防范債務人因不知應收賬款出質的事實,向出質人履行義務而導致質權消滅的風險,應規定由出質人或者質權人將應收賬款出質的事實通知債務人,否則對債務人不生效力。債務人在收到通知后仍向出質人履行義務的,對質權人不生效力,質權人仍有權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
參考文獻:
[1]曹士兵.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338.
[2]趙萬一,余文焱.應收賬款質押法律問題[J].法學,2009(9).
[3]劉萍.應收賬款擔保融資創新與監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①據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發布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登記情況”,截止2009年12月末,該系統累計接受登記128267筆,查詢176532筆。
②由于中小企業風險大、信譽差、財務財務制度不透明、缺乏有效抵押品、貸款難于管理等綜合原因,使其融資問題成為世界性難題。據估算,我國中小企業大約有16萬億的資產由于受到法律限制,不能用于擔保生成信貸資金,而中小企業資產價值的70%以上是應收賬款和存貨。
①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屬于質權的成立要件,未經登記,債權人不能取得質權。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對當事人出質的應收賬款的真實性、有效性不負審查之責。曹士兵博士認為,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性質上屬于形式登記,不具有公信力,但由于該出質登記具備公開性a,可以實現自由查詢,故該登記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②如個人理財產品收益權、對政府的收益權、委托建設項目收益權、學生學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