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治療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患者97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5例,根據病情需要適當應用降血壓、降血糖及抗血小板等常規治療,血脂異常者采用飲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類降脂藥物。治療組52例,給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普羅布考250mg,2次/d。同時根據需要予以其他正規降壓、抗血小板、降糖治療,療程6個月。觀察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以及TC、TG、LDL-C和HDL-C的變化。結果 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治療組對頸動脈IMT、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TC、TG、HDL-C及LDL-C的改善均較常規治療組明顯(P<0.05)。聯合治療組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可有效消退狹窄性頸動脈粥樣斑塊,降低血脂。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 普羅布考; 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
[中圖分類號] R6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147-02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動脈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其發生、發展與血脂異常密切相關。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是指狹窄小于70%,無需支架介入治療。降低TC、TG、LDL-C和升高HDL-C的水平有助于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1]。我院神經內科2007年2月~2009年5月應用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治療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52例,并觀察其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頸動脈斑塊面積及血脂變化,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對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神經內科2007年2月~2009年5月門診及住院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97例。按數字表隨機法分為兩組:治療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69.4歲;頸動脈超聲:硬斑14例,軟斑20例,混合斑18例;52例均有血脂異常,其中高血壓病13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23例,腦梗死7例。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54~83歲,平均年齡68.8歲;頸動脈超聲:硬斑12例,軟斑17例,混合斑16例;45例均有血脂異常,其中高血壓病12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7例,腦梗死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原發病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根據病情需要適當應用降血壓、降血糖及抗血小板等常規治療,血脂異常者采用飲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類降脂藥物。治療組給予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輝瑞制藥有限公司)20mg,1次/d,普羅布考(商品名:之樂,山東齊魯制藥有限公司)250mg,2次/d。同時根據需要予以其他正規降壓、抗血小板、降糖治療。療程6個月。
1.3 頸動脈超聲
采用FHILIPS SONOS 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雙側頸動脈進行檢查,由同一醫生操作測量CA-IMT:患者取仰臥位,測定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下方1cm和頸內動脈顱外段各兩處CA-IMT,計算其平均值為CA-IMT值;檢查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斑塊位置、大小、形態。動脈內膜增厚的定義為:1.0mm≤局部IMT≤1.2mm;動脈硬化斑塊的定義為:IMT≥1.2mm;斑塊根據超聲檢查特征分為硬斑、軟斑及混合型[2]。斑塊回聲增強且伴有聲影為硬斑;斑塊回聲為等回聲或弱回聲,其后不伴有聲影為軟斑;混合型為斑塊內強弱回聲不等,伴有部分回聲,形態不規則,表面粗糙或呈“火山口”型。
1.4 血脂檢測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時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6mL檢測血脂。采用美國雅培ALCYON-3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上海申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治療前后進行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治療期間隨時觀察并記錄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χ±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IMT及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治療組頸動脈IMT及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顯著減小(P<0.01),對照組治療后頸動脈IMT及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有所增加,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兩組患者血脂變化的比較如表2。治療組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消化道不良反應4例,1例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再次復查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不穩定斑塊的脫落及血栓的形成將直接導致缺血性腦卒中事件的發生。研究表明[3],70%~79%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系由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穩定性頸動脈斑塊不易破裂導致腦缺血癥狀,即使有單純的輕中度頸動脈狹窄也多為良性;而不穩定性斑塊即使不引起嚴重狹窄,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腦梗死或血管性癡呆。
阿托伐他汀是一種組織選擇性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HMF CoA)還原酶抑制劑,可競爭性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而使細胞內膽固醇減少,并反饋調節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活力,促進血漿低密度脂蛋白清除,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2,4]。同時,除調降血脂外,阿托伐他汀還有諸多非降脂作用,如能明顯降低CRP的含量和改善內皮功能等抗炎作用,可以預防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并對已形成的斑塊可增強其穩定性。普羅布考片可降低膽固醇并升高HDL-C水平,同時通過其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抑制致炎因子及致動脈粥樣硬化因子的基因表達和自由基介導的炎癥,改善內皮功能從而抑制泡沫細胞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縮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目的[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IMT及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顯著減小(P<0.01);TC、TG、LDL-C水平顯著降低(P<0.01),HDL-C水平顯著升高(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頸動脈IMT及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有所增加,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血脂水平無明顯改變,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肝功能損害及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等嚴重不良反應,說明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治療狹窄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安全有效的,耐受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Reid JA,Wolsley C,Lau LL,et al. The Effects of pravastatinon on intima media thickness of the carotid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cholesterol[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5,30:464-468.
[2] 馬敏芳,尚偉民. 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刊,2008,35(10):47-48.
[3] 王杏儒,崔玉紅,趙明哲.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纖維蛋白原濃度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J]. 疑難病雜志,2007,6(8):485-486.
[4] 劉俊艷,沈宏銳. 阿托伐他汀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分子機制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14(2):99-101.
[5] 王晏文. 普羅布考對頸動脈內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 藥物與臨床,2007,4(19):55.
(收稿日期:2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