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對腦血栓患者疾病恢復的效果。方法 20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100例和試驗組100例。試驗組給予舒適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種患者平均住院天數(shù)。結果 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日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P<0.005)。結論 在腦血栓患者住院臥床期間采用舒適護理可明顯減少患者的住院日數(shù),降低住院費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舒適護理; 腦血栓; 住院; 臥床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61-02
腦血栓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患者多伴有語言、活動等能力的喪失,住院治療期間因長期臥床易使患者產(chǎn)生焦慮、抑郁,并增加壓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生理、心理、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是健康生活的最高境界[1]。舒適護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本文對腦血栓患者臥床期間應用舒適護理對防止患者發(fā)生焦慮、抑郁、并發(fā)癥的護理效果進行研究以幫助患者在治療期間減輕痛苦,最大可能地獲得舒適,同時達到減少并發(fā)癥的目的。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2月~2009年10月間我院認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試驗組,每組各100例,對試驗組采用舒適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2 舒適護理措施
2.1 環(huán)境舒適
在患者住院期間盡量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安全、清潔、舒適、溫濕度適宜的環(huán)境,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尤其是對長期臥床患者的床位保持清潔、整齊、干燥。
2.2 體位舒適
護士應與醫(yī)生積極配合,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協(xié)助患者盡量采取舒適的體位,如平臥位、側臥位等。
2.3 治療舒適
在輸液治療時盡量選擇質量好的血管,在進行護理操作時,除以輕柔的手法、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體貼周到的服務為患者提供基本的舒適護理外,還應在護理技術應用、創(chuàng)新研究中注重舒適效果的評價。
2.4 心理舒適
要求護士有一種系統(tǒng)化的科學工作方法,以護理程序為框架,視患者為一個心理社會整體,護士應利用工作間歇和治療過程中與患者進行交流,幫助患者分析病情,勸解患者,對有焦慮情緒的患者可誘導其宣泄,使其情緒穩(wěn)定,糾正其負向情緒。
2.5 社會舒適護理
在開導患者的同時也要向其家屬、親朋、同事做好思想工作,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以增強患者的信心,減輕其不愉快的程度,達到最佳舒適。
3 結果
腦血栓患者住院臥床期間采用舒適護理,其生理、心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無一例壓瘡發(fā)生。住院時間由24~29d縮短為18.2ld,患者倍感舒適,減少了住院時間,降低了住院費用。結果見表1。
4 討論
腦血栓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癱瘓,口眼歪斜,語言障礙,部分患者吞咽困難。由于患者住院期間多需臥床,生活不能自理,1周內(nèi)部分患者癥狀進行性加重,大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緊張、焦慮、入睡困難等。必須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否則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加快,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追求生活上的舒適,更注重于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舒適。1989年,臺灣蕭豐富先生提出了“蕭氏舒適護理模式”,認為護理人員應以患者舒適為考慮重點。它是一種整體化的、創(chuàng)造型的有效護理模式[2]。舒適環(huán)境的管理是重要的護理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休息環(huán)境,保證空氣新鮮,環(huán)境清潔,溫濕度適宜,床單位整潔,光線柔和,安靜舒適。鼓勵患者多與人交談,多聽音樂,禁止在患者面前談論起比較敏感的事情;將性格開朗的患者安排在大病室,鼓勵患者之間互相交流、談心。應用此方法,本組病例緊張、焦慮、入睡困難者明顯減少。體位舒適護理方面,患者在床上采取主動臥位,這樣可減少強迫體位給患者帶來的軀體不適及緊張、焦慮情緒。治療舒適護理方面,各項治療與護理是通過護理操作來完成的。舒展大方、干凈利落、和諧有序的操作不僅給人一種安全感、信任感,更給人一種舒適的美感。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盡量體現(xiàn)美學原則,操作規(guī)范,技術嫻熟,嚴格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這對于患者減輕緊張、焦慮的情緒,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著重要意義。心理舒適護理方面,從接受病人住院開始,就要根據(jù)個體心理狀況的不同而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及時做好病人心理護理及采取適當?shù)念A防措施,滿足患者內(nèi)在心靈性的需要,以解除患者的各種壓力及不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情緒,使心理和藥物治療達到最佳結合,以促進疾病的康復。舒適的結果不在于溝通,而在于心靈之間的共鳴,以護士的心去感受和體驗患者的心,通過護理活動,幫助他們實現(xiàn)目的,達到愿望。社會舒適護理方面,患者住院臥床期間,特別是生活無法自理的患者,最希望得到家人及親朋好友的支持。經(jīng)濟問題、預后問題、隱私問題帶來的痛苦及擔心、焦慮、憂傷、失望等情緒籠罩著患者。與患者交談并探尋原因,引導家屬多關心、照顧患者,使他們認識到身體健康是家庭和事業(yè)的根本,從而增強信心,減輕不愉快的程度,樂于接受治療,并達到舒適的感受。舒適護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間緊張、焦慮、入睡困難者明顯減少,壓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平均住院日數(shù)減少,降低了患者在住院期間費用支出,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護理勞動強度也隨之減輕,而且安全性較好,無不良影響,故是一種安全可靠、效果明顯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宏. 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15.
[2] 李亞靜,王素婷,李慧芳. 舒適護理理論的臨床研究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2004,6(1):68-69.
(收稿日期: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