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觀察近期國內外發表的雜志,對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給予分析、探討。結合國內外學者的見解進行總結,其發病機制為頸或上胸椎的肌痙攣或炎癥、關節增生、椎體不穩、關節紊亂、脊柱側凸、先天畸形、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寰樞關節半脫位等等病因刺激頸交感神經;其診斷為頸交感神經刺激或受累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并且與頸或上胸椎體征或病因相關者稱之為交感型頸椎病;其治療方法為以保守治療為主,手術治療為輔。該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且癥狀多、體征少、病因復雜、容易反復發作,通過歸納、分析、總結,希望為醫生提高療效,為患者帶來福音。
[關鍵詞] 交感型頸椎病; 推拿; 小針刀; 骶管沖擊; 牽引; 神經阻滯; 頸椎不穩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17-02
交感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且癥狀多、體征少、病因復雜、容易反復發作。觀察近期國內外發表的雜志,對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給予歸納、分析、總結,希望為醫生提高療效,為患者帶來福音。
1 發病機制
早在1926年,Barre曾推測,由于頸椎關節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可引起眩暈、頭痛、頸痛等癥狀群;1928年,Barre的學生劉永純對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的癥狀作了詳細的敘述,故今仍有人把交感型頸椎病稱為巴-劉(Barre-Lieon)氏癥狀群。Chen XQ[1]認為頸椎間盤退變、外傷、炎癥、肌張力失衡所導致的頸椎不穩定,可引起局部異常的機械性刺激和椎間關節創傷性的炎癥刺激,引發交感神經癥狀。吳華榮[2]認為頸椎不穩不是唯一因素,還與頸椎管大小、骨贅形成、椎間盤突出及脊髓對缺血的耐力有關。鄭思競[3]等認為頸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在胸髓(T1-6)節段的灰質側角的中間帶外側核,發出節前纖維,在交感干內上升至頸部,在頸部椎旁神經節換元,節后纖維分布到脊神經、動脈及所支配的臟器。因此杜建明[4]認為只要在頸交感干走向通路中的任何刺激或受累都可以產生相關癥狀;即頸或上胸椎的肌痙攣或炎癥、關節增生、椎體不穩、關節紊亂、脊柱側凸、先天畸形、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寰樞關節半脫位等等均可成為交感型頸椎病病因,并劃分為椎管內和椎管外兩大病因。
2 臨床表現
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和抑制兩大類,且以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比較多見,主要包括以下6點。①頸背部癥狀:頸、肩、背部酸脹或疼痛、頸枕部脹痛。②頭部:頭痛、偏頭痛、頭脹、頭暈、頭昏。③五官科癥狀:耳聾、耳鳴、耳脹、耳痛、聽力下降、鼻腔疼痛或異樣感、口干、舌麻、咽燥、咽部異物感、視物模糊、眼脹、眼痛、眼眶脹痛。④神經內科癥狀:記憶力減退、近事遺忘、共濟失調、嘔吐或干嘔、惡心、睡眠差、四肢發麻、行走不穩。⑤心血管科癥狀:局部或上半身汗多、高血壓、低血壓、血壓不穩、心慌、胸悶、四肢發涼、發木、一側面部感覺異常(熱、脹、麻)。⑥其他:呃逆、月經異常、怕冷、怕熱、胃腸功能紊亂、二便異常(無規律)。
3 診斷
1992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5]診斷交感型頸椎病標準: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為主,排除其他系統臟器病理改變(5分);多有頸椎退變,包括頸椎不穩,伴有神經根癥狀;頸交感神經封閉或高位硬膜外封閉能使癥狀減輕或消失(1分);壓頭試驗癥狀加重,牽引癥狀減輕(2分)。總分6分以上即可診斷。杜建明[6]則診斷定義為:頸交感神經刺激或受累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并且與頸或上胸椎體征或病因相關者稱之為交感型頸椎病。
4 治療
交感型頸椎病病因復雜,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寰樞關節半脫位、頸或上胸椎的肌痙攣或炎癥、關節增生、關節紊亂、脊柱旋轉側彎、先天畸形等病因多采用保守治療,目前臨床報道手術治療多為頸椎不穩或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治療方法回顧總結如下。
4.1 手術治療
李淳德[7]、吳廣森[8]等采用手術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通常采用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重建頸椎的穩定,解除頸椎不穩病因,從而解除或減輕交感型頸椎病的癥狀,其主要針對頸椎不穩或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筆者認為對頸椎不穩或伴有椎間盤突出者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
4.2 推拿治療
劉培太[9]認為解除頸周肌肉的痙攣有助于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按摩能消除肌肉疲勞和痙攣,恢復其正常的張力、彈性和耐力,進而重建頸椎的穩定;杜建明[10]認為手法調整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較好的療效,可能與調整或平衡交感神經的作用有關。姜淑云[11]認為推拿手法可以改善頸椎節段的穩定性,減少頸椎節段的異常活動,進一步遏制頸椎的退變,從而改善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4.3 小針刀治療
姚新苗[12]、杜建明[4]等認為小針刀治療可使椎管外肌肉、筋膜、關節囊、韌帶達到松解,局部病變組織得到減張,促進無菌性炎癥的消退,最終可恢復正常組織功能,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
4.4 骶管沖擊治療
杜建明[4.6]等用骶管沖擊治療交感型頸椎病。骶管沖擊治療可使藥液充盈于整個椎管及相應的椎間孔中,使其中的頸交感神經得到充分的浸潤,從而使頸胸椎管內病因所產生的癥狀得到恢復或改善。骶管沖擊治療的目的一是使藥液在加壓狀態下能夠充分抵達病灶處,特別是卡壓的病灶處,發揮其藥效作用;另一目的是多數患者在骶管沖擊治療過程中即出現交感神經癥狀,起到即時驗證療效的作用,同時也為診斷起到印證的作用。骶管沖擊治療較硬膜外封閉更為安全、便于醫生操作,且藥液作用部位廣泛,符合交感神經分布廣泛的特點。
4.5 牽引治療
牽引以恢復頸椎生理弧度和患者舒適相結合為原則。坐位或仰臥位枕頜套牽引均可,有條件的情況下,以仰臥位枕頜套牽引為佳;其次牽引角度以恢復頸椎生理弧度為目的,但是對于頸椎不穩者,應以改善頸椎內外平衡為前提,并且根據病情需要調整枕頭的高度,讓患者處于舒適角度為原則,否則會加重臨床癥狀;第三,牽引重量以4~6kg為宜,牽引時間每次20~30min,每日1~2次;第四,牽引若有連續數次不適反應則應暫停或停止牽引。劉琳[13]、杜建明[10]等報道頸椎牽引可有效改善頸項肌的痙攣,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從而改變椎間盤、小關節、韌帶的異常應力環境,促進組織炎癥的吸收,減輕神經的刺激癥狀,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4.6 神經阻滯
星狀神經節阻滯、頸交感神經封閉、高位硬膜外封閉或藥物灌注治療交感型頸椎病,臨床已有諸多報道,療效得到肯定,甚至被絕大多數臨床醫生認為是即刻診斷交感型頸椎病的可靠方法。
4.7 其他
趙建強[14]認為針灸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王慶來[15]用中藥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療效滿意;司馬蕾[16]以受體拮抗劑酚妥拉明治療交感型頸椎病;另外,還有電腦中頻、毫米波等方法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報道。
5 討論
交感型頸椎病表現為癥狀多、體征少、診斷困難,故不少患者輾轉于五官科、心血管科、神經內科等科室治療,都得不到良好的療效,而造成醫生頭痛、患者苦惱的尷尬局面,張穎[17]的臨床報道可窺其一斑。故杜建明[6]根據癥狀分類,結合體征、器械檢查確定診斷后給予對癥治療;并且根據癥狀恢復情況,結合復查結果來驗證診斷,這樣既可以避免漏診,又可以防止誤診。該病病因復雜,因而治療比較困難,多采用綜合治療,以期提高療效;吳毅文[18]報道即使療效雖良好,但容易反復發作,故醫患者之間需耐心配合,才能更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為減少病情復發,一方面需要功能鍛煉,以增強頸項部的肌力,促進頸椎動態平衡的恢復;另一方面還需注意以下6點:①頸肩背部保暖,②頸圍固定(臥位不需固定),③睡姿:一般采取低枕仰臥位,后枕部高約3~4cm,項部7~10cm,肩背部2~3cm,以稗草籽或蕎麥做枕芯、軟硬適中為宜。④平時姿勢:一般以保持中立位為佳(不宜長時間伏案工作,不宜臥位閱讀、看電視)。⑤因情緒可刺激交感神經而產生或加重相關癥狀,故患者因保持良好的心情。⑥本病易反復發作,需耐心治療,一療程約需3周左右。
綜上所述,交感型頸椎病的研究任重道遠,交感型頸椎病不僅有跨學科的癥狀,還存在著跨學科的病因,診斷和治療是復雜的;深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Chen XQ,Sun BO,Zhong SZ. Nerve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 Spine,1988,12:1360-1364.
[2] 吳華榮,申勇,吳占勇,等. 頸椎病發病學中的不穩定因素[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12-15.
[3] 鄭思競. 系統解剖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334- 342.
[4] 杜建明,田小武,丁曉方,等. 小針刀結合骶管沖擊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09,30(2):181-182.
[5] 中華外科雜志編委會.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5.
[6] 杜建明,田小武,丁曉方,等. 骶管沖擊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9,30(5):656-657.
[7] 李淳德,劉憲義,馬忠泰,等. 頸椎節段不穩在交感型頸椎病中的作用[J]. 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0):730-732.
[8] 吳廣森,馬遠征,陳興. 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交感型頸椎病[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18(4):261-265.
[9] 劉培太. 交感型頸椎病20例非手術治療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03,24(4):236-238.
[10] 杜建明,田小武,沈國權. 手法調整治療交感型頸椎病[J]. 按摩與導引.2007,23(9):9-10.
[11] 姜淑云,嚴雋陶,房敏,等. 頸椎治療過程中骨與椎體的生物力學變化[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11):2029-2032.
[12] 姚新苗,陳于東,萬全慶. 針刀合并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臨床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7(2):84-85.
[13] 劉琳. 頸椎牽引結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臨床醫學工程,2009,16(4):110.
[14] 趙建強,陳穎,李軍,等. 廉玉麟“五型三線”治療頸椎病經驗[J]. 中醫雜志,2009,50(1):24-25.
[15] 王慶來. 從郁證論治交感神經型頸椎病45例[J]. 浙江中醫雜志,2009,44(5):344-345.
[16] 司馬蕾,高軍大,樊碧發. 交感神經維持性疼痛及其治療進展[J]. 中國疼痛學雜志,2005,2:104-106.
[17] 張穎. 交感型頸椎病誤診37例[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5):557-558.
[18] 吳毅文. 交感型頸椎病非手術治療附50例臨床資料分析[J]. 頸腰痛雜志,2005,26(4):251-253.
(收稿日期: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