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阿德福韋酯治療拉米夫定耐藥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9例,治療組采用拉米夫定每日1 片,每次100mg,聯合阿德福韋酯(葛蘭素史克)10 mg,每天1次,療程12個月。對照組給予阿德福韋酯(葛蘭素史克)10 mg,每天1次,療程12個月。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ALT、TBIL、ALB的變化,及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轉換率以及HBV-DNA定量改變。結果 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后,與治療前比較,ALT、TBIL、ALB均有顯著性變化(P<0.05)。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隨治療時間的延長,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后,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轉換率以及HBV-DNA定量改變均有顯著性變化(P<0.05)。結論 阿德福韋酯對拉米夫定耐藥的乙肝病毒YMDD耐藥株有較好的療效,在出現乙肝病毒YMDD變異后應該立即聯合應用阿德福韋酯治療。
[關鍵詞] 阿德福韋酯; 拉米夫定; 耐藥; 慢性乙型肝炎
[中圖分類號] R51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52-02
據統計,拉米夫定治療1年后發生臨床耐藥的比例為30%,5年后發生臨床耐藥的比例達70%或更高。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對臨床上使用拉米夫定治療出現耐藥的患者聯合阿德福韋酯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98例使用拉米夫定治療出現耐藥的慢性乙型肝炎eAg陽性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9例,年齡18~68歲,平均45 歲。診斷均符合2001 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1]。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49例采用拉米夫定,每日1 片,每次100mg,聯合阿德福韋酯(葛蘭素史克)10mg,每天1次,療程12個月。對照組給予阿德福韋酯(葛蘭素史克)10mg,每天1次。HBV-DNA 檢測采用PCR法。轉氨酶采用美國BACKMAN LX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HBeAg檢測采用Abbott試劑。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0 統計學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數據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不同時點測量采用F檢驗,進一步采用q檢驗進行兩兩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ALT、TBIL、ALB變化
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后,分別與治療前比較,ALT、TBIL、ALB均有顯著性變化,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2.2 兩組治療前后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轉換率以及HBV-DNA定量改變
隨治療時間的延長,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后,分別與治療前比較,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轉換率以及HBV-DNA定量改變均有顯著性變化,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3 討論
有研究報道,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個月后出現耐藥性,耐藥發生率達39%[1]。
阿德福韋酯由阿德福韋2個分子的三甲基醋酸酯化而成,在血漿或組織內可迅速轉化為阿德福韋。阿德福韋通過細胞內腺苷酸激酶進一步轉化為其最終活性成分—二磷酸阿德福韋。在乙肝病毒DNA復制過程中,與天然的三磷酸脫氧腺苷(Datp)競爭結合HBV多聚酶。當二磷酸阿德福韋結合到HBV DNA鏈上后,阻止DNA鏈的延伸,從而中止乙肝病毒的復制。對拉米夫定耐藥的各種乙肝病毒YMDD耐藥株均有較好的療效。所以,在出現乙肝病毒YMDD變異后應該立即改用或聯合應用阿德福韋酯可治療[2]。有研究報道,體外實驗中阿德福韋酯可抑制HBV。阿德福韋酯可可以治療對拉米夫定耐藥的HBV,而且與拉米夫定聯合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對拉米夫定的耐藥。同時,體外實驗也發現阿德福韋酯可對泛昔洛韋耐藥株也較為敏感[3]。
綜上所述,阿德福韋酯對拉米夫定耐藥的各種乙肝病毒YMDD耐藥株均有較好的療效,在出現乙肝病毒YMDD變異后應該立即改用或聯合應用阿德福韋酯可治療。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2):881-891.
[2] 曹茜. 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中耐藥研究綜述[J]. 天津藥學,2004,16(2):71.
[3] 羅曉波,成紅俊,袁湘敏. 阿德福韋酯膠囊治療慢性乙肝研究進展[J]. 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2006,4(11):35.
(收稿日期: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