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并與頸椎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作比較。方法 56例脊髓型頸椎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治療組采取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對照組采取頸椎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改善率、JOA評分及椎管矢狀徑線。結果 治療組的術后改善率隨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其中極重型的頸椎病12例,術后改善率最高,達91.2%。治療組術后椎管矢狀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術前JOA評分(9.25±1.04)分,JOA術后評分平均(13.03±0.76)分;對照組術前JOA評分(9.24±1.36)分,JOA術后評分平均(13.93±0.66)分。經統計學分析,兩組JOA評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較好,患者恢復快,適用范圍廣,副損傷小,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 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 頸椎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 JOA評分
[中圖分類號] R681.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43-02
頸椎病臨床上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其他型,其中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已經被廣泛應用[1]。
我院2008年2月~2009年4月采取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28例,并與頸椎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作比較,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8年2月~2009年4月收治56例脊髓型頸椎病,男36例,女20例。年齡41~68歲;均行頭CT或MRI確診。5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疾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 患者取俯臥位,局麻,從頸后正中入路切開皮膚、皮下及項韌帶,顯露兩側椎板至小關節處,在癥狀輕的一側作為開門鉸鏈側,節段椎板的小關節突內側緣處用尖薄而鋒利的尖嘴咬骨鉗開“V”形槽,保留內層椎板,作為鉸鏈側,癥狀重的一側相應節段椎板的小關節內側緣咬斷全層椎板作為開門側,切斷開門節段與上下位椎板間韌帶及黃韌帶,用骨膜剝離子均勻用力將門緩慢打開,邊掀起椎板邊用神經剝離子松解硬膜和椎板內壁的粘連。10號絲線縫合開門節段棘突于鉸鏈側小關節囊上,打結固定。
1.2.2 頸椎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 術中顯露出椎板、關節突及棘突,套上硬膜外導管的金屬線鋸(約可插入導管1.5~3.0cm),自C7向C8硬膜外腔后中間穿送導管,將線鋸拉出約 10cm,繃緊線鋸,從中間鋸開黃韌帶、椎板及棘突。在關節突內緣或關節突內側 1/4處行“V”型開槽,骨膜剝離子插入鋸開棘突椎板間緩慢旋轉開門,分離硬膜外粘連帶,充分減壓,如黃韌帶肥厚可切除之。修整髂骨或人工骨為 1~1.5cm的正方體,皮質骨光面轉向硬膜放人 劈開的棘突間,雙“10”號絲線固定。隨訪患者行CT掃描,測量頸椎椎管矢狀徑。
1.3 神經功能評定
根據神經功能評分方法,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標準[2],通過觀察術前、術后12個月隨訪時的JOA評分,計算改善率。改善率=(術后JOA分-術前JOA分)/(15-術前JOA分)×100%。通過改善率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χ2檢驗及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組術前病情與JOA評分
治療組的術后改善率隨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其中極重型的頸椎病12例,術后改善率最高,達91.2%。見表1。
2.2 兩種術式椎管矢狀徑比較
治療組術后椎管矢狀徑線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前術后JOA評分比較
治療組術前JOA評分(9.25±1.04)分,JOA術后評分平均(13.03±0.76)分;對照組術前JOA評分(9.24±1.36)分,JOA術后評分平均(13.93±0.66)分。經統計學分析,兩組JOA評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脊髓型頸椎病多合并有發育性和或退變性頸椎管狹窄及后縱韌帶或黃韌帶骨化。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成形手術屬間接減壓,通過椎板成形擴大椎管前后徑和椎管的有效容積,解除對脊髓的壓迫,通過減壓后的弓弦作用使脊髓從前方受壓結構后移,實現減壓并減少脊柱軸向的張力,改善脊髓的微循環灌注。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保持頸椎的穩定,又不破壞脊髓的保護裝置,技術簡捷、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對脊髓損傷危險少,易在基層醫院開展[1]。
頸椎后路單開門及雙開門椎板擴大成形術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壓迫,增加椎管矢狀徑,對脊柱的穩定性破壞小(保留后柱),符合脊柱生理結構[2]。但是兩種手術方式各有優劣,人們在臨床工作中更喜歡采用單開門術式行頸椎管擴大成形脊髓減壓術,但因其不符合頸椎的生物力學特性,成形的椎管構型不對稱,而雙開門手術可以防止瘢痕壓迫,保留大部分頸椎后部結構,維持術后頸椎的穩定性,達到減壓目的,但操作復雜,手術時間長,因此當遇有黃韌帶肥厚、骨化,硬膜外瘢痕形成,頸椎管極度狹窄或生理曲度明顯反向等情況時可改行單開門手術[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術后改善率隨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其中極重型的頸椎病12例,術后改善率最高達91.2%。治療組術后椎管矢狀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術前JOA評分(9.25±1.04)分,JOA術后評分(13.03±0.76)分;對照組術前JOA評分(9.24±1.36)分,JOA術后評分(13.93±0.66)分。經統計學分析,兩組JOA評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綜上所述,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較好,患者恢復快,適用范圍廣,副損傷小,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金大地. 現代脊柱外科手術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386.
[2] 秦海江,聶新富,段廣斌,等. 脊髓型頸椎病手術療效分析[J]. 實用骨科雜志,2007,13(5):78.
[3] 王少波,蔡欽林,黨耕町,等. 單開門頸椎管擴大成形術后第五頸神經根麻痹[J]. 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2):716.
(收稿日期:2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