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網民們正在經歷從讀圖時代到讀詞時代的轉變,在互聯網出現的高度濃縮的流行語甚至已經成為熱點事件傳播過程中的標志性符號。
也許你已經發現,回憶近一兩年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留在我們腦海中的已經不再是一個個長句子似的新聞標題,而是只有寥寥數字的詞語。
“犀利哥”、“裸婚”,“炒蒜團”、“樓歪歪”、“獨二代”、“骷髏死”、“經濟適用墓”……應接不暇的網絡熱詞在互聯網上涌現,這些熱詞的共同點在于:將熱點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現象經過有著非凡創造力的網民進行包裝、提煉和總結。最終濃縮成為一個個形象生動、膾炙人口的網絡銳詞。
凝練精準的詞語表達,加之互聯網的廣泛傳播。令不少熱詞在海量的信息時代一擊即中,它們的流行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不僅如此,這些網絡詞匯的“熱效應”已經傳遞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不僅2010年的春晚熱詞滿天飛,就連2010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頭一次配上了新詞解釋。
“詞語正在幫助我們記住這個時代,”互聯網熱詞時代的到來,必然會帶來新的傳播載體、傳播途徑和傳播終端,來滿足公眾快速了解社會,獲取有價值信息的需求,一種以詞作為核心傳播內容的全新媒體形態——“詞媒體”由此出現,其利用“詞”具有的對特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超濃縮,利于口口相傳的特性優勢,最大限度地加快媒體信息的傳播和記憶速度,
“高度濃縮的網絡流行語,是網友間的接頭暗號。甚至成為網絡傳播的犀利武器,這代表著草根智慧的詞媒體時代正在到來。”順應這一潮流,不久前宣布轉型為“詞媒體”定位的互動百科CEO潘海東感慨地說。
信息大爆炸
詞媒體傳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72年6月17日發生的“水門事件”,“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后,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幾十年過去了,如今關于“門”的熱詞也早已從政治事件擴展到社會的多個層面,例如前不久網絡上熱炒的“肯德基秒殺門”、“惠普質量門”等等,
詞媒體熱潮的出現,與當前杜會信息過載,信息爆炸不無關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前社會的信息量已經達到空前水平。據統計,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半衰期在18世紀為80年左右,19~20世紀為30年,現在已經縮短到不足3年。換句話說,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
《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的作者之一安格斯·史蒂文森就曾表示:“越來越看不懂每天的日報了”。因為根據牛津的慣例,一個新詞一定要五年內在各類主流傳媒至少被使用5次才能被編入牛津字典。單詞“internet”早在1992年出現,但直到1997~1998年才為主流媒體普遍使用,因而才被收錄。而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成為新詞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牛津字典的編寫速度已經遠遠跟不上新詞更新的速度。
“詞媒體”是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當互聯網傳播越來越趨向碎片化發展的同時,詞媒體這種微閱讀方式的優勢就凸顯出來:對單一事件超強的總結性,對相同性質事件的統一概括性,以及對公眾記憶和公眾情緒超強的調動性。它就像是一個又一個接頭暗號,每個掌握詞媒體真正含義的人,都會對其指向和寓意心照不宣。而這些熱詞,銳詞的頻繁閃現,迅速普及到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圖書等領域,由此各種平面與網絡媒體被冠之以“詞媒體”。
有專家指出,在信息繁雜且速朽的互聯網世界,詞媒體時代的到來解決了生活中的垃圾信息污染問題——將海量信息中的最精華,最值得受眾汲取的知識和資訊。更加簡明地呈現,讓人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獲得更廣、更多的資訊,或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所處的社會現實和動態,或幫助他們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定,或幫助他們更容易在交流中找到共同話題……
因此有人評價,“詞媒體”是繼翻翻時代,標題時代之后的微文化時代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將詞作為傳遞信息載體的詞媒體其實是一種中文本義——古漢語的回歸與復古。接力出版社副總編輯、語詞收藏人黃集偉甚至認為:“信息到一定程度以后,會自動壓縮,建議把詞媒體改成詞媒。”
話語的狂歡
“你不懂詞,在互聯網里沒法活,”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一針見血地指出,“新詞出現的頻率太高了,你會發現每個人無法掌控,最新銳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過去只有報紙或者權威傳播工具才能造詞,在互聯網上的傳播確實自下而上,只要你創造出好玩的,互聯網上自然會有很多人會幫你傳播,這個詞會一下子傳得很快。”
“蟻族”一詞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蟻族”并不是一種昆蟲族群,而是“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指的是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鄉結合部的大學生。他們是有如螞蟻般的“弱小強者”,也是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
在“蟻族”一詞的背后,反映的是眾多“80后”最深切的無奈。而這也意味著。網友無需直白地發表意見和看法,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網絡詞匯來代替,公眾就可以明白發言網友對事件所持的態度,從而“曲線”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類似的熱詞,還有“車奴、房奴,孩奴(為了車子,房子、孩子奔波勞苦的人)”等等。
網絡熱詞的發源地,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正是民意代表陣地。因為每一個網絡熱詞的背后都有一個個鮮活的事件,網民的高度參與使一個個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放大,備受世人關注,以至于有些詞語甚至已經成為熱點事件傳播過程中的標志性符號,正如2009年在網絡社區論壇,微博等平臺上熱議的“被就業”、“躲貓貓”和“欺實馬”,無不融入了網友的智慧和想像。其中,“欺實馬”其實是互動百科的網友杜撰出來的新物種。以此表示對于杭州2009年5月7日晚杭州富家子弟胡斌駕駛三菱跑車撞死浙大學生譚卓事件的不滿,該詞諷刺了杭州交警召開新聞發布會時將肇事車輛車速認定為70碼,央視,南方周末等媒體在事件報道中紛紛引用了“欺實馬”一詞。
“詩人和網友是詞語的兩個使用先鋒。假如既是網友,又是詩人,就是語言之萬幸。”黃集偉這樣說。網民的激增對推動互聯網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在用戶參與互動性更高的web2.0時代,互聯網在輿論傳播方面的威力被真正釋放出來。用戶漸漸成為web2.0網絡事件的中流砥柱,只要你有獨特的想法,就有可能迅速地以急火燎原之勢成為事件領袖。
例如前不久發生在肯德基“秒殺”活動,就有網友第一時閫創建了“肯德基秒殺門”詞條,并隨即在博客,社區,SNS,微博客等大量傳播,迅速引起網友熱議。對肯德基造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類似的例子還包括如幫助“犀利哥”個人命運的改變以及網友出動幫助他尋找家人等等。
詞媒體PK傳統媒體
互聯網民們正在經歷從讀圖時代到讀詞時代的轉變。隨著大量熱詞的流行,熱詞的輸出方和傳播方——以互動百科、百度百科,天涯社區,新浪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站,在有意無意間已經成為“詞媒體”的平臺。以互動百科為例,憑借近年來的積淀,網友把從其他新聞,社區網站看到的熱詞或現象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形成一個個熱點詞匯,其他網友看到后再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傳播,令互動百科成為詞的集散地;同時如“欺實馬”一樣帶有個性特色的網友原創詞條,則開始令互動百科逐漸成為詞的發源地。數據統計,在過去的一年中,該網站已擁有近500萬詞條,49億文字以及500萬張圖片。
“所有網民都在這里給知識添磚加瓦,每個網友的價值在這里得到了很大的肯定,這是文化民主、詞的民主化。”張頤武說。
而伴隨著詞時代的到來,如何應對這一潮流,實現年輕化,與讀者互動,成為了擺在傳統媒體面前的新課題。記者發現,近一年來,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不少媒體相繼開辟熱詞欄目。如《南都周刊》的“新詞”,《新周刊》的“銳詞”,新媒體中的中國移動手機報開辟“IN詞”欄目等等,這些媒體通過引用來自網友創造,編輯的熱詞銳詞進行報道,解讀社會熱點事件,勾勒網絡民意的清晰走向。這些熱詞銳詞大多來自互動百科“詞媒體”的免費輸出內容。
“互動百科將自己定位為‘詞媒體’,并把最能代表互動百科的內容傳遞給傳統媒體,來幫助傳統媒體更加理解互聯網現在新的網絡語言,也幫助傳統媒體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互動百科副總裁吳彥鵬如是解釋二者之間的合作。而這一理念也得到了眾多傳統媒體的支持,據悉,互動百科已經與國內近500隸媒體聯手成立“知識媒體聯盟”,免費向聯盟內的伙伴提供由互動百科網友創建的網絡熱詞。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熱詞欄目無疑擴展了媒體的報道形態。“就像生活于傳統的人不能抗拒高科技一樣,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為我所用,用新詞來擴展媒體的報道形態”。《南都周刊》副主編林斌如是說。在他看來,“一個雜志的新銳不僅表現在立場和選題,其實也表現在雜志形態和傳播形態的探討,這種合作形式是被讀者認可的,新詞欄目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在熱詞風靡的社會環境下,隨著以詞媒體平臺為核心的知識媒體聯盟的成立,表明了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之間產生了真正的互動和價值整合。預計在未來,“詞媒體”這一互聯網時代全新的流行媒體形態,甚至有望成為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一代人的閱讀習慣,而這必將引發媒體形式和內容的更深層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