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的綠色化必須自下而上延伸到源頭,盡管溯游而上并不容易。
毫無疑問,低碳是今年的熱門詞匯之一,甚至有人稱2010年為“綠色低碳年”。2009年Gartner的一份報告指出,lT產業自身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2%。在這新一輪的綠色浪潮中,向來以變革創新形象出現的IT業,該如何行動?溯游而上打造一條綠色供應鏈,將是一個必然的解決方案。
自下而上的商業繁榮
面向終端消費者的IT產品,向來樂意讓公眾看到自己的綠色光環。因為在這個人人都注重健康,自然和生活品質的時代,綠色環保將成為市場差異化賣點。從去年起突然變得熱門的電子書堪稱此類代表。
曾經有統計顯示,平均每個美國公民1年要用掉約700磅紙,美國1年更是要消耗大約5000噸紙張。這成為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崛起的有力因素之一。電子書的核心技術來自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前后的電子紙(Electronic Paper Display,EPD),其結合了以紙為代表的印刷品和以液晶為代表的電子顯示器的優點。是一種適于閱讀、超薄輕便、可彎曲、超低能耗的顯示技術。正如資策會信息市場情報中心(MIC)的分析師指出。在亞馬遜、索尼等企業積極推動下,再加上全球環保節能趨勢抬頭,高喊無紙化的電子閱讀器市場受到重視。
在中國,電子書市場也乘上了綠色低碳的東風。不惜重金推廣電紙書概念的漢王科技,特別強調其產品非常環保。由于不再使用紙張作為載體,電紙書對于減少紙張生產和印刷所帶來的污染也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漢王電紙書無輻射,無背光,采用speed-step動態電源管理技術,使得電紙書極大降低了系統功耗。其功耗是手機等同類電子產品的百分之一。2009年以來,國家多次出臺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可以說,漢王電紙書是這一要求的積極響應者。
在綠色東風的吹動下,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預測,2010年中國的電子閱讀器銷量將從2009年的80萬臺躍升至300萬臺,達到全球市場的20%。該公司同時預測,中國將因其巨大的人口規模,在2015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閱讀器市場。
被綠色風潮攪熱的市場,也惠及產業鏈上游,受益于電子閱讀器的普及,收購了電子書最重要原材料供應者E-ink公司的元太科技,出現股價大幅上漲,而奇美,友達這些位于上游的顯示面板企業,也紛紛殺人電子書行業,并和面向終端消費者的企業一樣,越來越注重以綠色為賣點的品牌塑造,以友達光電為例,無論是3月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SNIEC)舉辦的。2010中國國際平板顯示器件,設備材料及配套件展覽會,還是5月舉辦的友達技術趨勢論壇,都打出了“綠色,環?!钡年P鍵詞。
然而,電子書產業鏈上下的“綠色繁榮”,還只是IT綠色鏈條的一個案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作為一種環節復雜又緊密銜接的產業,IT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絕不簡單。
綠色溯源之道
不久前,B2B電子商務方案供應商GXS和全球供應鏈協會在上海聯合發布了首個中國綠色供應鏈調查報告,該調查的時間為2009年第四季度,共有包括IT行業高層在內的145名各行業受訪者參與調查,結果喜憂參半。
喜的是有47%的企業表示有計劃在未來2年內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直接關系企業的成本節約和效率提高”已經獲得相當高的認知度。憂的是,目前高效率的綠色供應鏈沒有被廣泛采用,成本過高和實施復雜性是最大障礙。
實際上,綠色供應鏈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事物。缺乏統一的衡量標準,難以實現更加精確的低碳目標。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經常發現國內IT廠商雖然熱衷于綠色概念,但對系統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卻不能給出清晰的答復。對于我們這個渴望國際化,急于走出紅海的制造大國來說,這不是一個好消息。事實上,全球供應鏈協會創立者兼執行董事Max Henry指出,如今很多海外買家很注重產品的質量。更愿意選擇符合環保規定的供應商,此外,綠色企業的產品相比同行售價可以高出5~10%。
國際IT大企業的一些實踐也許能為國內同行帶來啟發。據惠普亞太及日本區供應鏈社會與環境責任項目經理黃偉雄介紹,目前全球有超過700家供應商在與惠普合作,惠普的整個供應鏈里面有各種不同的工廠,提供不同種類的產品。2004年,惠普參與到電子行業行為準則(EICC)的創建并成為會員。供應商通常要跟惠普簽署一個關于社會和環境保護責任(SER)的協議,其中包括一般環境規范(GSE),2008年,惠普宣布了整個供應
鏈的碳排放量,成為首個披露供應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IT企業。
溯游漫長路
“什么是環境友好的?是印刷的書還
是電子書?”不久前傳出消息。法
國“碳4”企業咨詢公司的專家們,對電子書與印刷書二者產生的二氧化碳污染做了對比,得出令人驚訝的結果:制作一本常見的電子書要產生250千克的二氧化碳。而印刷一本書只產生1千克的二氧化碳。
盡管該實驗結果還有待驗證,“環境友好。的定義還有待厘清,但這也給拿綠色概念作為賣點的IT企業們敲了一個警鐘——如果不進行系統的可量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被一味炒作的籠統概念將缺乏信服力,甚至面臨產生反效果的風險。
另一種風險來自對綠色的片面解讀。正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今年。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達爾文環境研究所等34家國內環保機構聯合就IT產業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多家IT企業的供應商都涉嫌重金屬排放超標違規,而這中長長的名單里不乏松下,三洋、日立,索尼、海爾、聯想以及英特爾這樣的國際品牌。以IT產品中不可或缺的印刷線路板(PCB)為例,其生產工序中產生了大量總銅、鎳、鉻等污染物,大量PCB生產企業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給當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嚴重污染,同時。和IT產業有關的電池、電源等行業的生產鏈也涉及重金屬鉛的排放,如果排放超標將污染空氣、水和土壤,嚴重的將引發血鉛超標事件。
也許這些國內外知名企業在低碳減排等方面做到了領先,但在重金屬排放領域卻有管理不力的嫌疑。畢竟,綠色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綠色產業鏈是一個復雜系統。除了低碳,IT企業要做的還有很多,而綠色溯游之路也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