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我們在盡情享受它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由于互聯網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難對互聯網受眾施加群體壓力。于是有學者提出,作為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之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在現今網絡時代早已不復存在,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究竟傳統大眾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該篇文章就從“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假設出發,并結合網絡傳播的一些特點,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最終得出結論:“沉默的螺旋”在網絡時代并不會沉沒。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網絡時代;輿論;沉沒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39-02
“沉默的螺旋”最早見于德國學者伊麗莎白#8226;諾爾#8226;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1974年發表的《重歸大眾傳媒的強力觀》一文,后于其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全面描述。整體來說,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也就會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時(有時甚至會遭到群起而攻之待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結果呢?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發展過程。
此外,提到“沉默的螺旋”,就不得不說到“輿論”兩字。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輿論(Public Opinion)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機制,對個人和群體具有強大的約束力。伊麗莎白#8226;諾爾#8226;諾依曼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而對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才最終提出了“沉默的螺旋”這一著名理論假說。到底“沉默的螺旋”該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一、“沉默的螺旋”概念
該理論由以下三個命題構成:
(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此命題還包含五個基本假定:1.社會使背離社會的個人產生孤獨感;2.個人經常恐懼孤獨;3.對孤獨的恐懼感使得個人不斷地估計社會接受的觀點是什么;4.估計的結果影響了個人在公開場合的行為,特別是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隱藏自己的觀點;5.綜合起來考慮,前面四個假定共同作用,形成、鞏固和改變了公眾觀念。
(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1]。輿論的形成并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為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
這樣,諾依曼通過“沉默的螺旋”理論,重新揭示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它包括以下三個要點:1.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2.經大眾傳媒強調指示的意見由于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3.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并導致社會生活中占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2]。
二、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所遭遇到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些學者就認為,由于互聯網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其很難對互聯網受眾施加群體壓力,作為支撐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的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早已不復存在,所以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比如:
夏春祥在《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1997年54 期)中提出了代表性觀點:隨著網絡傳播的出現,受眾溝通方式由于傳播技術的進步而帶來的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的環境下,舊有的理論可能已經因沒有及時更新完善而與時代脫節,其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沉默的螺旋已經面臨失效。網絡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數字化、多元化、多媒體化、實時性、交互性、虛擬性等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特征。網絡時代是一個尊重個體的時代,它更承認人們個人意見的表達與個性的發展[3]。因此,相對來說,“沉默的螺旋”假說中起重要作用的“從眾心理”在網絡時代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眾心理的產生是由于對孤獨的懼怕,造成這種對孤獨懼怕的相當大的原因是人們的生活圈子比較小,一個人一旦在意見上陷入孤獨,在其他方面也往往陷入孤獨。網絡則擴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除了物理世界外,還有網絡世界,這使人們有機會接觸到現實生活圈子以外的更多的人。
此外,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也提出,網絡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直接來自于網絡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3]。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在網絡傳播時代,“沉默的螺旋”理論遭遇挑戰,它面臨著新的環境條件和新的問題。
三、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不會沉沒
網絡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及思維視角,網絡是以往各種傳播方式的集合,它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的某些特征,尤其是網絡傳播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傳播空間,并逐步發展成為與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并重的主流媒體。在此時,原先固有的“沉默的螺旋”經典理論在這種“匿名”虛幻的場景下被一些學者所否定。但是,當我們拋開這種新型介質的形式,透析網絡,透析網絡受眾,并聯系整個社會的時代背景,我們會發現:網絡時代,“沉默的螺旋”不僅不會沉沒,卻仍在熠熠發光。只不過由于受到新介質的影響,它的形態、所受環境的影響和表現方式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而已,可究竟“沉默的螺旋”不會沉沒的理由是什么?
(一)網絡新聞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看似人人平等,其實只是假象。表面看來,由于網絡新聞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網上組織和個人在信息發布方面達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等。但事實上,這只是某種“平等的可能”。“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3]因為網絡隱去了交流者的身份、種族、性別等特征,這就造成了一種互聯網上人人平等的幻想。雖然看似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很多事情很多時候,這種意見對現實社會卻影響甚微。換句話說,所謂的人們可以在網上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如同在假面舞會上跳舞一般。假面舞會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種虛假的平等原則,在這個缺少“我”與“你”的世界上,一切都只是故事[3]。
(二)盡管人人有權建立自己的媒介,像建立私人博客、私人空間供大眾參與和評判,但這些與專門的網絡新聞機構或商業網站相比力量明顯不及,更別提與原有的傳統媒體網絡版抗衡。專業傳播機構所辦的網站背后是個人難以與之競爭的資金、設備、人員和長久樹立起來的公信度,甚至還有國家政權的幫助。而個人網站、個人言論看似自由,事實上也受到政府的控制,政府通過ISP服務商來控制網站,控制了網站就控制了個人傳播者,專業媒體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動搖的。而原有的傳統媒體上網后,作為信息源的力量,和一般的個人用戶作為信息源的力量更是無法比擬的。形式上接受什么信息看似是由用戶決定的,實際上也只能在上網媒介有限的新聞信息中進行選擇。簡單來講,就是受眾從網絡上接受到的信息其實還是媒介,甚至是傳統媒介在把關、在篩選。我們所讀到、看到的還是媒介設給我們的,所謂的意見自由化,其實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而已。
(三)群體壓力在網絡傳播中依然存在。并且,從個人本身的角度來看,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感并沒有在互聯網中消失。從社會心理學的一般性特征推斷,這一恐懼感本身并不會隨著媒體的改變而改變。正如有關學者所提出的,“CMC(以電腦為媒介的網絡傳播)只是提供給人們機會,以人們渴望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想法和沖動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過通過科技手段更容易實現他們。[5]”在網絡傳播中,各個成員雖然是匿名的,但是代表他們身份的ID卻仍然是身份的象征。在BBS中,輿論的壓力不是指向現實中的個人,而是指向ID,因此,ID也就成了人的主體性的載體。每個人在確認的ID面前,都有強烈的身份認同,有些BBS形成了不成文的群體意識和規范,在必要的時候,成員可以采取某種一致行動,如果一個人做出了違背大家意愿的事情,就可能被冷落、批判,甚至封殺[6]。其次,就算ID更換了,在進行電子公告發言之前,每個人都必須輸入詳細的個人資料。所以,ID的變換實質就如現實生活中的現用名和曾用名的區別,名稱變了,但還是同樣的一個人。因此,網絡空間的群體意識和群體規范同樣會對其成員產生與現實類似的壓力和社會恐懼感。
(四)網絡傳播具有和其他傳統媒體傳播聯動、促成輿論的功能,有力地促進了公開的意見變成公眾意見,因此,“沉默的螺旋”規律依然存在。1980年,諾依曼指出,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達的”意見才可以稱得上是輿論。輿論的特點:第一,是公眾的意見;第二,是可以在公開場合公開表達的意見。而在互聯網中,因為群體間一般不存在太多親密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可視為公開的意見表達。當這種表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眾媒介進行的一系列的引導下,才最終形成一種代表大多數的公眾的意見——輿論。
在互聯網中,網上輿論主要是通過論壇BBS和新聞跟帖兩種手段實現的。它們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公眾的意見和言論,使民間輿論或民意得以展現[7]。還可以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形成反饋意見群,以集體的力量向傳播者或社會乃至全世界發布強大的群體意見,以產生輿論,影響局勢。此外,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將網上輿論加以概括和集中報道,便起到惡劣將其影響“放大”的作用,這點也充分說明了“沉默的螺旋”在網絡時代已然適用。
(五)網絡時代出現了一批規則約束和評論員,這些人負責引導網民向意見的多數發展。隨著這些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不同意見隨著傳播的深入將逐步走向消失。這使“沉默的螺旋”理論伴隨著輿論的形成再次得到最好的證明。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網絡新聞傳播主體多元化將新聞傳播帶入了“終神狂歡”的時代,勢必出現“人多嘴雜”的局面,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狂歡者”難免將大量不良信息帶進網絡:虛假新聞、黃色新聞、誹謗新聞、泄密新聞等,這些信息嚴重污染了網絡信息源。的確由于網絡傳播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就使得傳統把關人的作用逐漸減退,這樣要形成健康、正義的社會輿論的難度就大大增加,輿論的質量就更加難以保障。而輿論的過于分散極其不利于社會的整合,輿論的極度混亂甚至會帶來社會的崩潰。所以網絡時代需要形成一定的主流輿論,網絡新聞媒體也責無旁貸承擔起這一任務。
現在已有一些電子公告板和論壇網站發表聲明:網站有權利轉移、編輯所違規的信息,以及取消違規者張貼信息和訪問網站的權利[9]。還有一些網絡媒體推出論壇評論員,許多評論員長期從事評論寫作,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論點,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引導了網上意見慢慢地達成一致。至此,沉默的螺旋理論伴隨著輿論形成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網絡時代,“沉默的螺旋”的心理機制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也仍然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網絡媒體“沉默的螺旋”現象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群體壓力依然存在,受眾害怕孤立的恐懼感依然會有,從眾心理也依舊存在,如果看到一種觀點在網上受歡迎呼聲高,它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從某種程度上講,網絡時代下的“公眾意見”形成要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傳播速度還要快還要廣,網絡時代不僅不能淘汰掉“沉默的螺旋”,相反它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又一強有力的論證。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8226;諾依曼.大眾觀念理論:沉默螺旋的概念[A].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郭慶光.大眾傳播、信息環境和社會控制——從“沉默的螺旋”假說談起[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
[3]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張海鷹,滕謙.網絡傳播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J].國際新聞界,2001(5).
[6]謝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2003(6).
[7]余利花.沉默的螺旋不會在互聯網上沉沒[EBOL].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4-12-17.
[8]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0).
[9]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華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