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織傳播發展歷史中,比較有影響并獲得公認的學派包括古典學派、人際關系學派、行為科學學派和批判學派。這些學派都由關系密切的學者組成,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和假設,在關于如何控制組織傳播方面,每一學派也都各自信奉某種觀點,都主張建立一個科學的基礎,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的研究推動了組織傳播理論和方法論的進步。本文介紹了以泰勒、法約爾和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理論學派中蘊含的組織傳播思想。
關鍵詞:組織傳播;古典學派;傳播思想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024-03
回顧組織傳播發展歷程,如果說它是一部未完成的交響曲,那么序曲階段應該是1900年到1940年之間。之所以把這段歷史稱為組織傳播研究的“序曲”,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發軔于英國,波及美、法、德等國的工業革命,造成的經濟擴張引發了企業組織制度的巨大變革,新型組織不斷涌現,帶來了思想、方法和技術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以弗雷德里克#8226;泰勒 (Frederick W.Taylor)為代表的,以生產為中心、管理為導向的古典學派理論,然而這些研究基本上是孤立的,所提出的傳播觀點還很幼稚;二是這段過程基本上沒有傳播學者參與,理論主要出自工程學和社會學科領域的研究,沒有形成組織傳播本身的理論,它留下的是一些有趣但不成熟的想法,其基本假設是傳播僅僅在機器被打開以前存在,它是用來下達命令、協調工作以及獲得雇員服從的工具。這個時期的組織研究雖然不以傳播為中心,但是,在這一時期的組織管理概念和預定的假設理念當中,隱含并滲透著組織傳播的思想觀點,無疑是組織傳播研究的真正萌芽期,而且他們定義甚至沒有定義的組織傳播的方式,推動了組織傳播理論和方法論的進步,對歷史和今天的組織傳播研究產生很大影響。
一、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風行于20世紀初期的科學管理運動,發端于泰勒的工作。作為賓夕法尼亞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泰勒對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特別關注,并在他的管轄范圍內實施科學管理理念,使他贏得了“科學管理之父”的美譽。
泰勒信奉“誰擁有金子,誰就制定規則”的管理信條,他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基于對當時工人所有方面活動加以控制的理念。比如,為了保證工人做好接受新穎、科學工作制度的準備,泰勒就竭力主張采用可以激勵工人達到更高層次勞動生產率的獎勵制度。他認為:“一個合理的工作日應該對應于一份合理的工作日報酬。”因此,他要求管理者事先制定每個工人每天的任務計劃,并且細化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具體程序和步驟。管理者則為落實完成任務的標準,確保任務完成的效率而安排一些必要的人員組合和合作。套用泰勒的話,管理的藝術就是“知道你到底想讓人們做什么,接下來就是看著他們以最好的和最省錢的方式去做”[1][2][3]。
被泰勒本人冠之以“任務系統”的管理理念主張,效率和生產主要取決于如下方法:(1)任務的確定。管理者應該使用科學方法,發現最有效地完成每項任務的每個細節和方式。(2)用以完成每項任務的控制條件和具體設備的安排。完成任務的步驟和時間必須預定并嚴格執行。(3)用以獎勵高效率和高生產的激勵系統。按件計酬的工資制度獎勵高生產的工人。考績制度和工作激勵是該薪酬體系的核心;而懲罰或失敗時追究個人的責任也在其中。(4)管理者肩負著安排工作并監督其完成的職責。工人在嚴密監督下受雇和受訓以完成工作任務。這種任務系統有助于用設定工作任務的科學方法,來取代更隨意的管理手段,即基于特定的工作要求和人員條件來選拔和分派工人、工頭或一線管理者,借助于為每項工作任務確定科學的程序步驟,來監控工人的工作。最后,該系統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間做了清晰明確的區分。管理者的職能是規劃和組織工作的完成,工人只需按照事先的規定完成每項任務即可。
泰勒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基督教倫理、社會達爾文主義和信仰科學技術的混合物。這樣的方法被美國的管理層廣泛接受,并在20世紀初得到了進步運動的支持。然而,也有許多管理人員對泰勒為他們設計的新角色感到不安,畢竟,泰勒對他們良好的判斷能力和超常能力提出了質疑,而這本是許多年來他們很自以為是的優秀品質。所以,許多雇員把這種方法視為對管理特權的不合法干涉。工人也不愿意實施時間管理并因此使工作的每一個方面都標準化,他們拒絕那些使他們持續在效率巔峰下工作的刺激性體系。由于管理層和工人雙方日益強烈的反對,科學管理更多地是在一系列技術程式的偽裝下存在,而不是作為一種主要的管理理念而存在。
二、法約爾的古典管理理論
亨利#8226;法約爾(Henri Fayol)直到75歲才發表他的主要著作《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4]而且沒有引起強烈的爭論。由于法約爾提出的管理工作14條原則中的第4條——統一指揮與泰勒所提出的“職能工長制”明顯對立,使一些人認為法約爾與泰勒的理論是相互競爭和有明顯差別的。但法約爾自己則一再強調他們兩人的著作是相互補充的。[4]法約爾于1918年退休后直到去世,一直擔任由他創辦的以推廣法約爾主義為宗旨的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領導人。
法約爾給管理過程下了定義。按照法約爾的觀點,如果管理能使組織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方面做出努力的話,其結果便是組織的效率。[4]有趣的是,法約爾并沒有把“傳播”作為一個管理要素。然而,可能除了“計劃”要素之外,很難想像其他要素能在沒有傳播的情況下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古典管理理論中的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等要素,需要管理層和雇員之間的傳播與溝通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傳播可以看作是法約爾管理要素中不明確的一個部分。
法約爾提出十四條他稱之為戒律的管理原則。包括協作與專門化原則;等級原則(即強調等級制組織形式,在其中,所有的參與者都被置于控制關系的金字塔結構內);指令單一原則(即沒有哪個參與者可以從兩個以上的上司那里接受指令);控制范圍原則(強調每個上司不能擁有多于其有效監督范圍外的下屬,盡管理論家不能在可被監督的下屬的具體數量上達成一致)等等。不過,他也意識到,組織中的傳播完全通過垂直和高度結構性的渠道流動,有時候是不利于組織管理的。對于大的企業和行政機構來說,垂直的權限線一般都比較長,在處理問題時費時較多,而事業的發展恰恰又要求對各種事務盡可能作出迅速的處理。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法約爾提出了“法約爾橋”原則。法約爾認為,利用“橋”原則處理問題非常簡便、迅速和準確。[4]
三、韋伯的官僚制理論
馬克斯#8226;韋伯(Max Weber)是一位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影響廣泛的思想大師,其成就涉及經濟學、哲學、法律、歷史學所關注的各種問題[5]。但是,與泰勒和法約爾不同的是,韋伯從沒有做過一名實際的管理者。他對行政結構和組織有效性的觀察,來自他對西方文明發展的研究。從這些研究中,韋伯得出結論,文明的產生是權力和統治的結果。他認為,每一個社會時代的特征是不同的政治統治形式,并且統治階級要保持它的權力和統治地位,就非常有必要取得權力的合法性,并發展一種管理工具加強和支持他們的權力。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官僚制理論,并從3個領域展開了原創性研究:一是分析了官僚組織;二是分析了權力形式;三是高度關注官僚制的影響。[6]因此,韋伯的貢獻在于,對官僚制組織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系統的范疇,有助于人們對組織進行分析。基于此,福斯特認為,現代組織理論無非是給韋伯理論所做的一個腳注而已。[7]
韋伯強調官僚主義的發展消除了人類容易犯錯誤的性質。他認為,官僚行政組織“精確、穩定、有紀律、嚴肅緊張和可靠,也就是說,對于統治者和有關人員來說,言而有信,勞動效益強度大和范圍廣,形式上可以應用于一切任務,純粹從技術上看可以達到最高的完善程度,在所有這些意義上是實施統治形式的最合理的形式”。[6]因此,官僚主義為組織提供了一個理性合法的形式,廢除了保護制度并消除了人為的可變性,而用法律取代它。按照韋伯的觀點,官僚主義原則,特別是權力的合法性和組織中所有成員對同樣規則和程序的遵守,對所有的組織,無論大小,公共的或私人的,工業的或商業的,都普遍適用。
四、古典學派的組織傳播思想
穆雷(S.O.Murray)曾經認為,一個嚴密的學派必須具備好的理念,即能夠解決現存難題的理念,或者是開拓新探究領域的理念[8]。這些理念是自認為優秀的研究者提出的,但是它們在學科范圍里如何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接受,卻有賴于它們被闡述的清晰程度,有賴于宣傳這些理念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在泰勒、法約爾和韋伯等經典人物研究基礎上的古典學派,不僅提出了古典管理中隱含的研究命題,做出示范性研究,有效地完成各種組織傳播任務。他們提出的理念,不僅在當時的組織傳播管理中得到了驗證、而且在20世紀以后的發展歷史中,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古典學派對于傳播過程如何運作,或者說由誰、通過何種渠道、對誰、說什么乃至產生了什么影響,都有明確的觀點。他們認為,傳播與溝通的存在是為了通過縱向的、正規的渠道推進領導者對組織的指揮和控制。因此,古典理論中組織的大部分傳播,是以命令、規定和指示的方式從上到下流動。傳播就是信息的傳遞。傳播過程被看作是一只攜帶信息的、由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的水桶。惟一承認需要反饋的地方就是定期報告計劃的進展狀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信息是通過一系列報告逐級上報的,而信息下達也是通過一系列傳聲筒傳達的。在組織的較高層級,工作涉及的計劃和協調越多,水平流動和自由流動的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大。盡管“法約爾橋”為少數從下級雇員上行到管理者的信息反饋,或者是組織內部的水平傳播提供了可能。然而,水平流動和自由流動的傳播終究是古典理論中的特例。
古典學派認為組織內部傳播如果發生問題,肯定是某些管理原則沒有被正確遵循才會產生。比如,一個經理人員的控制幅度太大,因為他有5位或6位以上的下屬,與下屬有效傳播的能力遭受困難。對于這種問題,古典學派認為經理人員應授權下屬,并減少控制幅度。根據泰勒的理論,沒有必要通過溝通來傳播困惑。雇員不必去感覺和體會,而只需要去工作。[9]
在傳播渠道方面,古典學派雖然也認為有許多渠道有助于傳播進行。但是,泰勒、法約爾和韋伯等經典人物都指出了書面傳播的重要性。韋伯的態度最為鮮明。他強調規則的重要性,也強調把規則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重要性。泰勒和法約爾似乎也偏好書面傳播。例如,泰勒認為每種工作都有“最佳完成方式”,這一觀念促使他制作書面雇員手冊。對于法約爾來說,組織中所有工作和雇員都要遵守專門職位的“秩序”原則,認同以書面形式表達指令和指導原則的重要性。正因為古典學派傾向于組織從上到下的等級秩序,以及以書面之類的規范形式進行傳播,而且傳播內容主要是探討包含在信息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從而形成了非常刻板的傳播語氣和嚴肅的傳播氛圍。正式稱謂、標準語言不僅使組織傳播顯得疏遠,而且還會導致組織中的僵化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美)凱瑟琳#8226;米勒著.袁軍,石丹等譯.組織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胡河寧.組織傳播學—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Taylor, E. W, Scientific management New York: Harper Row,1911.
[4](法)H#8226;法約爾著.曹永先譯.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
[5](美)劉易斯.A.科瑟z著.石人譯.社會學思想名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德)馬克斯#8226;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Foster.W, Williarrl,Paradigms and Promises: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metheus Books,1986.
[8]Murray,S.O.,Theory groups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North America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4.
[9](美)斯圖爾特#8226;克雷納著.邱瓊等譯.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