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科普期刊目前之所以普遍處于經營困境,其行業性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由農業的地域性、季節性、退守性和農村的偏遠性、農民的弱勢性導致的深層次矛盾,謂為“三農”困根。但是業界對此缺乏足夠認識。必須充分認識和跨越、突破這些困根,農業科普期刊才能找到發展路徑和前途。
關鍵詞:農業科普期刊;三農特性;經營困境;期刊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20-02
與優勝劣汰、強者更強的期刊業總體發展狀況(也是正常發展狀況)迥異,有一類期刊的發展呈現的是另一種態勢:全線衰微,明星淡退。就是說,它們整體上處于艱難之中,誰的情況都不太好,其中極少數過去可以算作明星的幾家,也基本上風光不再,日漸衰退。這類期刊就是農業科普期刊,其中綜合性農業科普期刊表現尤為突出和典型。這是為什么呢?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政治等各方面改革日漸深化,期刊業改革也日益深化的今天,無論是對刊社自己進取圖變,對主管單位權衡抉擇,還是對主管部門科學制訂政策,對社會正確對待這類刊物,洞悉這個問題都十分重要,甚至頗為緊迫。而引致這種態勢的一些根本性因素,值得格外關注卻長期未被真正揭示,或未得到必要的研究和討論。
為此,本文試圖討論一下這些根本性因素中的“三農”類,并將它們形象化地稱為“困根”。概括起來,農業科普期刊的“三農”困根,主要是農業的地域性、季節性、退守性和農村的偏僻性、農民的弱勢性這五個方面。
一、農業的地域性
這種地域性,即農業的環境、生產對象、農藝方法等等,隨地域變化而顯著變化的特性。拿農作物和畜禽品種來說,不僅適合北國黑龍江的品種南下到廣東基本不能用,西邊甘肅(且不說更西邊的新疆)的品種東進到江蘇多半不能用,就是在“小省”陜西本省內部,也是緯度不同的陜南、陜北差別巨大,同樣緯度的關中西府寶雞跟東府渭南,在小麥、玉米等大宗品種上也是“各有一套”。這真是所謂“南橘北枳”。
因為存在這樣的地域性,任何一家農業科普期刊的現實市場,都不可能覆蓋太大區域,而只能“割據一方”、“困守一隅”,成為區域性刊物。對比可以做到全國覆蓋的衛生科普期刊、教輔期刊等其他類別的期刊,對這一點可以看得更為清楚。這正是個別農業科普期刊曾因偶然機緣一時躥紅全國,但終于很快退守本隅的根本原因。十多年前曾有農業部《九億農民農業科學技術讀本》一書高調推出,卻影響低得不受農民待見(因為在這本名為給全國農民編寫的書中,實際上任何一個地方的農民,能找到的對自己有用的技術很少),也是一個典型例子。
二、農業的季節性
農業的主要生產對象農作物和畜禽,都是有呼有吸、初生來終死去的生命體。農作物的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實、成熟,畜禽的由幼到小到大到老(當然多半是等不到老而僅僅大到合適程度,即經濟壽命到期就被人宰了),都是有其既定順序和周期的,不可逆、不可亂、停不住、有時限,因而人類對它們的栽培或飼養等我們所說的農事活動,也必然形成相應的順序和周期,這就是農業的嚴格的季節性。現代條件下的所謂“反季節生產”亦然。當然,養殖業的季節性比種植業要弱一些。因為存在這樣的季節性,農業科普期刊在操作上永遠得與它緊密配合,適時刊出有關解決相應季節的農事問題的內容。可是,由于氣候、農作物病蟲害、畜禽疫病等因素年際差別大,且無法準確預測預報,使得今年或本周期同一季節的農事問題跟上一回不同。而等你現在發現問題立即安排下期刊發相關內容,到時卻多半季節已過,成為“馬后炮”和“雨后送傘”。這就使你永遠跟季節配合不好,即所謂“對不上”和“跟不上”。所以,永遠要配合季節又永遠配合不好,這是農業的季節性引致的農業科普期刊永遠的深度矛盾。
三、農業的退守性
全世界通行這樣一個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值的絕對量盡管在漸漸增加,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會不斷下降,直到一個很低的程度再相對穩定下來,人們通常稱此為農業比重遞減律。這個規律是人家多數其他產業所沒有或短期內不存在的。目前,農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發達國家基本都在5%以下,美國是大約1%,中國已降到接近10%(1978年為28.2%,2008年為11.3%,專家預測2010年將低于10%)。這種遞減律具有深刻的支持基礎,比如人類的肚皮(即需求)是有限的(農業的基本用途是為肚皮生產食物)、可用的耕地是有限的(農業強烈依賴的最大基本資源是耕地)等等,令人無奈。本文從自身主題出發,將農業的這種遞減律簡稱為農業的退守性,同時涵蓋現象和原因。
農業的退守性顯示,農業既不是朝陽產業(當然也不是夕陽產業),更不可能是快速成長快速上升的產業。因此,作為面向這個產業的農業科普期刊,不可能有因為產業高速成長而分得“一碗肥肉”、掘出“第一桶金”的絕佳發家機會。相反,農業的整體“退守”似乎為農業科普期刊“設定”了“進攻”限度,因為廣告的投放等等是跟產業份額相關的。
四、農村的偏遠性
農業科普期刊的目標讀者基本上都在縣以下,在廣袤大地上星羅棋布的農村。而農村偏遠,不僅是顯而易見的地理學常識,對農業科普期刊運作的不利影響更遠遠超出一般城市同行的想象。由于農村偏遠和居住分散,較長的地理距離,落后的交通、通訊、物流等條件,還有極不充分、極不成熟的市場發育等等,使在農村搞采訪和發行,必然是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很辛苦。農村的偏遠性所引發的問題,最終會在農業科普期刊的質量和對讀者的效用上反映出來。比如,你不能為了其中一個選題而耗用太多時間,從而影響其他選題的安排。于是,你與被采訪對象交流的時間就自覺不自覺地縮短,因而溝通變得不夠充分,得到的有效信息相應地也就不夠充分,最后寫出或安排的稿件,內容與實際的偏差也就必然增大。而由于印出的刊物不能及時送達訂戶,甚至在輾轉送達過程中丟失(這是發生概率相當大的事),刊物對讀者的作用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五、農民的弱勢性
在中國,農民的弱勢是全面性的,包括經濟能力低、經營規模小(所以才叫小農)、購買力弱,文化程度低、文化消費層次低,還有社會資本(即社會關系能量)少、政治參與度小,等等。同時,農民已經分層分化,地位和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從職業和主要收入項目看,分業分工也已深化,比如有的主要靠打工、有的主要靠當經紀人、有的依舊主要靠種地等。而是農業科普期刊的目標讀者,更主要是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是更弱勢的那部分農民。當然,只有其中具備閱讀能力(通常需要初中文化程度)的那部分,才有可能成為農業科普期刊的有效讀者。面對這樣的目標讀者,農業科普期刊要賣給他們(發行),難,要把內容做好(組稿、寫作、編輯好),同樣難。前者較好理解,他們既沒錢買和舍不得買,也缺乏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而后者,即把內容做好也難,就往往為外人所嚴重忽視。其實,道理很簡單,同樣的知識和技術,對方的文化越低,你越難給他講清楚。這正是人們常說的科普難寫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業科普期刊通常設定典型讀者為初中文化,要求刊物里大部分內容要為這樣的典型讀者理解。為了滿足這樣的“起點”,作者和編者常常絞盡腦汁。以上就是農業科普期刊的五大“三農”困根,期望能提示和啟發大家思考。農業科普期刊發表的文章,最終必須做到對這些困根的跨越和突破。而目前之所以普遍為這些困根所困,正是由于對它們普遍認識不足,尤其是沒有看到有些困根正在改變或終將改變,比如農村的通訊、交通條件;有些劣勢因素里包含著有利成分,比如農業的地域性也是天然壟斷性;有的有利因素正在形成,比如蓬勃發展的合作社正大大增加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可以促進發行)、不斷加大的惠農政策力度也會直接間接有利于涉農行業;等等。
最后強調說明一點:絕不可因為看到這些困根的存在,而就農業科普期刊的前途得出錯誤的悲觀結論。應該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相當樂觀的,因為農業科普期刊也有其自身優勢,而最重要的是,弱勢的農民需要農業科普期刊,最終絕不會真正拋棄農民(否則等于自斃)的社會,最終也不會拋棄農業科普期刊。當然,農民和社會所需要的是能夠為他們提供真正價值,能夠與時俱進的農業科普期刊。而要表達這些,現在的農業科普期刊必須進行脫胎換骨般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