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社會現實環境,高校學報陷入了一個事實上的困境里。單純指望學報自身的努力是無法徹底改變現狀的。但作為學報的中堅,編輯隊伍以及這支隊伍的工作,能通過努力去使得高校學報所處困境得到緩解。完善的制度,優秀的編輯人才,編輯工作者的操守、職業素養和專業水準,是最關鍵的因素。
關鍵詞:學報;編輯;困境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18-02
作為高校教學、研究與對外聯系、服務的窗口,高校學報在世界高校發展史中,一直擔任著積極、重要的作用。不但如此,作為學術研究成果面向學術領域,同時也面向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高校學報對于高校教育研究的發展以及對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起著巨大的、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但在今天的中國,由于商業化的急劇沖擊,加上缺乏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相應的文化傳承,學報出現了定位上的嚴重偏差與不平衡。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在高校學報這個載體上,被體現了出來,并被放大。主要體現為學術研究的泛商業化,學術寫作的極度功利化。這些導致學術期刊淪為職稱、學位等考核的工具。在學報的這種現實困境下,編輯的工作如何開展,如何避免學報成為論文“垃圾生產場地”,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提高編輯的現代意識
高校學報肩負著繁榮學術、開創新的學術風氣,引領學術研究朝著科學、規范、繁榮、健康的目標邁進的作用,所以相比較于一般刊物,學報的學術要求更高,對編輯人員的專業要求也更高。編輯工作在學術期刊的出版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編輯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是直接影響、制約甚至決定出版效果的因素。所以編輯應具有較高學歷,具有現代意識。即:主體意識與創新意識,問題意識與責任意識,精品意識與競爭意識。
(一)學報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創新意識
編輯必須注意追蹤學術前沿,不斷學習新技術。立足于對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探究,主動出擊,捕捉學術前沿信息,積極和校內外、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取得密切的聯系,獲得他們的幫助和支持。通過走出去主動組織稿件,聯系一些名家為刊物撰稿,主動設置特色欄目等等,才能進行知識創新,隨時掌握國內外學術新動向,為學術創新做出貢獻,而不必重復他人的東西。
一名技能高超的優秀的編輯人員,在具備了上述所說的主體意識與創新意識后,就能化很多不利因素為有利,比如:在眾多的來稿中盡可能去發現和發掘那些優秀的,這樣的篩選盡管是一名編輯最基本的工作,但如果不具備很高的專業能力,往往就會使得一些優秀的稿件被埋沒。同時,在不可能完全回避如“關系稿”之類的不良因素時,優秀的編輯還能通過“救稿”這種手法,盡量使得學報刊登的稿件的質量得到相對的提高。其實并非只有那些“關系稿”才需要這樣處理,對于那些具有一定學術價值,但存在某些缺陷的稿件,也一樣需要編輯去花費心血“救治”。
(二)學報編輯的問題意識與責任意識
學報編輯要求知識結構既博又專,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具備較高的鑒審能力,能發現問題,并力求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報質量的提升。學報編輯的問題意識主要體現在期刊定位、期刊策劃、審稿、糾錯等方面。只有意識到期刊定位空泛的問題,才會思考如何打造自身特色,推動專業學術研究;只有不滿足于“等米下鍋”的編輯現狀,才會以開放性的姿態自覺擔當起學術引導的重任,精心策劃;只有對稿件多問幾個問題,結合專家審稿意見,才會篩選出有價值的創新之作;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勇于糾錯,努力去解決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報的質量。編輯工作可大可小,它既是默默無聞的小事,也是一項沒有止境的創造性工作。編輯的工作質量對期刊出版具有關鍵性作用和影響。[1]所以編輯首先必須樹立責任意識,增強使命感和事業心,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發現問題并力求解決,把編輯部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情積極主動地做好。
(三)學報編輯的精品意識與競爭意識
出精品、創名牌是從中央到地方整個期刊界的共識,也是現在乃至今后我國出版業發展不可抗拒的趨勢與潮流。高校學報要做成精品,編輯必須有較強的精品意識,從學術、技術水平上嚴格把關,在編排、校對、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上狠下功夫。只有學報整體質量提高了,才有出精品、創名牌的可能性。但是高校學報的編輯,面對的是科學前沿或思想理論前沿的成果,涉及面寬,理論性強,以編輯自身有限的知識,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可能什么都會處理。必須勤學習、勤思考、勤查問、勤積累,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把握時代脈搏,了解和掌握各學科的研究動態、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讀者的要求,保持選題的獨創性,使刊物特色鮮明,與時俱進,擁有強大的競爭力。[2]
要出精品,編輯就必須具有競爭意識。沒有競爭意識的編輯,工作會因循守舊,陷入模式化的僵化狀態,難以正確處理無限的海量信息,最終會被淘汰出局。所以編輯既要沉心修煉,積淀自身底蘊;更要發揮主動性,大膽思考,敢于出新,即使是拾遺補閥、為人作嫁的簡單勞動,在編輯創新意識的驅使下,也能升華為篩選、整理、傳播文化和科學信息的創新行為,而這需要編輯的精心策劃、獨特創意和新穎編排。
二、加強編輯人員自律
在學報編輯的具體活動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所謂的“關系稿”。這種稿件大量存在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編輯對“內稿”的關照。學報作為“反映本校”的窗口,應為教師晉職稱、結課題、拿學位服務,學報于是幾乎成為本校教職工的福利攤派性工具。服務的涵義演變成了“照顧”,導致低水平重復之作充斥學報。對學報編輯來說,生存于學校內,不可避免地與學校方方面面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編輯也是現實社會中的存在者。何況,學報的經費并不充足,編輯的待遇也不高,學報不是校內強勢部門……這一切決定了學報編輯難以應對關系稿、人情稿,行政干預的作用一步步取代了學術標準的要求。學報的功能逐步異化為評職稱、拿學位的工具,學報的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事實也證明“關系稿”是淪為北大教授李伯重所謂的“學術垃圾的生產地”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設定科學的審稿制度,是在現有環境下,將這類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的必要途徑之一。目前大多數學報編輯部都建立了基本的專家審稿制度,比如“雙盲”審稿等。但由于各種非專業因素的存在,加上現行審稿人制度的尚不規范,缺乏統一的審稿專家名錄,稿件“送審”程序繁瑣、周期長等,因此許多學報還做不到全部來稿由專家審稿而是變通地實行部分稿件“雙盲”審稿。對于這種現象,有人提出“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全國學報研究會或者各省學報研究會推廣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做法,聯合各高校學報編輯部在審稿制度建設和執行上給予推動。”
其實類似的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在“關于加強學術期刊從業人員自律的倡議”中就有過申明:實行回避和匿名評審制度,堅持公平、公正對待來稿,杜絕“人情稿”;投稿需經雙向匿名專家評審方可進入編校流程,嚴格執行三審制度等,尤其是“未經期刊編輯部編號和分發的稿件,不得進入審稿、編校流程。”[3]因此,學報編輯的自律既是一種內部治理和自我完善,對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之風的制造者來說,也是一種他律和監督。
三、完善主編負責制
任何一份刊物,其風格和質量的保證與主編都有著緊密關聯。甚至可以這樣說,一位好的主編,是決定一份刊物好壞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我國現行制度下學報的特殊地位,造成了學報特殊的現狀,所以學報對主編的依賴也就高于其它類型的刊物。主編的水平與個性與學報的質量和水平密切相關。應該說,主編是稿件篩選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主要的一道關卡。所以建立完善主編負責制,是學報能否從困境中突圍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保證選稿的公平、公正,在審稿制度和編輯工作流程方面做到對外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以及限制、杜絕“關系稿”,這都是主編所必須去做的。如何完善主編責任制,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努力使審稿制度細化并落到實處,盡力避免這項制度的庸俗化、形式化。主編因為其特定的身份,具有相對于普通編輯更重的責任。公開、公平、公正是對一個主編最起碼的要求。如果主編都做不到對制度的嚴格遵守,那么就更不可能去要求普通編輯做到。
其次,提高管理能力,善于發掘、發揮編輯的能力。主編應該與編輯間有著良好的互動,主動去發揮編輯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他們監督的同時,給予他們最大的自主權。如果只是當編輯是工具,對于稿件及其編輯工作中的諸多環節采取一言堂,勢必會打擊編輯的工作積極性,影響辦刊質量。
再次,主編要利用各種機會宣傳學報的用稿程序和制度,在日編輯流程中注重細節,協調好編輯部內外關乎學報質量的人際關系及意見信息。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而所有的過程都一定蘊含著參與過程的主體的努力,否則改變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盡管上述方法未必能徹底改變高校學報困境,但不失為改變學報現狀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
參考文獻:
[1]胡海金.論學報編輯的主體性的構建[J].南昌大學學報,2009(8).
[2]王建.高校學報的困境與改革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庫全文數據庫,2007(10).
[3]靳文香.高校學報編輯如何控制“人情稿”[J].海南大學學報,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