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顯學,其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這種學科定位與現狀的不和諧,要求傳播學應盡快達成學術國內研究方法的共識。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研究場域;科學系譜
中圖分類號:G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68-01
一、新聞傳播學處于何種研究場域
一直以來,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定位問題是學界經久不衰的討論熱點。從時空發展來看,傳播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又是一門顯學,難以與主流學科平等對話;從學科發展程度看,新聞傳播學學科成熟度低,鮮有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核心理論,對人文科學的貢獻率低,被引用量低。尚未形成具有共識的研究方法,沒有屬于自有領域的研究方法。
筆者以為既然將傳播學定位為一門社會科學,那么其作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也不能以社會科學的話語霸權排斥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判斷一個學科發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應包括:該學科研究方法的成熟度如何,該研究方法是否具備了科學意義上的可證偽性(falsifiabi- lity)?這些可證偽性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重復性驗證?這些研究路徑(方法)是否受到了主流學科的普遍認可?這門學科是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核心理論(體系),并且這些理論能夠為其他學科所廣泛接受并加以應用?該學科的學術評價機制是否相對完善?顯然,現階段的新聞傳播學科尚未具備成熟學科的條件,甚至仍處于學科起步階段。因此,與其他主流學科的對話更無從談起。
新聞傳播學必須立志于創立適合于本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路徑,但方法的創新不應機械地套搬社會學、心理學等實證科學的成熟范式,要避免陷入新技術主義陷阱。技術至上卻又缺乏應有的人文思想的支撐,容易導致社會科學的偽科學化,筆者以為應當發揮新聞傳播學的“想象力”,即對準當下鮮活、生動的富于時代意蘊的現實問題,對接中國與世界的傳播話語,少以“言必稱希臘”的所謂量化方法研究一些“邊角料”問題,這不僅是對學術資源的浪費,其癥結更是關乎新聞傳播學科能否找到本學科足夠的合法性依據及發展壯大問題。
二、學科系譜與本土化路徑愿景
作為一門顯學或熱學,這樣的學術背景、學術地位與其獲得的資源現狀是不相符合的。筆者認為,要改變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瓶頸應要著重解決以下問題:
傳播學應盡快達成學術圈內的知識系譜、本體界定、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等共識。當代傳播學的發展態勢如一門無所不包的知識系譜李特約翰在《人類傳播學理論》中界定,傳播學主要內容包括七大傳統(修辭學、符號學、現象學、控制論、社會心理學、社會文化理論、批判理論)和八大主題(傳播者、信息、談話、關系、群體、組織、媒介、文化與社會),這些內容橫跨若干個主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但每個方面的研究卻都止步于知識的“裁剪嫁接”,鮮見深刻的學術洞見。此外,還不斷有熱點課題加入到傳播學知識系譜中,如跨文化傳播、全球傳播、公關傳播和健康傳播等。筆者認為,傳播學人應該將花更多的精力首先解決傳播學的核心框架和知識本源問題,初步形成具有普遍共識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委身于政治,課題導向和商業誘惑。對于應用傳播課題應將其歸類到相應的知識列表中,而不是盲目地一哄而上,研究些看似有學術價值卻人所共知的“市場結論”。這樣做只能讓新聞傳播學科更加沒有尊嚴,更談不上受到其他學科的尊敬。盡快達成對西方理論和本土化理論的博弈共識,切勿使本土研究成為西學的腳注。不少學人以西方理論作為學術立命的“象征資源”,言必照西,把關所謂的主流研究方法卻排斥“異類”研究路徑,這種“唯智主義”偏見(intellectualist bias)使得學科的共同體難以形成,這集中表現在學界論文單篇被引率極低,遠遠落后于其他學科。論文引用率低一方面說明研究者“各自為政”,對其他研究者的成果認可度不高,從某個側面也可管窺該學科文人相輕的程度如何。學術共同體(academic community)的認同和形成不僅有利于學術交流,還可以避免無效的重復研究,產生本學科的核心影響力。盡管西方的傳播學在學科之林中不算主流研究,但畢竟還是創造了如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知識溝假說(knowledge-gap)等有益的理論范式。而大陸的傳播學研究不僅喜歡照搬西學理論,還疏于知識研究的目的本身,而全心投向利益導向的社會熱點,這對傳播學的發展建樹鮮有裨益。如何推進“中國道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傳播學“文化自覺”,是傳播學本土化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重要問題。
以制度外的批判精神來反觀傳播學自身的發展,學人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責任感。只要對這些基本問題能夠形成某種合意的共識,那么傳播學的發展一定能夠跨入新的軌道,產生屬于自己的知識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