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的快速轉型,價值觀的激烈碰撞,媒體把關人的缺位,大眾對利益的貪婪追逐等等,這是構成大眾文化低俗化的誘因。從根本上把握低俗文化產生的源頭,鏟除低俗文化生長的土壤,擠壓低俗文化膨脹的空間,才是遏制文化低俗化的有效之舉。
關鍵詞:低俗文化;成因;消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080-02
“大眾文化是一種產生于20世紀城市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并且以城市大眾為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批量化、類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態?!?[1]本文討論的大眾文化范疇,既包括廣播電視中的大眾文化、報刊書籍中的大眾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文化,還包括電視、網絡、書籍等文化載體以及與媒體有著密切接觸的媒體人、明星、追星族、“灌水族”等普通大眾。
對于何為低俗,文化界目前尚無統一說法,社會各階層也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但從目前大家對低俗文化的通識來看,“低俗文化是指那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公開宣揚的傳播方式及傳播內容。”[2]低俗的東西到底能否與文化的東西沾上邊,目前還無定論。本文從最寬泛的文化定義出發,將社會中出現的這些“違背社會公良習俗的內容”定義為“低俗文化”。低俗文化對于社會主流價值的顛覆有著巨大的作用,低俗的東西其重心不在“俗”上,而是在“低”字上面,“俗”的東西可以是下里巴人的,大眾喜聞樂見,完全是為身心的愉悅而娛樂,是一種基于健康、積極、向上層面上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但是,“低俗”就突破“大眾”“通俗”這些受眾樂于接受的底線,??课蟊娮⒁饬?,例如炒作明星緋聞、迎合獵奇心理、專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等來博得眼球,獲取利益。
一、誰是“系鈴人”——誰在低俗?
低俗文化俗不可耐,但是它還是在公眾的視野中迅速蔓延開來,這個原因值得探討。低俗文化猶如一位丑女拋出來的繡球,她很希望有人能夠接住它,如果有人接這繡球,這位丑女包括這顆繡球都會成為閣樓下看客們關注的焦點,當然,如果這顆繡球沒人接,它就可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為沒用的垃圾。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個角色:繡球、拋繡球的丑女、操辦拋繡球大會的人、活動現場、參與搶繡球的人。其實這和本文中討論的低俗文化流通過程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繡球——出位的噱頭
拋繡球的丑女——想“搏出位”的人
操辦拋繡球大會的人——幕后推手
活動現場——媒體
參與搶繡球的人——“看客”和“哄客”
那些“搏出位”的人不顧廉恥嘩眾取寵,確實容易吸引在常態社會中生活的公眾注意。然而,要挖掘低俗盛行的根源,更少不了那些為“搏出位”者提供傳播平臺、推波助瀾,甚至直接充當幕后推手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的行為更加低俗。所以我認為,參與低俗文化生產、流通,為低俗文化提供成長土壤的群體和津津樂道的“看客”們,以及承載著低俗文化的媒體等等都是低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為何“系”這個“鈴”——探尋低俗文化的成因
(一)精英走下圣壇,道德逐漸失范
傳統社會中,大眾面對的是社會的“精英”,他們就是理想的標桿,是引領信仰的旗幟,而今,進入大眾社會之后,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群飄忽不定、若有若無的人群,先前的“天涯若比鄰”此刻已經變為“比鄰若天涯”,高聳林立的水泥建筑阻隔了人們真誠的對望,凌空呼嘯而過的輕軌載走了人們耐心的等待,人與人之間陌生了,疏遠了。大眾之間缺乏真誠的交流,價值觀念難以走向大同,傳統的道德約束力在漸漸減弱,“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深入人心,“人人覺得他自己都是思想家”, 大眾心中缺乏一根道德的標桿,無中心、無根感、焦慮、盲從伴隨著大眾文化消費的匆忙腳步,大眾在宣揚自己個性人格的同時,營造了一個巨大的“議程漩渦”,讓多元文化、多元價值混雜其中,隨之涌入的是豐富的資源和大量泥沙的雙雙俱沉。
(二)片刻的逃避——追尋感官的刺激,尋找釋放的空間
埃里克#8226;塞瓦賴德說,“任何一個低級趣味的人都不會有高級趣味,但是每一個自稱趣味高級的人都有相當份量的低級趣味” ,或是單純的逃逸生活的重壓,或是簡單的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在每一個“高尚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低級”的種子。對于信息的訴求,人們不再像以前,被動的接受媒體上空洞的政治說教,他們需要尋找自己需要的各種信息,保證在經濟高速發展時代能夠掌握瞬息萬變的信息,以方便自身的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們需要娛樂、消遣,豐富的媒體就成了最好的玩伴,與媒體“同樂”,成了疲倦一天的人們讓你返回家園坐在電腦前的唯一精神訴求?!白裱順分髁x,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盵3]大眾文化消費盛行的時代,媒體高速發展的多元時代,受眾不再是單純的“受眾”,不再是一顆魔彈擊來就隨之應聲倒下的“靶子”,他們會利用媒介各取所需的信息。有求就有應,媒介為大眾打開一扇逃逸現實生活的天窗,隨著新鮮空氣涌入的還有低俗無比的“蚊子”。
(三)名利的追逐——低俗文化涌現的動力
“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實質就是消費主義文化的張揚,而這樣一種文化,會使所有文化體驗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渦之中。”[4]消費主義文化具有顯著的屬性就是商品性,追逐和實現物質利益是商品活動的目的,但是如果將這一目的無限制地延伸到商品交換的一切領域,就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為一種純粹的毫無人情味的物化關系,人就變成商品交換的犧牲品。近年來,媒體上不斷涌現的“門”事件、“哥”“姐”形象、戲讀經典等現象,無論是從事炒作的幕后推手,還是“無辜”抑或是有意竄入公眾視野的被妖魔化的形象,他們漸漸淪為了低俗文化商品交換的犧牲品。在此情況下,媒體人就“不惜降低姿態去向金錢諂媚”,為引起大眾的關注,而不惜惡狠狠地褻瀆一切曾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不惜津津有味地咀嚼一切瑣碎的生活趣味,甚至是低級的生活趣味。漸漸地,這個社會就變得靈魂空虛、物欲主義盛行,俗套的表演、出位的言論、全裸的軀體等等都會讓大眾集中注意力,并用放大鏡去搜索“哪怕被半塊布片遮蓋住的肌膚”,“文化不再是厚重的、不再是有沉重歷史積淀的精神食糧,弘揚社會主旋律、時代的傳聲筒的媒介反而淪為時代的下水道、垃圾箱”,[1]而這持續不斷的動力就是大眾對名和利的狂熱追逐。
三、解鈴還需“系鈴人”——低俗文化的消解
許多跡象表明,內地正在發起一次新的“道德運動”。整改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是一個開始,這個節目充斥的金錢、美色和性話題被認為是“非主流的”,不應該被公開展示。新版《紅樓夢》中的黛玉裸死情節的設置,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等等,一場自上而下的反低俗文化的活動正在拉開,但是單靠這種行政力量的干預是不能徹底的解決現實中存在的文化亂象,一些低俗文化產品,不過是當下物欲社會的影射,而非源頭所在,因為低俗文化有其成長的現實土壤,只有從根本入手,才能逐漸解決問題。
(一)大眾的警醒
榮格說認為,心理活動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種能量,它超過地球上其他的一切能量。心理活動的能量如此巨大,心理決定行動。喬伊斯無不擔心的說:“現代人征服了空間、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昧、但是所有這些偉大的生理,都只不過是在精神的熔爐里化為一地淚水!”[5]在當前低俗文化大有蔓延之勢的情勢下,參與低俗文化流通過程的大眾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F代人在充分享受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日趨荒蕪,沒有追求崇高的動力,沒有了道德的約束力,沒有信仰的標尺。大眾心理上處于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渾渾噩噩地隨著低俗文化的漩渦而飛速旋轉,作為大眾,應該認識到自己生命中的寶貴時間漸漸地被低俗的東西日漸侵擾,而且這種侵擾之勢正在蔓延。大眾應當警醒,走進智者的心靈,與高尚的靈魂對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擠壓低俗文化生存的空間,這才是阻止大眾文化逐漸走向低俗化的治本之舉。
(二)健康的引領
“一個社會得以維系和進步,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能將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判斷作為精神基礎,用內在的道德自律與外在的法律強制使整個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2]而宣揚健康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判斷的主通道就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媒體, “在當代社會,公眾往往接受媒體所呈現的社會現實,因此,當代文化就成為了‘媒體文化’”。[6]媒體對于文化的低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媒體引導輿論的功能在逐漸削弱,娛樂功能逐漸得到強化,用英國當代作家麗貝卡#8226;韋斯特夫人的話來講:“社會需要新聞,正如人們需要眼睛,因為社會也得隨時看清自己的去向”,娛樂成了媒體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什么內容,不管什么視角,媒體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大眾提供娛樂。當前情勢下,媒體把關人普遍缺位,或者本是存在著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為媒體內容的生產者和媒體的把關者,應該發揮媒體主要的功能——健康引領的功能,創造越來越健康新穎的文化形式,將“高雅”的東西與“通俗”的東西充分糅合,將艱澀難懂的古義經典以白話的形式予以解說,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逐漸鏟除低俗文化生存的土壤。
參考文獻:
[1]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謝志強,姜飛云.人民論壇[J].學術前沿,2010(9).
[3](英)邁克#8226;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英)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喬伊斯:文藝復興運動的科學意義[J].外國文學報道,1985(6).
[6]戴安娜#8226;克蘭.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